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小報內容 關於南京大屠手抄報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小報內容 關於南京大屠手抄報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留給中國人的是沉痛,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成立是爲了讓我們永遠銘記歷史,永遠記得這些痛,努力上進,讓我們的國家成爲一個和平的國家。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介紹

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從1994年開始,江蘇和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號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鍾、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爲國家層面。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了首個公祭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 我們要以史爲鑑、面向未來,共同爲人類和平作出貢獻。——國家主席習近平

中國人民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願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爲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歷史背景

南京大屠殺(英語:Nanjing Massacre, Rape of Nanjing)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在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日軍暴行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纔開始好轉。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燬,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在中國,自1947年南京軍事法庭審判以來,普遍認爲約有30萬人在大屠殺中遇難。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認“發生過殺害非戰鬥人員和掠奪等行爲”,但對遇難人數則曖昧不清,也有認爲南京大屠殺不存在的“否認派”。“否認派”的論調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勢力的支持,在華人世界引起強烈反感,這也使得南京大屠殺成爲嚴重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歷史問題之一。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小報內容 關於南京大屠手抄報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立法歷程

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受委員長會議委託,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就決定草案向會議作了說明。

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的說明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中國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早有歷史結論和法律定論。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說明強調,制定本決定是爲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決定草案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中國大陸在80年代以前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不充分。50年代雖然有在報紙和教科書中提到南京大屠殺,在60-70年代就有很大的空白如195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四冊有南京大屠殺,但196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中國歷史》第四冊62頁就沒有南京大屠殺的事。在文革期間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連高中歷史課本都不記入南京屠殺了,如197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試用的高中用《中國現代史》71頁只寫了“千百萬人民遭到殺害”卻沒專門提到南京的屠殺。根據《南京大屠殺在公衆記憶中的消失》1978年定稿的《中學基礎知識手冊-歷史增訂本》雖然說了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城鄉變成廢墟”卻沒提到南京。徐師大77年編訂的《中國歷史大事紀年》也不曾提到。朱世巍曾經提到他的老師做賊一樣告訴他南京大屠殺的事。傳媒也有類似的現象:《新華日報》雖然在50年代上半有30多篇南京屠殺的報道,之後到82年就沒有一篇了,人民日報在1960年5月30日登出了《決不容許歷史的慘劇重演 南京人民怒斥美日反動派》之後,到了82年才又刊登南京屠殺的報道。南都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一文提到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談起南京大屠殺,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外公,一位沒有經歷南京大屠殺,但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老人。20世紀70年代,吳先斌上小學。有一次外公帶他去南京秦淮河洗澡。在石頭城橋邊時,老人說:日本人在這裏殺過很多中國人。年幼的吳先斌聽了非常震驚。“關於南京大屠殺,國家記憶曾經缺失了,但民間記憶一直沒有斷過。”吳先斌覺得官方的修史不能表達全部情感,後來產生了創辦關於南京大屠殺民間博物館的想法。從1994年開始,江蘇、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號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鍾、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

早在2005年和2012年全國兩會上都有代表委員提出希望將每年的12月13號,也就是南京大屠殺同胞的遇難日上升爲國家公祭日,上升爲國家層面。

2005年,在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趙龍提交提案,呼籲每年12月13日舉行國家公祭,由國家領導人蔘與公祭活動,同時還建議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升格爲國家級紀念館,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第三次遞交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議案: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祭日舉行國家公祭。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上升爲國家公祭日其實也是參考國際上一系列的做法,包括波蘭二戰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每年也會舉辦這個公祭日以擴大其影響力,哀悼遇難者也表達對逝去生命的尊重。

2014年12月13日,“中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在位於河北邢臺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陳列館前,500餘名學生組成“12.13”字樣,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該市各中小學開展紀念活動,向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0餘萬名同胞致以沉痛哀悼,並警示自身銘記歷史,奮發圖強。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小報內容 關於南京大屠手抄報 第2張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意義

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爲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共同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惡勢力,壯大了人類的進步力量,促進了全球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和平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屬於人類的浩劫,3000萬人口傷亡、6000億美元損失僅僅是冰冷的數字,造成30萬人死難的南京大屠殺也僅僅是日本法西斯極端殘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如果以全球視角審視中國擬確定和設立“兩日”的立法舉動,就會不難發現其蘊含與釋放的重大世界意義,而不僅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拼搏的應有國內啓示,當然更非煽動舊有國恨家仇的民族主義象徵。 企圖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義罪惡侵略歷史,企圖挑戰與顛覆二戰戰後國際秩序,企圖污衊和攻擊人類反法西斯勝利成果,企圖漠視或泯滅中國人民抗戰犧牲與貢獻;此類歷史修正主義、歷史翻案之風,都是絕不允許的,都是必被堅決反對的,也都是必然失敗的。

歷史觀絕不僅僅是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具體問題,而更是具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說,安倍政權領導和推動的日本右傾化行徑是歷史的倒退、時代的逆行、對公理的挑釁。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邊有關國家和西方主流社會的強烈批判與堅決反對。

爲二戰歷史確定國家紀念日和設立國家公祭日早已成爲國際慣例。二戰後,相關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在諸如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館等舉行國家紀念與公祭活動。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中國在此前夕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與設立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是極其必要的、是非常正當的。

二戰期間,有關國家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文化傳統的不同,組建了空前團結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並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即將迎來二戰勝利70週年之際,曾經的同盟國各方應該繼續求同存異、保持團結,共護和平、共謀發展。

“對歷史閉上眼睛者看不到未來”,這是永遠保鮮的普世格言。

公祭活動第一次上升至國家層面。這種國家級別的紀念儀式,不僅強調着現代中國人不忘日本侵華之恥,更是在爲整個世界恢復、保存歷史的真相和尊嚴。

“國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稱爲“國祀”,在中國,向來是先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傳》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歷朝歷代,在複雜的禮儀中,始終凝結成一個不變的核心,一個最根本的認識。如果說過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文明成熟程度的話,大家對一段歷史的復原以及回憶,乃至將其定格、固化爲一個“公祭日”,反映的則是整個民族的成熟與強大。

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都對現實有着巨大的警鑑價值,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國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緬懷,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

“國家公祭”雖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義需要也一定要延續,這在國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國的老兵日會對老兵提供一系列優惠活動,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則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限制娛樂活動……凡此種種,都是在增加普通民衆對國家公祭的感性認識,有利於普通民衆對歷史的參與和審視,如此進一步將“國家公祭”的實質細化、落地,方能使“國家公祭”先形成民族習慣,再化作民族精神,使每個國人都可以在此薰染之中,逐漸具備大國公民的精神氣質。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小報內容 關於南京大屠手抄報 第3張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成立各方評論

倖存者

我要將這個好消息告訴我那苦命的爸爸,告慰他的在天之靈。(侵華日軍)根本不是人,往父親身上戳了好多刀。如今國家將設立國家公祭日,這樣的決定太好了,這對我們這些經歷了那場災難的倖存者來說,是個重大的安慰,我們非常擁護。

——83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王津

這是國家強大的表現,舉行國家公祭,就是要告訴所有的人,那段地獄般的歷史是不容忘卻的。4個親人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這種心靈上的創傷伴隨了我一生。每當這個日子,我都會想念親人,痛恨日本兵。這樣苦難的歷史一定不能重演。

——90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楊翠英

設立國家公祭日,表明國家對這段歷史的重視,既是對死難者的尊重,也是對世人的警示。多年來,我一直堅持與否定歷史的日本右翼勢力做鬥爭,爲維護歷史公正而努力。儘管我現在年齡大了,但只要身體允許,我依然會堅持下去!

——85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

日方狡辯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26日上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將南京大屠殺發生的12月13日設立爲“國家公祭日”草案一事表示:質疑中方的用意何在,對‘爲何在戰後69年才(設立國家公祭日)’抱有疑問。稱“南京大屠殺”爲“南京事件”,質疑死亡人數30萬的說法,狡辯稱,死亡人數是無法查證的。變相否認“南京大屠殺”。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迴應稱:日方是揣着明白裝糊塗。

外媒評論

英國廣播公司(BBC)25日報道稱,中國人大擬將每年的9月3日確定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報道引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就這兩個決定草案向會議作的說明。他說,將9月3日確定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爲了“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報道援引說明強調,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說明解釋說,決定草案將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爲了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美聯社在25日發表題爲《中國稱日本爲“麻煩製造者”》的報道中,報道了中國擬設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消息。

報道稱,25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員審議了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等建議。

美聯社引述新華社的報道稱,這項決定目的是揭露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同時紀念中國人民的抵抗侵略的精神。

法新社25日發表題爲《中國擬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報道稱,在與日本就歷史問題與領土爭端關係緊張之際,中國正在考慮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

報道稱,這項建議將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25日到27日的會議上加以討論。雖然全國人大將於下個月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但常委會具有批准這項決定的權限。

報道指出,中國與日本最近在東海一些無人島的主權爭議升溫。去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

法新社還援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政治學讀者Willy Lam的評論稱,中國領導人決定設立公祭日的做法,是意圖揭露現在的日本領導人試圖推翻二戰結果的想法。

美國合衆國際社在25日的報道中,也介紹了設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歷史背景。

彭博新聞社在25日的報道指出,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完全否認南京大屠殺”。報道同時回顧了近期中日關係情況,稱日本政府2012年宣佈“購買”釣魚島是中日關係開始走向惡化的肇因。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5日刊登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報道。文章在談到南京大屠殺時強調,日本“犯下巨大的罪行是顯而易見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26日援引中國媒體的消息報介紹稱,中國擬以立法形式,將9月3日確定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聯合早報》報道稱,決定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勝利紀念日,是要“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爲悼念死難者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小報內容 關於南京大屠手抄報 第4張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紀念日設立意義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5日下午審議了兩個有關立法決定草案,擬將9月3日確定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擬將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

如果以全球視角審視中國擬確定和設立“兩日”的立法舉動,就會不難發現其蘊含與釋放的重大世界意義,而不僅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拼搏的應有國內啓示,當然更非煽動舊有國恨家仇的民族主義象徵。

概括地說,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爲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共同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惡勢力,壯大了人類的進步力量,促進了全球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和平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屬於人類的浩劫,3000萬人口傷亡、6000億美元損失僅僅是冰冷的數字,造成30萬人死難的南京大屠殺也僅僅是日本法西斯極端殘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企圖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義罪惡侵略歷史,企圖挑戰與顛覆二戰戰後國際秩序,企圖污衊和攻擊人類反法西斯勝利成果,企圖漠視或泯滅中國人民抗戰犧牲與貢獻,——此類歷史修正主義、歷史翻案之風,都是絕不允許的,都是必被堅決反對的,也都是必然失敗的。

在當今的日本,安倍晉三政權等右翼勢力甚囂塵上,正在掀起拒不悔悟侵略戰爭的“歷史問題聖戰”,急欲刪除戰後和平憲法的和平條款,並大舉擴充軍備,企圖以“日本復興”的動人謊言迷惑世人,欲將日本帶上軍國主義復活的不歸之路。

歷史觀絕不僅僅是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具體問題,而更是具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說,安倍政權領導和推動的日本右傾化行徑是歷史的倒退、時代的逆行、對公理的挑釁。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邊有關國家和西方主流社會的強烈批判與堅決反對。

爲二戰歷史確定國家紀念日和設立國家公祭日早已成爲國際慣例。二戰後,相關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在諸如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館等舉行國家紀念與公祭活動。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中國在此前夕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與設立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是極其必要的、是非常正當的。

二戰期間,有關國家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文化傳統的不同,組建了空前團結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並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即將迎來二戰勝利70週年之際,曾經的同盟國各方應該繼續求同存異、保持團結,共護和平、共謀發展。

“對歷史閉上眼睛者看不到未來”——這是永遠保鮮的普世格言。

【南京大屠殺手抄報內容】南京大屠殺小報內容 關於南京大屠手抄報 第5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