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剝開孩子情緒的“殼”

剝開孩子情緒的“殼”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教育的缺憾怎麼彌補?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怎樣玩才能釋放孩子的天性?情緒是身體對行爲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哀、樂等幾種。行爲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

情緒是信心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信心中的外向認知、外在意識具有協調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種暫時的較劇烈的生理評價和體驗。

剝開孩子情緒的“殼”

已經快兩點半了,猛妞還在磨磨唧唧不肯睡午覺。我一本一本的給她講故事,可是她總有下一本在等着我。
我很累了,也有點急躁。就把書塞給她說:你抱着它睡覺吧。然後我就閉上眼睛假裝睡覺。迷迷糊糊的,我竟然做起夢來。
感覺好像過了很久,我被她嘰裏咕嚕的自言自語吵醒,她一聲接一聲的喊媽媽,我努力的睜開眼睛,看了一眼表,馬上三點了。原來她又自顧自玩了半個小時。
正想拍拍她,讓她趕緊跟我一起睡覺。卻看到她製造的滿是碎紙片的“第一現場”。是的,她把書撕了。而且她的表情特別得意,她很滿意自己的“傑作”。
我頓時一股火氣竄上來,大聲的問:“你把書撕了?爲什麼?”猛妞愣了,然後變得不知所措。她緊張的說:“媽媽,寶寶撕了…”我心裏有一個聲音在嘶喊:“不要這麼輕易的過去,一定要讓她長記性!”我又看了一眼碎紙片,猛的舉起手來拍了她的腿一下,她被我的舉動嚇壞了,開始尖銳的大哭。縱使一萬個理由告訴我不可以動手,我還是沒有忍住。
她用全身的力氣尖叫着宣泄着自己的委屈,我就這麼看着她,能感受到她的難過,也能感受她到的困惑。我很想抱住她,用溫和一點的方式去安撫她,卻發現她開始麻利的下牀,我猜她要去求助爸爸和奶奶,因爲她一向“好漢不吃眼前虧”。他們都在休息,我不想讓他們參與進來,就用手拉她,結果她開始憤怒,然後,奶奶推門進來了。我和她的交流失敗。

剝開孩子情緒的“殼” 第2張

奶奶抱着痛哭流涕的小人兒離開了我的房間。留給我一段安靜的時間來梳理這件事情。
我很後悔打了她一下。這個舉動在她意料之外,所以她纔會有如此大的反應。
我打她是因爲憤怒,但是憤怒的原因真的是因爲她把書撕壞了?我要給她一個教訓?(不至於,她以前也撕書,我都是拿膠帶請她跟我一起補好。)那麼,還有什麼原因讓我有情緒呢?我重新去感受這個過程,從哪裏開始我有不爽的感覺了呢?從一開始她總不睡覺,我開始有了焦慮;再後來自己實在太困,她依然一遍一遍得讓我讀書,我開始力不從心的煩躁;再到後來,我在睡夢中被她吵醒,我很鬱悶!我開始憤怒!
哦!原來問題是在這裏的,沒有前面的鋪墊,我可能不會因爲她很平常的一個撕書的舉動而如此不理智。而且我發現了我之所以憤怒,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自己“想休息”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我找到情緒的節點之後,接着又有很多的問題涌上來了:
1.她不想睡覺有錯嗎?那是她的自由。人最基本的權利就是決定自己的生理需求,是否要吃?是否要睡?所以我的焦慮源自我的控制慾。跟孩子無關。
2.她想要讀書,而我想要睡覺,需要出現時,可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我並沒有嘗試表達我很累很困給她。她也許並不知道,所以纔會一本一本得讓我一直讀下去。
3.她自己用撕書的方式自娛自樂,並且玩了半個小時,其實說明她自己具備的遊戲力。這是最值得鼓勵的,在她所處的年齡段,撕書是一種很正常肌肉發展和空間探索方式,不具備“記住教訓”的條件。如果我真的愛惜書,不想讓她撕書,就可以在下次她自己玩的時候,提供其他的材料給她就可以了。

剝開孩子情緒的“殼” 第3張

一點一點的梳理下來,我漸漸的變得很平靜,打已經打了,再多的自責都是無謂的,無論是剛纔那個暴怒的自己還是那個先無辜後憤怒的孩子,都應該被擁抱和接納。一句一句的自我傾聽,一層一層的解剖和發現,在真正的原因面前,都得到了理解。
我解放了自己的自責,也開始耐心的等待奶奶懷裏的那個眼角帶淚的小孩兒醒來。
誰知道,她睡醒後一睜眼,第一個要找的還是媽媽。
“媽媽剛纔忍不住打你了,你一定很害怕也很委屈,對不起啊…”
“嗯…”小姑娘使勁兒的抱了抱我。

打已經打了,再多的自責都是無謂的,無論是剛纔那個暴怒的自己還是那個先無辜後憤怒的孩子,都應該被擁抱和接納。一句一句的自我傾聽,一層一層的解剖和發現,在真正的原因面前,都得到了理解。

我很喜歡雲霄的這段獨白。父母首先是一個正常人,正常人就一定有情緒,當我們帶着情緒的時候,瞬間會發生那些讓我們後悔和後怕的事情,但是愧疚感是不會給我們任何幫助的,毫無意義的情緒。雲霄很快走出來,知道得到3點有關事件的深度思考。不得不佩服這個媽媽的覺知力。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連結之深,恰恰也從孩子醒後是否要媽媽得到了驗證,愛的力量一直就是強烈的、有力的,儘管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但是,孩子和母親始終還在往這份愛的容器裏填充着愛。媽媽信心給到孩子,當放下自己的愧疚和自責,帶着欣賞的幸福眼光,只要一眼,這個孩子就會忘卻傷痛,會回到媽媽的懷抱裏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