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做“咆哮”媽媽,其實你可以和孩子更親密!

不做“咆哮”媽媽,其實你可以和孩子更親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東媽媽昨晚與東爸吵架了,最後也不知道是因爲委屈還是生氣大哭了一場。

早上看見她的時候,眼圈還是紅紅的。我還以爲是發生了多大的事了呢。沒想到導火索原來還是東東,原因是東東媽媽給東東輔導作業。

昨晚東媽教東東背完唐詩,又讀拼音接着輔導英語單詞短句,從八點半一直到九點半。小東東開始總是把《新嫁娘》的作者說成是王維,屢教不改。

後來又總是發不出zh、ch、sh與zcs讀音的區別,給媽媽的舌頭幾乎累的發麻,最後一個英語單詞教了不下二十遍,孩子愣是沒記住。

東東媽媽已經從八點半“咆哮”到了九點半,與其說是輔導孩子不如說是訓話式大吵大罵一通,把自己累的氣喘吁吁,孩子也緊張得不得了,不停地用小眼睛瞟媽媽發脾氣時的臉,小臉漲得紅撲撲的。

這時正在書房加班的爸爸沉不住氣了,跑了出來,生氣地朝着媽媽說:有你這樣教孩子寫作業的嗎?整個單元都是你的“咆哮”聲,你能不能有點耐心好好說?

於是教孩子寫作業演化成一場夫妻間的爭吵,就這樣開演了。

我是不是史上最愛“咆哮”的媽媽和妻子,東東媽媽開始懷疑自己了,她甚至開始後悔了自己昨晚那樣用力過猛。

等平靜下來想想自己那時的行爲真的又有點可笑,真的沒有必要爲了一點作業苛刻地對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大動肝火

但是身處那時那境,又真正能有多少位媽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仍然保持着和藹可親而又能諄諄善誘呢?

甚至有人覺得不發脾氣有點像面對日子的雞飛蛋打而從未“潑婦”依然溫和優雅般難得。

不做“咆哮”媽媽,其實你可以和孩子更親密!

陪孩子寫作業已經成爲了大多數中國媽媽的一門必修課,我們需要自身受過一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份不急不躁的心境。

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這看似簡單而又確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之前看到網絡上一位位陪讀媽媽發自內心無奈而又有點搞笑的吐槽,我想孩子的作業本上寫的可能真的不是一行行的字,而是爬上媽媽臉上的皺紋吧,字字都是心血與年華啊。

但是教育界專家指出: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的效果越差,物質的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是精神上打壓時間久了卻會製造出一個問題兒童。

這不是危言聳聽,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成績優秀,本意都不想大發雷霆,但是苦於無法自控。

不管怎樣孩子都會慢慢長大,但是你的情緒卻會影響着孩子的成長,成長是一段不可再來的經歷,媽媽一定要把握好這段時光,以珍惜的心態來對待吧。

媽媽陪孩子寫作業,廣義上來講也可以叫陪讀,那麼陪讀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意義究竟又何在呢?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的陪讀並不一定在於要教會他們多少的書本知識,更重要的其實是在於陪伴與引導,促使他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

就像東東,他只是一個學前班的小朋友,媽媽在他寫作業的時候,坐在他的身旁註意一下他的坐姿與督促其專心致致,不打擾不過多參與。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輕輕地告訴他幾遍也許就足夠了,讓他體驗到學習也一樣是快樂與輕鬆的,其他的時間就完全可以交給玩耍了。

作家龍應臺說過: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經歷和玩耍,說不定比多做幾道習題,多背幾首詩歌更起作用。

東東媽媽若能冷靜下來放手陪伴孩子自由玩耍來體驗,不強求於一個單詞一個發音,說不定在初學的道路上比自己“咆哮”一百遍都要來的輕鬆而管用,明白了這些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都會帶來很好的影響。

不做“咆哮”媽媽,其實你可以和孩子更親密! 第2張

同樣作爲一個媽媽,對此我也深有體會,兒子今年六歲,去年參加了一個美語興趣班,初學的時候,孩子課堂興趣很高,每次都跟着老師小朋友一起大聲讀到嗓子啞。

儘管如此,課下我再輔導他本週所學的時候還是很有難度,因爲學得快忘得也快,我一遍遍的教,那會兒分分鐘鍾都有用小棍敲敲小腦袋的衝動。

但是事實告訴我,家長越急躁,孩子越膽怯,也越學不會,甚至產生厭學。幸好在老師開導下我迅速調整自己,首先控制好不再發脾氣.

在自制小遊戲中鞏固所學,帶他參加一些萬聖節,肯德基的小活動,留意身邊可以學習的語言環境,在日子裏說說笑笑,輕輕鬆鬆,看似玩耍,實則也樂在學習,興趣愈濃,現在已經慢慢領上了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把孩子領上了路,再大一點的時候,便可以放手她獨立自主地去學習。

不管你學問高低,與她一起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奧妙,從中學到對孩子一生都有意義的東西,共同進步,這是陪讀的成功意義所在。

泰國有一個暖心短片《豆芽》,講了發生在一個樸實的尋常家庭裏,媽媽與女兒之間的故事。

一個識字都不多的媽媽,面對女兒的問題,用自己的耐心與鼓勵,陪伴與嘗試與女兒一起探索實驗最後成功培育出了豆芽。

面對失敗,媽媽總是不急不躁,說道讓我們再試一次,臉上總是露出孩子般淡淡的笑容與從不言敗的堅定。這種愛的陪伴無疑是教會了女兒受用一生的道理。

與此同時,陪讀的另一個意義也是在增進親子關係。

媽媽與孩子一起度過每天的一段舒適的時間,沒有語言暴力,也沒有情緒的打壓,孩子心情愉悅,會對自己的媽媽產生一種信賴與敬佩,也許你就是孩子眼裏那個“我的媽媽什麼都會”的那個厲害角色。

不做“咆哮”媽媽,其實你可以和孩子更親密! 第3張

每一個陪讀媽媽也許都想做一個孩子眼中溫和而有用的媽媽,遠離史上最愛“咆哮”媽媽的稱號,需要哪些條件可以幫助去實現呢?

首先媽媽自身要去修煉與努力,提升自我的覺悟。

當媽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因陪孩子寫作業中孩子偶爾的遲鈍而大呼小叫,不以一張成績單的好壞而大喜大悲,這是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也是孩子內心愛與自信的來源。

最終你會發現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這些顯得微不足道。

心中有大格局的人從不侷限於眼前的小得小失,一個有遠見的媽媽也自然不會時常“咆哮”在孩子的陪讀中。

另外爸爸的參與至關重要,因爲最好的教育從來都是整個家庭的事情。

學校同事小白長期以來一直堅持晚飯後與兒子一起讀書的習慣,他說父子倆還經常因見解不同而爭論,兒子遇到許多不懂的作業,像數學地理類的不喜歡問媽媽喜歡找自己解決,他認爲媽媽講的太囉嗦,爸爸一講立即明白。

而小白的妻子幾乎都不用每晚陪讀,她偶爾可以出去散散步,找朋友聊聊天,又哪裏會發脾氣呢,又怎麼會出現像東東家的情況呢?兒子綜合素質很好,成績也一直不錯。

李嘉誠說過: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而身邊許多的爸爸卻把陪讀完全交給了媽媽,自己忙於工作事業,還有甚者直接發紅包給媽媽,就像給孩子僱了一個家教一樣。

結果爸爸安然自得,也覺得自己在爲家庭賺錢奔波,殊不知媽媽卻很焦急,有時候在某些輔導領域爸爸確實比媽媽更適合而具有天生優勢。

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的教育最佳時期並不長,願每一位爸爸不要錯過。

有人說發脾氣是女人衰老的元兇,也願每一位媽媽永遠年輕而美麗,從自身陪讀做起,我們拒絕“咆哮”!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