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害怕困難怎麼辦

孩子害怕困難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父母,相信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擔當,有作爲。那麼如果孩子從小就害怕困難,這要怎麼辦呢?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害怕困難怎麼辦

問:我女兒在學習中總是有畏難的情緒,她只願意做簡單的題目,稍稍難一點的題目就不肯做了。哪怕我告訴她會幫助她,她也不同意。我非常不明白:爲什麼她這麼怕困難呢?我們作爲父母一直鼓勵她,經常誇她很聰明,也經常在她做對的時候給她鼓掌啊,爲什麼她好像很不自信呢?

嚴格來說,在沒有更多瞭解背景信息的情況下,我無法知道這個孩子在每次拒絕挑選更難題目時內心的想法。她的這種拒絕是因爲真的不想失敗、不自信?還是因爲本來題目的設置有問題?或者是她覺得這樣可以讓父母着急?這個家庭的親子鏈接如何?……

但是從這位媽媽提問內容本身可以看到的是,父母的鼓勵方式似乎不太合適。

“經常誇她很聰明,也經常在她做對的時候給她鼓掌”,是我們傳統意義的鼓勵和表揚。但如果這些是父母唯一的鼓勵方式,就有可能會出現下面這些問題:

1. 父母表揚孩子希望孩子這樣想:“我下次要更棒,因爲我很聰明!” 但是,在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這種鼓勵或者表揚就很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

孩子的思維方向可能和我們預期的背道而馳:“我做對了就很聰明,就給我鼓掌。那如果我做錯了或者不會做,是不是就表示我不聰明、我很笨呢?” 很顯然,這時對於孩子來說,最保險的做法就是:不去做那些可能會失敗、可能會錯的事情。

2. 除了不願意嘗試和碰觸新的難題,很多孩子也不願意求助,因爲求助就意味着他們不會、他們不好。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成年人:一羣人討論問題的時候,他沒搞明白,但是既不敢當衆問,也不敢私下問,總是覺得問了就是向別人表示“我很笨”,然後就一個人抓耳撓腮糾結,然後拿出來的結果和預期相差甚遠。

這也是我幾年前到美國課堂後學到的第一課。我發現經常有同學舉手,直接和那些老師教授說:“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剛纔說的那句話嗎?我不太明白。” 我當時很驚訝,但是看教授停下來更具體延伸去解釋的時候,我覺得特別棒。

那作爲父母具體可以怎麼做、怎麼說呢?

我們曾經在飯糰裏聊過成長性思維和固化型的思維,成長型的思維認爲:一切事情(包括自己的能力)都是可以去改變的,更多是去看待事情的過程。而固化型的思維認爲:很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是命中註定的。

如果一個孩子認爲,我的能力可以提高,遇到難題可以讓我學到新的內容,而在攻克難題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和經歷的失敗,都會爲我們積累更多的經驗,他就不會過分看重結果,也就不會害怕難題,甚至會喜歡選擇難題。

而如果一個孩子認爲,我做得好是因爲聰明或者運氣好,做得不好就是因爲笨或者運氣不好,他就覺得自己對結果好壞無能爲力。這種思維模式下,他們就會害怕遇到難題,他們害怕失敗,因爲失敗已經和他們是不是聰明、是不是好孩子相掛鉤了。

這個理論在育兒中的可以怎樣應用呢?

1. 注重觀察孩子怎麼做的過程,也讓孩子把注意力側重到過程中。給孩子的反饋也注重這些過程,比如:媽媽看到你剛纔一直在嘗試各種辦法;你觀察得特別仔細;你在小組中和其他組員配合得很默契;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遇到難題就想辦法解決,所以你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

2. 把失敗看成是學習的機會。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做得不好,成績不好,我也沒有批評懲罰他們啊,他們爲什麼那麼害怕失敗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可以做出批評懲罰的動作,我們巨大的情緒表情已經讓孩子非常明白:父母看到我失敗了會不高興。

有多少父母看到孩子成績好的時候,高興地誇獎孩子很聰明,給孩子各種獎勵?然後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大發雷霆,或者只是勉強冷靜地說:“沒關係,你下次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有多少人能對孩子說:“咦,這下我們可以知道那些躲藏的攔路虎在哪裏了,我們找一找,消滅他們!” 消滅了孩子薄弱的知識點,然後再去一起慶祝一下,就更棒了。

同樣,每個人都喜歡成功,不喜歡失敗,但是如果我們萎靡不振或者推諉責怪他人,孩子會看在眼裏。所以他們遭遇挫折也可能會發脾氣,大叫:“都是你不好!”

如果我們失敗的時候,這樣說:“呀,做錯了,好吧,我來看看怎麼改進一下。”或者“嗯,下次我可以試試另外一個辦法”,那麼我們的言傳身教會被孩子看到,從而學會。

最後,我們是不是就需要非常刻板,一點都不能誇孩子“真棒真聰明”呢?

也不盡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爲了孩子的作品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的時候,對吧?我們是真實的人,有真實的情感,在孩子讓我們非常驚喜的時候,熱烈誇獎非常自然。

我們只需要記住:我們和孩子說的話不僅僅只有一句,孩子也不會因爲這句話就“毀了”。即使我們脫口而出誇了孩子“聰明厲害真棒”,我們也同樣可以在後面補充你所看到的過程,肯定孩子在過程中一步一步學習和提高的努力。

但是,如果你只會誇結果只會誇孩子“聰明真棒”,那麼現在就是有意識練習和改變的時候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