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中醫養生 >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甘、淡,寒。入腎、膀胱經。

主治:利水滲溼、泄熱、化濁降脂。凡水溼內停之水腫,溼盛之水瀉,痰飲眩暈及溼熱蘊於下焦之小便淋澀,相火妄動之遺精等皆可應用。此外,本品滲溼行痰而化濁降脂,可用於高脂血症。

1.治水腫、泄瀉、痰飲眩暈、小便不利等

本品性味甘淡,主入腎與膀胱經。「最善滲泄水道,專能通行小便」(《本草正義》)。利水作用較茯苓強,素有「利水第一良品」(《藥品化義》)之稱。通過利尿,可收消水腫、實大便、行痰飲之效。凡水溼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溼盛之水瀉,以及痰飲停聚,清陽不升之頭暈目眩等,「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爲最要藥」(《本草求真》)。每與豬苓、茯苓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2.治熱淋澀痛(小便澀痛),遺精

本品甘淡性寒,長於「瀉膀胱及腎經火邪」(《本草分經》)而利溼泄熱。凡「因溼熱所生之病,靡不除矣」(《本草經疏》)。如治溼熱蘊於下焦之小便淋澀,常與木通、車前子等藥同用。治腎陰不足,相火妄動之夢遺滑精、潮熱盜汗等,可與熟地黃、知母、黃柏等同用,如知柏地黃丸(《醫方考》)。

此外,本品利水滲溼,又化濁降脂,可用於高脂血症,常與決明子、山楂、制何首烏配伍,如血脂靈片(《中國藥典》)。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澤瀉藥理作用

1.抗腎結石形成作用

0.45g生藥/L澤瀉水提取液加入不同離子強度及pH值人工尿作用2小時後,能明顯抑制草酸鈣結晶生成和聚集,且隨着人工尿的離子強度降低和pH值升高,其抑制活性逐漸增強。乙二醇10倍稀釋液0.12ml以及活性維生素D2lml(含0.5μg)建立實驗性腎結石大鼠,澤瀉水提液的凍乾物12mg灌胃給藥,每天2次,能明顯降低腎鈣含量和減少腎小管內草酸鈣結晶形成,從而抑制大鼠的實驗性腎結石的形成,但對草酸及鈣的代謝沒有影響。

2.利尿作用

澤瀉水提液2.5~10g(生藥)/kg灌胃給藥一次,給藥後每隔1小時分別收集並記錄尿量1次,共8小時,澤瀉水提液能增加正常大鼠排尿量③。澤瀉2.5~10g生藥/kg灌胃給藥,給藥容量爲20ml/kg,能明顯增加以灌胃容量20ml/kg蒸餾水灌胃作水負荷建立的水腫模型小鼠的尿量,並明顯減輕動物肺水腫程度。澤瀉顆粒100~1000mg/kg連續灌胃8天,能顯着增加正常大鼠尿量,升高尿Na+、尿K+、尿Cl水平,顯着降低大鼠腎臟髓質AQP2mRNA相對含量表達

3.抗氧化作用

澤瀉水提物300mg(生藥)/100g體重,連續灌胃30天,明顯降低自發性糖尿病大鼠的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1。澤瀉水提物0.367.2g生藥/kg能改善1001mol/LH2O2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顯着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一氧化氮的分泌,對血管內皮細胞具有一定保護作用」。澤瀉水提物0.72g/m1,0.36~7.2g生藥/kg,連續灌胃5天,大鼠頸動脈取血,分離血清,澤瀉含藥血清可明顯改善100μmol/ L OX-LDL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和一氧化氮的分泌,從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

4.調脂作用

單用澤瀉水提物或醇提物每天每隻0.3ml(2g/ml生藥溶液),連續灌胃給藥10天,均能明顯降低高脂飼料餵養兩週誘導的肥胖型小鼠血清中總膽固醇、甘油叄酯的濃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澤瀉醇提取物5g(生藥)/kg灌胃,能使家兔血清中總膽固醇、甘油叄酯的濃度降低。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第2張

澤瀉用藥禁忌

腎虛精滑者忌服。

畏海蛤、文蛤。

孕婦忌用。兒童慎用。

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不宜與保鉀利尿藥螺內酯、氨苯蝶啶同用。

有報道內服可引起噁心、嘔吐、腸鳴腹瀉、腹痛等消化道反應。大劑量或久服可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肝功能異常、血尿等。外敷可致發皰性皮炎。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第3張

澤瀉藥用選方

1、治脂肪肝:澤瀉、鬱金、虎杖、元胡、山楂各8g;水煎去渣。代茶飲。

2、利尿消腫:澤瀉10g,大米50g。將澤瀉洗淨,煎汁去渣,放入洗淨的大米共煮成粥。有利尿消腫的作用。

3、治氣弱型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妊娠水腫:澤瀉、茯苓各50g,先將烏雞處理乾淨,將2匙黃酒倒入雞腹內。將烏雞與澤瀉、茯苓同放入鍋中,用大火隔水蒸3小時,去藥渣,食雞肉。

4、治痰飲停聚、頭目昏眩:澤瀉15g,白朮6g。水煎,去渣,溫服。

5、治姓娠氣壅、身體脅腹浮腫、喘息急促、大便難、小便澀:澤瀉、桑白皮、木通、枳殼、茯苓、檳榔各50克。將以上6味中藥研成細末。每服20g,水煎,去渣,食前溫服。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第4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