首頁 > 營養食譜 > 奶粉知識 > 高鈣牛奶多爲噱頭 消費者應學會如何看懂營養標籤

高鈣牛奶多爲噱頭 消費者應學會如何看懂營養標籤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新《食品營養強化劑標準》的實施,很多強化食物退出市場。營養專家則建議,消費者可以根據營養標籤來購買所需要的產品,但部分乳製品則是添加越少越好。消費者學會如何看懂營養標籤尤爲重要。

高鈣牛奶多爲噱頭 消費者應學會如何看懂營養標籤

從今年1月1日起,《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正式實施,預包裝食品從此有了營養標籤,而所謂營養鹽則要求“退市”。除了碘鹽外,各種花樣繁多的營養強化鹽今年開始禁止生產銷售。

作爲商家,標榜強化營養的種類多數是爲了吸引消費者,而營養專家則建議,消費者可以根據營養標籤來購買所需要的產品,但部分乳製品則是添加越少越好。

 強化食物多是企業行爲

加碘鹽、強化麪粉、鐵強化醬油,我們平時食用的這些都屬於強化食品,即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人爲地添加一些人體所必需、但在日常膳食中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以保證人體對營養的需要,這樣的食品就稱之爲營養強化食品。加入到食品中的營養素,被統稱爲營養強化劑。

在強化食品中,除調味品中的碘鹽爲國家強制性推廣外,其他食物強化都是企業自願性添加的。隨着《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正式施行,新標準在食品類別中刪除了食鹽,意味着不再允許食鹽添加除碘之外的營養強化劑。

與舊標準對比,新國標結合標準的食品類別(名稱),調整、合併部分營養強化劑的使用品種、使用範圍和使用量,刪除了部分不適宜強化的食品類別,如作爲營養強化劑,硒只能添加在調製乳粉、大米、雜糧、麪包、餅乾及含乳飲料等類食品中。

此外,根據新國標則要求,所有預包裝食品標籤上都必須強制性標註5種核心營養素,分別是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這5種核心營養素的含量及其佔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也應該同時標註清楚,相關的營養聲稱、含量聲稱和比較聲稱都有相應的規定,這都是“規定動作”,其他項目都是“自選動作”。

大量攝入反式脂肪酸是近年來心血管病高發的重要誘因,新“國標”規定,食品配料中含有以氫化油和(或)部分氫化油爲主要原料的產品,如人造奶油、起酥油和代可可脂(未使用氫化油的除外)等,也應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

“高鈣”牛奶多數是噱頭

無論是否需要,購買食品時,不少消費者都樂於選購宣稱營養素含量更爲豐富的,這也讓部分商家爲了迎合消費者需求而熱衷生產並宣傳營養強化食品。

昨日,記者在市內多家超市走訪時發現,目前強化食品以在產品中強化鈣鐵鋅及在飲料中強化維生素爲主,在強化食品的外包裝上大多打出了含有高鈣、維生素A、維生素D以及礦物質的說明。在一瓶維他命水的營養成分表上,就可以發現鉀鈣鎂鋅以及維生素B、C、E等;在某知名品牌餅乾的包裝上,記者看到餅乾的成分中含有7.7克的蛋白質,以及300毫克的鈣。

當然,不是所有食品都可以標榜自己“富含”某種營養成分,必須達到一定的添加量才行。比如“高鈣”,每100克固體食品中鈣含量不少於240毫克、每100毫升液體食品中鈣含量不少於120毫克時,才能標示。

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高鈣”產品在銷售,比如高鈣奶,營養標籤寫着每100克里含有130毫克的鈣,這樣看確實符合“高鈣”食品的標準。

不過,對於高鈣奶一類的強化食品,營養強化或許更多是個“噱頭”。塘廈醫院的營養師孫崗介紹說,奶製品本身就含豐富的鈣,鮮奶在加鈣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產生二次工業污染,因此,鮮奶最好選擇沒有強化的、保質期短、無添加的。

 標註5種核心營養素可有效區分混搭食品

食品上強制性標註5種核心營養素後,不僅市民在購買的時候可以更“明白”,還有一個好處是,不會再被那些聽起來不錯的混搭食品迷惑了。

什麼是混搭食品?比如說,雜糧芝麻糊、果蔬牛奶、紅棗燕麥等,這些混搭食品雖然吸引消費者眼球,但其中各種食品以什麼比例混合的,我們並不清楚,是否有其他不健康的成分混了進去,就需要看標籤見分曉了。

營養專家表示,雜糧芝麻糊是一個常見的案例,芝麻的價格比雜糧貴,黑芝麻比白芝麻更貴,黑芝麻糊中加入黑米粉、糙米粉能夠降低成本;再添加大量糖、糊精、植脂末之類,成本就更低了。芝麻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0%以上,黑米、糙米只有7%—8%,而糖、糊精和植脂末之類的蛋白質含量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如果芝麻加得多,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就比較高。如果一個芝麻糊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只有6%的話,就說明芝麻的比例佔得不多,恐怕是糖、糊精和植脂末等成分在充數。

同理,可用到麥片的購買中,純燕麥的蛋白質含量通常在13%以上,如果看到一種營養麥片的蛋白質含量是5%,千萬不要指望裏面有多少燕麥,甚至連小麥都不多,恐怕是以糖和糊精爲主了。因此,無論在麥片前加上什麼誘人詞彙,蛋白質含量若很低就不算是優質食品。

市場上大多數食品都有“營養標籤”,標註含有什麼營養成分。但看似很正規的外包裝上,商家總愛“耍點小聰明”,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進行標註,規避一些可能影響銷售的關鍵文字。比如,在一款威化餅上,有着色劑110、抗氧化劑300等標註,一般人實在不明白這標註意味着什麼。

 如何看懂營養標籤?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日落黃……儘管有了明確的標籤指導,但在食品包裝上,各種各樣的專業術語依然讓消費者摸不着頭腦,記者詢問了幾位市民,多數都表示對營養標籤“看不懂”。

“營養標籤”如何才能看懂呢?記者瞭解到,預包裝食品應當在標籤上強制標示四種營養成分和能量(4+1)含量值及其佔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4”是指核心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1”是指能量。也就是說,在購買食品時,消費者可以把NRV當成一把尺子,如果寫着30%,就是滿足了一天需要的約1/3。

100%的NRV是人體一天的營養素參考量。如果你今天所攝入的各種食品中,可測算的NRV能量已經接近最高量,就應當適當控制能量攝入。同樣,每個人每日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等核心營養素也是有一定量的,而各類預包裝食品中標明這些核心營養素佔NRV的比例數據,可提醒每個人結合自身的情況調整膳食平衡。比如,一些堅果類產品每100克的脂肪NRV可高達50%以上,這意味着每攝入100克此類堅果佔營養素參考值的50%,對於血脂高或有肥胖症的人羣,常過量吃這類食品,對健康顯然是不利的。

塘廈醫院的營養師孫崗介紹說,市民在選購時可以首先留意食品上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這是垃圾食品的特徵,如果含量爲0,那可以放心購買;其次要看鈉的含量,很多飲料和食鹽等調味品內含有鈉的成分,含量是越低越好。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