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中醫養生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茯苓的功效作用

主治:利水滲溼、健脾、寧心。本品甘淡滲溼,「最爲利水除溼要藥」(《本草求真》),且藥性平和、無寒熱之偏,利水而不傷陰,故凡水腫、小便不利,無論寒熱虛實用之咸宜。又能健脾、寧心,「爲補利兼優之品」(《要藥分劑》),使脾虛得補、水溼得行、痰飲得化、心神得寧,對於脾虛溼盛、痰飲內停、心神不寧諸證均可相機爲用。

1.治水腫-水溼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者

本品甘淡滲溼,「功專行水」(《本草分經》)。且藥性平和,無寒熱之偏,利水而不傷陰,「最爲利水除溼要藥」(《本草求真》)。凡水腫、小便不利,無論寒熱虛實,均可用之。若治水溼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者,常與豬苓、澤瀉、白朮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治脾腎陽虛之水腫,常與附子、白朮等同用,如真武湯(《傷寒論》)。治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者,常與滑石、阿膠、澤瀉等同用,如豬苓湯(《傷寒論》)。

2.治脾虛洩瀉、脾虛溼盛之食少易倦

本品主入脾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品化義》)。既能健脾補中,又能滲利水溼而止瀉,「爲補利兼優之品」(《要藥分劑》)。適宜於脾虛溼盛之食少倦怠,便溏洩瀉,常與白朮、山藥、薏苡仁等同用,如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若治脾胃虛弱,脘腹脹滿,嘔吐洩瀉,不思飲食等,常與黨參、白扁豆、木香等同用,如小兒健脾(《部頒標準》)。

3.治痰飲眩悸-脾失健運,溼聚成痰

本品滲溼健脾,使溼無所聚,痰無由生,「爲滲溼利痰之主藥」(《醫學衷中參西錄》)。適宜於脾失健運,溼聚成痰所致的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者,常與半夏、陳皮等同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若治中陽不足,飲停胸脅,症見胸脅脹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者,常與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4.治心悸失眠-心腎不交之神志不寧,驚悸健忘

本品味甘,能益心脾,安心神。適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與人蔘、黨蔘、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若治心腎不交之神志不寧,驚悸健忘,失眠等,可與黨參、遠志、石菖蒲同用,如寧神定志丸(《部頒標準》)。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茯苓配伍應用

1、茯苓配澤瀉:茯苓性質平和,既能利水,又能祛邪;澤瀉性寒,其利水作用較強。二藥配用,澤瀉得茯苓,利水而不傷牌氣;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溼之力倍增適用於水溼停留之水腫、淋濁、小便不利、洩瀉等。

2、茯苓配半夏:茯苓補脾能促水溼運化,脾運旺盛則溼無所聚,痰無由生;半夏溫燥化溼,脾溼去則中焦土燥,水飲無以生。半夏與茯苓,一爲溫燥化溼,一爲淡滲利溼。二者配用,可健脾利水,燥溼化痰,行水寧心。臨牀常用於脾虛溼停,胃失和降之心下痞滿,呃逆嘔吐,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等證。

3、茯苓配黨蔘:茯苓甘淡而平,以利水滲溼爲主,且有健脾助運之功;黨蔘甘溫,最善健脾益氣。二藥合用,增加健牌益氣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體倦;脾虛水溼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洩瀉等。

4、茯苓配黃芪: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滲溼之功;黃芪甘溫,長於補氣昇陽,健脾利水消腫。二藥配用,使健牌益氣、利水消腫之力增強。適用於牌胃氣虛之食少、體倦、便溏;脾虛所致的水腫,白濁、白帶增多者。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第2張

茯苓用藥禁忌

腎虛、小便頻數、小便不禁或虛寒滑精者忌用。

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用。

本品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鱉甲,忌米醋。

偶見過敏反應,表現爲皮膚紅腫、風團,有時可見腹痛;尚有支氣管哮喘患者,因接觸茯苓粉而出現鼻咽部奇癢難忍、流清鼻涕、胸悶、唿吸急促、出冷汗、口脣發紺等反應。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第3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