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P.E.T(父母效能訓練)始創於美國執業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他師從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 羅傑斯(瞭解心理學的人都知道這位大師的江湖地位!),畢業後與師共事。戈登博士花費50年時間爲父母、老師和領導者傳授如何建立有效關係的模式,成爲世界著名的“溝通之父”,3次獲得諾貝爾

 理念篇1:爲父母正名!
>>>>

孩子的問題不都是家長的問題!

家長也是人,不是神!雖然我們這一輩都接受了很好的學校教育,可是沒有一門課程告訴我們需要如何當父母(當然,也沒告訴我們該如何適應社會和工作,這是另一個話題。),所以,我們在養育孩子和解決家庭問題時還在仰仗我們父母、祖父母使用的方法,這就不足爲奇。而且,還有一個現狀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的祖父母完全生活在農業社會時代,我們的父母雖然是第一代大量離開土地的雙職工父母,但是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農業社會時代,而我們,獨生子女的第一代,以及後來的孩子,成長在了信息時代。

農業時代,誰活得長,誰積累的人生經驗和閱歷就豐富。對孩子來說,父母自然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是權威。

信息時代,會上網的人,隨時能得到信息。對父母來說,還需要孩子來指導他們如何使用手機、下載APP。

所以現狀就變得赤裸裸了:我們從小就反抗父母的教育,但是我們又擺脫不了從父母那裏“繼承”這種養育孩子和解決家庭問題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不但讓曾經是孩子的我們難受,而且最要命的是,這種模式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需求。

我們被動地“繼承”了我們自己都不接受的經驗、這種經驗已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把一個幾乎無助的小人教養成一個具有效力和合作精神、能夠爲社會做出貢獻的公民,天底下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難?所以作爲父母我們迷茫、恐懼是正常的。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

我們可不可以只接受我的孩子,但不接受他的行爲?

曾經嘗試讓自己去接受,並且自己曾經貌似很接受這個觀點。

戈登博士指出了這種觀點的“狡猾”之處:“它使得父母認爲自己可以控制、限制、禁止、命令或者否定孩子的行爲,只要是以某種聰明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認爲父母不是在否定他這個人,而是否定他的行爲。”

“你如何能夠在接受你的孩子的同時,卻對他的言行產生獨立而相反的感覺?你的反應如果不是針對那個在某個特定時刻做出某種特定行爲的孩子,又能針對哪個孩子?”在絕大部分時候,我絕對愛小七,但是當我在哄她睡覺時她無數次翻出圍欄的時候,我腦袋裏充斥的絕不是:“我愛我的孩子,雖然她現在的行爲我不能接受”。當時當下最強烈的感覺是:哪有安眠藥?哪有大鐵棍?從窗戶上扔下去夠不夠高?

“我確信從孩子的視角來看也是如此。…要想讓一個孩子瞭解他的父母能夠接受他但是不接受他的行爲,就像讓他相信打他的屁股“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上”那麼艱難。”

“一個孩子是否感到自己作爲一個人不被接受,取決於他有多少行爲被接受。無法接受孩子很多言行的父母會不可避免地使這些孩子感到自己作爲一個人不被接受。相反的,接受孩子很多言行的家長會使他們的孩子感到作爲一個人被接受。”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2張

>>>>

我們每個人對孩子言行的接受程度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

對於孩子的所有言行,我們分兩種: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3張

1家長對孩子的接受感在一定程度上與家長的性格類型有關。

“內在安全、喜歡自己的父母,是“善於接受的人”,他們不但對自己的孩子產生非常接受的感情,同時對其他人也都非常接受。在這類人身邊任何人感覺都很好——可以坦率地說話,可以把腿架在沙發上,可以做自己。”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4張

“另一些父母則是不容易接受他人的人。這些人通常對於他人“應當”做出什麼行爲、什麼行爲是“對的”和“錯的”抱有非常強烈和堅定的觀念——不僅僅是對孩子,而且是對所有人。與這些人在一起可能會令你感到有些不舒服,因爲你可能對於他們是否接受你抱有懷疑。”經常能在公園裏看到那些對着撿石頭、坐地上的孩子大喊的家長:“別這樣,太髒!”“不可以,螞蟻會咬你的”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5張

2孩子的性格也影響家長的接受感。

某些孩子可能具有較高的侵略性、活躍好動……

高敏感的孩子在外人面前放不開、不願嘗試新事物、一點疼痛就大聲哭、易過敏、難以入睡、不合羣……

“有些書提倡父母應當對每個孩子給予同樣的接受程度,這個概念不僅具有誤導性,而且當很多父母的確對他們的孩子感到不同的接受程度時,還會使他們產生負疚感。”一幫朋友裏有些你更親密,有些則不那麼親密,對於成人可以如此,對待孩子怎麼就不可以了呢?

對孩子A: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6張

對孩子B: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7張

3可接受行爲和不可接受行爲的分割線不是一成不變的!

“當家長精力充沛、健康狀況良好、心情愉悅時,就很可能容易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爲。”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8張

“當家長睡眠不足而感到疲憊不堪、頭疼,或正是處於急躁易怒的心情中,他的孩子很多行爲就會令他感到心煩。”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9張

這不是事實嗎?所以不要一味指責孩子不聽話,看看自己的狀態怎樣;也不要一味要求自己一致,累了就坦誠地告訴孩子不能給他講睡前故事。

4父母的接受感也會因情況而異。

家裏有客人時,我們絕對會要求孩子的餐桌禮儀,平時嘛……就隨便點了,不是嗎?

客人在時的餐桌禮儀: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10張

平時的餐桌禮儀:

P.E.T.“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嗎?”——溝通之父爲父母正名! 第11張

戈登博士那麼忠於事實,做父母的,我們也可以放一顆忐忑的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