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女人告別臉上的“蝴蝶斑”

女人告別臉上的“蝴蝶斑”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多數人都知道懷過孕後,很多女人的懷孕後臉上會多了許多惱人的“蝴蝶”,這就是就是讓準媽媽擔心、讓產後媽媽憂心的蝴蝶斑。它的學名是黃褐斑,中醫又稱爲蝴蝶斑、肝斑、妊娠斑。

爲什麼叫蝴蝶斑呢?之所以叫蝴蝶斑,是因爲它呈現的外觀常常像蝴蝶般對稱;叫“妊娠斑”是因爲妊娠婦女中有很多人會出現這樣的皮膚症狀;稱之爲肝斑,是因爲它的出現,有時會伴隨着肝部病變,比如肝炎、肝癌等。當然,肝斑的出現並不一定是由於肝部疾病引起的。

但不要擔心並不是每個女人懷孕後都長“蝴蝶斑”的,而且產後一年會消失。

研究發現:大約有20%的女性懷孕後會在面頰部長出妊娠斑。這是懷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因爲懷孕後胎盤分泌雌性激素增多的緣故。一般來說,不需要任何治療措施,在生產之後,體內雌性激素分泌恢復正常狀態後,大部分人的妊娠斑會逐漸變淺或消失。

曾經有愛美的女性,因爲長妊娠斑嚴重影響了美麗,所以想中止懷孕。其實這樣做大可不必。先不說美麗是否真比腹中的小生命重要,單說妊娠斑的後果,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妊娠斑通常會在產後一年內消失,即使不消失,也往往是因爲身體或者其它疾病方面的原因。實在沒有必要誤會是因爲生養孩子帶走了自己的青春容顏。

警惕不消失的可能原因

長期服藥的女性

A、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尤其是避孕一號、二號)的女性黃褐斑的發生率爲9%——20%,因爲藥品中含有孕酮,容易引發黃褐斑。有人甚至在口服避孕藥一個月後就出現面部斑點。不過緊急避孕藥,比如媽富隆、毓婷,不大會引發黃褐斑。

B、服用苯妥英鈉會引發黃褐斑,這是治療癲癇的病人在服用過程中的常見現象。

C、服用冬眠靈也容易長黃褐斑。晚上睡不好、藉助藥品來入眠的女性,常常會導致臉部生長黃褐斑。所以愛美的女性,最好還是要學學自然睡眠法,好好睡覺。

患慢性疾病的病人

慢性病容易引發黃褐斑,比如肺結核、慢性酒精中毒、肝癌、肝臟病等,都可能通過黃褐斑來呈現病症。這是因爲這些慢性疾病會導致自身代謝障礙、黑色素增加,而機體排除黑色素的能力卻減弱,黑色素不能及時排除體外,久而久之就會在面部產生黃褐斑。

黃褐斑產生的真實原因在西醫上還沒有得到明確。祖國醫學多認爲黃褐斑是由於腎功能失調,或衝任不和所致,是腎之本色上形於顏面。類型被認爲主要有三種:

A、肝鬱氣滯型。患者容易覺得腹部兩側氣脹、飽滿。常用的調養方式是理氣活血。

B、脾溼型。患者色澤黯淡,胃口不好,微熱。常用的調養方式是理氣健脾,活血。

C、肝腎不足型(蝴蝶型黃褐斑,在兩腮呈對稱形狀)。應該對症治療或保養肝腎。

小結:很明顯懷孕時長妊娠斑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可怕,如果懷孕前保持良好的體質,少服用避孕藥,這樣長斑的風險就會小很多!

面有蝴蝶斑如何辦?

黃褐斑,多見於青年男女,多發於面部、鼻翼旁,很像一對蝴蝶樣,大家也因而叫它“蝴蝶斑”。

妊娠後有面斑,這多數人都會有的。只不過生產後一年多還不退,可能是體內雌性激素分泌過量,造成局部色素沉着有關。

當然很多其他病也可能出現黃褐斑例如:(1)月經不調,痛經;(2)慢性子宮病症;(3)卵巢疾病;(4)慢性肝病;(5)慢性痢疾;(6)慢性酒精中毒;(7)慢性尿路感染病症;(8)以及其他瘀血情況。還有,精神過於憂鬱,過於日光暴曬,或者體內缺乏維生素A、C也會出現黃褐斑。

下面一些治療和食療方法,供您參考:

活血化瘀方藥:

中醫認爲本病是由於氣血運行發生障礙而引起,應當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可用下列方藥:

當歸12克,丹蔘12克,川芎9克,生地15克,白芍2克,柴胡9克,香附6克,薄荷3克,白芷3克。

如果月經不調,可加益母草10克。月經量少,痛經明顯,加用紅花6克,桃仁3克。怕冷,睏倦無力,可加黃芪15克,黨蔘10克。煩熱不眠,情緒不安定,加丹皮6克,龍眼肉10克。一般2周可見效。但宜治療一至兩個月。

食療方法也有效:

(1)冬瓜:具有健脾除溼痰的作用,對於皮膚有保護作用,令人顏色悅澤。

(2)茯苓餅:也有健脾除溼功效,能減輕面斑。每日早晚隨餐食1-2片。

(3)山藥:有補脾功效,能潤膚,對於消斑也有好處。可煲湯飲用。

(4)薏仁米;有保護皮膚作用。每次用一兩煮粥飲,每日1次。

(5)黃精:有補腎強壯身體作用,而且也能消斑,常配用枸杞子各1兩,煲湯用。

如果藥食方法結合起來用,可能效果更好。但是,儘管有上述各種方法,然而也非一二日就能消除,要堅持數月纔可見效。

一般都認爲太酸的食品,有收斂作用,似乎不宜用,如山渣、烏梅,五味子等。以上種種供您參考。

女人告別臉上的“蝴蝶斑”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