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實在沒太多時間陪寶寶?這樣做能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

實在沒太多時間陪寶寶?這樣做能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只有晚上和週末可以陪孩子,但我又超愛滑雪,然而現在孩子白天還睡兩覺,顯然不能帶着孩子去雪場。如果我和老公單獨花一天時間去滑雪,心裏對孩子很愧疚啊。怎麼辦?——O媽

無需糾結陪伴時間,媽媽的敏感性更重要

在依戀行爲發展的階段(通常指2歲之前),維護母嬰親近的責任在母親身上。可是安全的依戀,並不是只要保持和孩子在一起就夠了。

比方說,如果你沒去滑雪,在家陪娃,卻無法控制地想着「都是這個小東西,搞得我連滑雪也不能去了,什麼都放棄了,好想去啊,好煩啊」,那恐怕你還不如去滑雪呢。

心理學院Ainsworth曾用陌生情景法測量孩子依戀類型的她提到,依戀類型安全與否,與以下四個因素有關:母親是否具有敏感性、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合作的還是干涉的、母親對孩子是接納還是拒絕、母親是易得的還是忽視孩子。

其中我們現在最重視的是母親的敏感性問題。因爲研究表明,母親的敏感性與依戀的安全性有很高的相關,相關係數r=0.78。

Ainsworth認爲,一個敏感性的母親,能夠很好的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照顧孩子。

母親的敏感性包括:

能不能正確地[接收]孩子發出的信號,

能不能正確地[解釋(理解)]孩子的信號,

能不能快速恰當地做出[反應]。

有條件的話,是要建議多陪孩子,媽媽的「易得性」很重要。但如果媽媽要上班或者要減輕自己情緒壓力、不得不離開孩子的時候,也不必過於糾結。

實在沒太多時間陪寶寶?這樣做能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

不敏感的媽媽可能會這樣做

敏感的母親,是能應對千變萬化的情況的,所以每一個敏感的母親都不一樣。所以在實際觀察的時候,我們比較不容易發現敏感的媽媽。但是比較容易發現不敏感的媽媽,因爲不敏感的媽媽往往有一致性,嘿嘿。

我前面說了,媽媽是否敏感,包括[接收][解釋][反應]這三個過程。不夠敏感的媽媽,這每一步都可能出現問題。

比方說媽媽可能發現孩子對某個東西感興趣,可是孩子想要[自己想辦法走過去摸摸它],被媽媽解釋成[孩子想要它],就直接把那個東西拿給孩子了,這是解釋的錯誤,沒有看到孩子需要的不是那個東西而是探索,所以也是不敏感的。

類似的例子很多,媽媽和不到一歲的寶寶玩積木。小寶寶拿起一塊積木,慢慢地、顛過來倒過去地看,敲一敲,還塞到嘴裏。媽媽把積木壘好,寶寶又笑着探身過去把壘好的積木推倒。媽媽趕緊抓住寶寶的手:「啊你不要搞破壞!」這裏也是解釋上的錯誤(也可能包含有接收上的問題)。

實在沒太多時間陪寶寶?這樣做能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 第2張

敏感媽媽當孩子的安全基地和港灣

不過要是簡單來說,其實媽媽敏感不敏感,重要的指標在孩子,我們觀察的時候也會有拿不準的,那時候就用孩子接下來的行爲做參考,看看在母嬰互動中,孩子是不是愉悅(playful)的。

敏感性大家可能容易搞錯,說母親要敏感,絕!對!不!是!說總是要抱着孩子,孩子一看什麼東西就馬上給他什麼東西,替孩子做好一切!因爲:

1)Bowlby認爲依戀是本能,是與生具來的行爲系統之一,其他的行爲系統還包括探索系統。安全的依戀,一定是能夠讓依戀系統與探索系統平衡的。

換句話說,安全依戀的媽媽,不是成天親密無間地和孩子摟在一起,而是能在滿足孩子的安全和被保護的需要的同時,還能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需要。

2)Ainsworth認爲依戀對象有兩種功能:安全基地(secure base)和安全港灣(secure haven)

安全基地是說孩子對外部世界感興趣時,媽媽是支持者保護者,幫助他們自由探索。所以會爬會走的小嬰兒不需要媽媽總是亦步亦趨地跟着,他們會以媽媽爲原點,探索某個空間,時不時的回到媽媽身邊。

安全港灣,是說當孩子感到威脅,感到疲憊時,安撫孩子。

有的母親安全基地功能好,安全港灣功能弱,會鼓勵孩子去玩,鼓勵獨立,但是不太安撫。反過來有的孩子安全港灣功能好,安全基地功能弱,會常常安撫孩子,說媽媽抱抱,你想不想媽媽之類的,但是不鼓勵孩子獨立。

理想狀態就是這兩種功能都好哦。

小結

不必時刻跟孩子在一起,你可以平衡生活工作和孩子。

但只要跟孩子在一起,請全身心投入,保持敏感性,正確[接收]和[解釋]孩子傳來的信息,並做出合適的[反應]。

做好孩子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灣,在滿足孩子的安全和被保護的需要,也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需要。

實在沒太多時間陪寶寶?這樣做能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 第3張

參考文獻: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Classic edition, MDS Ainsworth,MC Blehar, E Waters, SN Wall, 2015, NY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