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社交困難,怎麼辦?

孩子社交困難,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社交困難,怎麼辦?

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聲音、表情、動作,來判斷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比如剛開始,一個孩子看到他跟媽媽說完一句話後,媽媽臉色變了,孩子就會把這個信息吸收進腦袋裏:“這句話有問題,如果說,媽媽會生氣。”第二次,當他說出同樣的話時,老師的臉色也變了,這再一次加強了他原來接收的認識。慢慢地,孩子從一個、兩個、三個信息裏逐漸解到,人與人互動時,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人際交往中很細微又隱祕的信息,很難一一通過口頭傳授,需要孩子從真實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自己觀察、自己感覺,從而得到自己的結論:怎樣做一個社會人?怎麼在社會上跟人家交往?否則,沒有這些經驗的累積,孩子走入社會、與人交往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是,被別人討厭、排斥甚至欺負。等到學習了兩三年,大部分孩子在進入學校時,已經知道學校這個情境跟家裏是不一樣的,家裏和超市也是不一樣的,在不同情境中要相應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他從生活裏逐漸學習,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社會化好不好、社交能力行不行,跟性格沒有關係。只不過,外向孩子膽子更大,比較敢於去嘗試、碰壁,碰壁後的承受能力也比較強,相對來說鍛鍊的機會更多。而內向孩子也不存在問題,他們的風格是先觀察,把握較大時纔去做,成功機率更高。因此,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社會化、社交都不存在問題,只有一種孩子會出問題,就是情緒太多的孩子。

當一個孩子內在情緒太多時,整個人的注意力都會被幹擾。別人用來察言觀色和學習社交的時間,他卻總是在琢磨:爲什麼爸爸媽媽要吵架?爲什麼媽媽要這樣對我?爲什麼爸爸無緣無故發脾氣?……太多的精力用在迴應內在聲音、建立內在信念上。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弄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而事實上這個年齡的孩子怎麼可能理解: “我沒做錯什麼,爲什麼媽媽打我?”更困惑的是:“ 同樣的事情改天做,媽媽爲 什麼又不生氣?”內在充滿困惑,整個人的生命力、精力、情緒就都耗費在這裏。
● ● ●
01:我的女兒3 歲多,進入幼兒園也有幾個月了。她平時在家很喜歡說話,活潑開朗。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很高興,表現都很好,可是最近,老師反映她在幼兒園裏面很少說話,也不愛跟小朋友玩,午睡還總尿褲子。請問,我的寶寶爲什麼會這樣?我應該怎樣幫助她?
☞解答:一般來說,在家活潑的孩子到幼兒園不敢說話,是因爲社會化能力不夠,一旦與人在一起,相處分寸掌握不好,就容易被人嘲笑和拒絕,然後因此感覺受挫,不知怎麼辦。我們只能等到出現具體的事情後,教導孩子怎樣應對。

至於尿褲子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本身這個年齡段尿褲子也比較常見。如果孩子的臉皮比較薄,很可能因爲尿褲子被老師教導或被別的孩子嘲笑,而不敢跟人交往。我們可以問問孩子:“尿了褲子是不是感覺不太好?”或者“爲什麼不說話?是不是因爲尿褲子被笑話?”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可以跟老師溝通說:“可不可以不要公開說她?可不可以私下教她?”

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我們可以問孩子:“最近跟小朋友之間有什麼事情發生嗎?”“你有沒有不願意跟別人玩?”“別人有沒有不跟你玩?”但是,當媽媽問問題時表現得太焦慮、緊張時,孩子就會感覺到,她就不願意說出來。如果孩子不講,我們可以試着先說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你知道嗎,媽媽以前在幼兒園……”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就比較容易說出自己的心事。

另外一個好辦法是讓孩子畫畫——隨便畫幼兒園的東西。畫裏可能有人、有樹、有小鳥、有太陽、有云……根據畫的內容跟孩子聊天,比如:“這棵樹在這裏多久了?它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它看到的是什麼事情?”接下來,你想對孩子說的話,也可通過畫裏的東西告訴他,而不是直接講出來,比如:“太陽公公每天都照着這個幼兒園,它也看到了一切。它看見樹那麼煩惱,就對它說……”
● ● ●

02:我的孩子很喜歡跟人分享零食。可問題是,有時候對方並不想要,他會硬塞給人家,如果人家還不接受,他就會生氣。這是怎麼回事?

☞解答: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你的孩子這麼小就能這樣做,非常難得。你告訴他,能和別人分享是很好的行爲。但還有另一種品質也非常好,就是:雖然我是好意分享,但是別人不要,我也尊重人家。我的好意已經體現,對方不接受有很多原因,比如他爸爸媽媽不喜歡他接受別人的東西,或者他自己不喜歡吃……

如果這時候能尊重別人,那就更可貴,更了不起了,因爲很多人都沒有這種品質。面對3 歲的孩子, 你這樣表述,孩子雖然無法表達他已經聽懂,但實際上是可以明白的。或者,怕他聽不懂就示範出來,比如我們給他一個東西,他可以要,也可以不要。

最重要的事是:當我們認爲自己“好意”爲孩子做一件事情時,我們要允許他接受,也要允許他拒絕。這樣孩子纔可以從中學習到,我是好意,不代表別人一定要接受。
● ● ●
03:我家孩子1 歲7 個月。他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經常去搶別人家的東西,再給他拿一個相同的玩具都不行,一定要別人手裏的那個。轉移注意力也不起作用。這種情況該怎麼引導他?

☞解答:轉移注意力也不行,那就肯定要做“溫和而堅持” 了。也就是,不管孩子明白不明白,都要溫和地對他說“不行”。如果孩子哭,就讓他哭一會兒,差不多時候再對他說: “媽媽抱你去其他地方玩。”

基本上3 歲以內的孩子都還沒有“我”的意識和感覺。沒有“我”的概念,就沒有“你”的概念,他不能分清楚這個東西是“你的”還是“我的”。他目前只能從實戰中慢慢學習:媽媽禁止的,就是不能去拿。

有些孩子看上去好像懂,但其實還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媽媽說不行時,他就乖乖聽話了,並不是因爲他真正明白道理。他明白的只是,當媽媽說不行時就是不行。但有些孩子不是,生命力太強,媽媽說不行,他還是要試,一直試一直試,直到發現媽媽很堅持,纔會明白那個東西是我不能拿的。

媽媽不用嘮嘮叨叨講一堆道理,溫和而堅持地說“不行”(有時候直接用行動表明)就可以了。
● ● ●
04:我的兒子剛2週歲。平時太過與世無爭,與同齡小朋友玩從來只有被欺負的份,別人打他,他不會還手,甚至不會反抗。但最近在家遇上不順心的事會打外婆和媽媽。我不希望他變成小霸王,但至少在外要會保護自己。我想請教一下,如何讓小孩學會“爭”?

☞解答:你的孩子可能天性就屬於不愛惹是生非的那種。如果沒有被欺負得太厲害,就不願還手,平時也不會攻擊別人。但有的孩子不一樣,他們一旦有情緒,或者感覺被侵犯了就會大打出手。所以,這個問題首先和孩子的天生氣質相關,你要讓他改變天性,變得“愛爭”恐怕很難。

那爲什麼在家會打外婆和媽媽?一方面,可能孩子長時間在外處於弱勢地位,容易積累一些情緒,而他又知道在家裏打人是相對安全的,所以他敢借機發泄不能承受的情緒。因此在家,父母該阻止的還是要阻止,讓孩子知道什麼分寸是被允許的,不能讓他做小霸王。否則,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概念:在外面不敢打人,在家卻可以!

另一方面, 這個孩子剛開始打家人時沒有被當回事,而他自己也發現這樣對自己有利,所以就養成了這種習慣。比如媽媽讓他做討厭的事情,他怎麼不同意都不行,直到他發脾氣打人時媽媽才讓步,這樣的經驗會把孩子引向不健康的方向。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媽媽要引導他:“媽媽不喜歡你打人。有什麼事,你要好好說出來,我才能接受你的意思。”

同時,我們也要教孩子如何應對外面的衝突。兩歲的孩子出去玩時,基本都有家人陪同,所以我們完全有機會教導孩子。但這個教導不是讓孩子打回去,而是先觀察孩子打算怎麼辦,他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給孩子一點時間,有的孩子就會去試:我能不能跟他講好話,跟他做好朋友,這樣他就不會欺負我?或者大聲吼對方,看他能不能被嚇退?有時候媽媽也會擔心,對小朋友之間的事下手太快, 導致孩子沒有自我嘗試和學習的機會。

當孩子實在沒有辦法,也無法承受時,他自然就會跑來找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支持和幫忙。在我們幫助孩子時, 也不能逼迫孩子打回去,要看孩子自己的決定,我們可以嘗試教孩子運用聲音的力量,兩三歲的孩子不能明白話語的內容,但卻可以讀懂聲音裏包含的信息,能從聲音裏察覺“能不能進一步挑釁別人”,即使孩子連用聲音止住別人也做不到, 那麼他選擇躲開這種人也無妨。
● ● ●
05:孩子4 歲,從2 歲7 個月開始上幼兒園,到現在仍然不怎麼喜歡去幼兒園。最近他告訴我,幼兒園的老師經常吼他,我們應該給他轉到新的幼兒園嗎?

☞解答:在任何幼兒園,孩子都可能遇到比較兇的老師。所以,你可以先這樣迴應孩子:“對!這個老師確實挺兇的,不過這和你沒有關係,也許老師天生脾氣不好,或者太忙了所以容易發火。不可能所有老師都像媽媽一樣,對你這麼溫柔,所以你要學習怎樣和兇的老師相處。比如你要做好該做的事情,如果你已經盡力了老師還兇你,你就要跟媽媽說。”千萬不要反駁孩子說老師其實不兇,或者低估孩子理解你這番話的能力。

接下來,你要想辦法弄清楚,老師是因爲脾氣有問題而對所有人都這樣,還是單單針對你的孩子。如果是前者,那麼不必轉園。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還會遇到這樣的老師、老闆或者同伴,難道他總要因爲別人的原因而躲避到其他環境中去嗎?但如果老師的確特別針對你的孩子,你就需要和老師溝通一下,看問題出在哪裏。之後情況還是沒有改善的話,再考慮轉園。
● ● ●
06:幼兒園老師向我反映,3 歲半的兒子總喜歡一個人待着,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所以看着不太合羣。我應該怎麼辦?

☞解答:先接受他。因爲有的孩子三五下就可以和陌生人打成一片,可有的孩子卻沒有那麼快和陌生人融合在一起,他們需要花一些時間,對環境非常非常熟悉以後纔可以融入。

你可以觀察一下,你的兒子是不是因爲被其他孩子排斥才這樣,他在其他方面有沒有表現出問題,比如情緒問題、行爲問題。如果他情緒比較穩定,參與集體活動時也沒問題,你就不用幹涉他。這樣的孩子,如果被逼着和別人一起玩,反而會難受。他們天生需要更多安靜的自我空間。這是個先天個性問題,你應該給孩子更多時間。

再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吧!這類孩子將來上學後,學習成績更好,不用你操很多心。
● ● ●
07:兒子4歲半。在他要好的小夥伴裏,有一個男孩有點暴力。雖然男孩們一起玩時,難免有些推搡和拳腳動作,但那個小男孩總是下手太重,比如前幾天他居然把我兒子的臉都抓破了。我很猶豫,要不要阻止兒子和他繼續來往?

☞解答:你和兒子玩一下角色扮演遊戲吧。你扮演你兒子,你兒子扮演那個很兇的男孩。然後你給他示範,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讓孩子學會不責備、不討好地和對方溝通。比如你示範說:“我們是好朋友,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抓我。否則,我以後不跟你玩了。”或者:“我喜歡和你玩,但你常常弄傷我,你要小心一點,動作不要那麼大。如果我總是受傷,媽媽就不讓我們做好朋友了。”如果你兒子不敢,你就陪着他一起去。

通過這個過程,那個小男孩也能有所學習。小孩子還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力量,所以他的“暴力行爲”不一定就是故意的,但這不代表他不需要改變。如果他的暴力行爲總是不被提醒,他可能永遠都不會剋制自己。

跟兒子溝通一下,給那個孩子兩三次的學習機會,在你們覺得給夠了機會時,可以最後一次提醒說:“這是最後一次,你再這樣,咱們倆以後就不能一起玩了。”這樣,如果對方還是沒有改變,你的兒子也不會因此而難過。
● ● ●
08:兒子5 歲8 個月,現在上學前班。學期開始時,好不容易適應了一個月,終於能大大方方進班裏不哭了,可最近因爲病了幾天沒去幼兒園,再去時又要從頭適應,上午哭哭啼啼,只有到下午才能進入狀態,表現得很好很積極,可第二天早上卻又表現出害怕,嚷嚷着不要上學。這樣有問題嗎?

☞解答:沒有問題。只要孩子能慢慢適應,在環境中表現得越來越好,那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這樣一次又一次克服不適應和害怕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訓練,對他的成長很有好處。他藉由這個方法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安全感,當他發現自己狀態越來越好,本身就能增加他對自己的信任度,從而變得越來越自信。

父母要有耐心接受孩子慢慢適應的過程,不要去比較“爲什麼別的孩子能很快適應,我的孩子卻不可以?”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不管是什麼原因,接納他,鼓勵他就好了。不要對孩子說:“沒什麼怕的,別人都可以,你爲什麼那麼膽小?”鼓勵的意思是說:“你可以的,去吧!”如果孩子狀態不好,從學前班回來帶着不良情緒,他會表現出來或者說給你聽,這時候,你自然地告訴他該怎麼辦就好了,不用太刻意。
● ● ●
09:我告訴3歲的女兒:“媽媽需要離開一段時間,去住院開刀。”她沒有表現出很明顯的情緒波動。可是當我在醫院跟她打電話時,她卻問:“媽咪你是不是在醫院?是不是要動手術?動手術是不是會出血?血出多了是不是會死?我就沒有媽咪了。”然後她就很傷心地哭了,晚上也睡不好,一直做夢驚醒。外婆責怪說:“不該告訴小孩子的,告訴她也沒意義,還嚇得要命,就說出差好了。”難道我真的不該告訴孩子嗎?

☞解答:對孩子說,媽媽要看病、住院並沒有問題,不合適的是,跟孩子講的太多,比如會出很多血、會死之類。這些話一定是成人告訴孩子的,否則3歲的孩子想不到這些。

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人會生病、看醫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小孩子會跌倒一樣。只不過病有大有小,傷風感冒兩三天就好了,但有些病需要治療的時間長一些,媽媽要做的就是接受治療而已。

這也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學習接受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生病或者碰到意外,都是生命裏很正常的事情,當孩子看到生病的媽媽可以很坦然地接受,坦然地治療,那麼有一天孩子自己生病了,對這件事情也能比較好地接納。甚至,將來經歷一些意外、病痛、受傷,她也會坦然接受,相信自己一定會好起來。相反,如果媽媽不能接受去醫院這件事,孩子對生病就會有過多恐懼。

不管是有家人生病,或遭遇其他家庭變故,最重要的, 並不是當時我們對孩子說什麼,而是我們面對事情的態度。如果我們坦然面對、泰然處之,那麼孩子也一定可以心安。如果爸爸媽媽表現得非常害怕,孩子就會覺得:“這一定是了不起的事情,否則爸爸媽媽怎麼那麼害怕。”然後,孩子就變得更加害怕。所以,還是我們自己先用平常心來看待這些事情吧!
● ● ●
10:1 歲半的女兒出去玩,常常會碰到一個比她大半歲、攻擊性比較強的小朋友。冷不丁遭到攻擊後,女兒有時候大哭,有時候皺皺眉頭,然後躲開。對方小朋友的媽媽也會對她的孩子說“不要推妹妹”,可實際在行動上並不去幹涉,還說這是孩子之間的正常社交,大人不應該插手。她說她的孩子被人欺負時,她就不會出面。即使我非常心疼女兒,但並沒有爲她出頭,一方面不確定自己的干涉是否恰當,另一方面因爲和對方非常熟悉,也不好意思指責那個小朋友。究竟怎樣纔是恰當的應對方式?

☞解答:判斷需不需要出手幫助孩子的原則很簡單:當孩子表現出痛苦時,我們一定要出面處理。也就是說,當孩子有激烈的情緒表現時,表示他沒有辦法處理眼前的局面,那麼爸爸媽媽就應該教導孩子處理,比如表達自己的不滿意,大聲告訴對方“不可以”“我不喜歡”。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沒有太介意的表現時,媽媽不用管,等他自己沒辦法處理時再問他:“什麼事?打算怎麼辦?”給他一點建議,看他要不要接受你的建議,如果他表現出“不要緊,算了”,那就算了。

有時候,孩子對自己的退讓是無所謂的態度,比較介意的是媽媽。面對這樣的事情,媽媽一定會覺得心疼。但只有媽媽先忍住自己的心疼,纔可以給孩子一點面對情緒的時間,以及學習處理情緒的機會。

當孩子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困擾,或者從你自己的經驗、感覺來說,對方真的已經有些過分時,你可以教孩子說:“我不喜歡你這樣,不要推我。”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夠,你可以直接對攻擊人的孩子說:“你不可以這樣對我的孩子,他不喜歡。”

你不用理會對方媽媽的看法。她認爲孩子之間發生這樣的事情不用管,她面對自己孩子被欺負就沒有出面,那是她的決定,與你無關。你可以告訴她:“我覺得不行,因爲我要示範給孩子看,我們不喜歡被人攻擊。面對別人的欺負,我要讓我的孩子學習對別人講‘不可以’。”

否則的話,媽媽總覺得不能跟別人講“不可以”,孩子看到媽媽想說又不好意思說,他也會覺得自己不可以說。接下來他要做的就很可能是,找一個比他更小的孩子來欺負。

所以,我們要爲自己負責任,就要說出自己的不高興, 也要教導年幼的孩子:“下次別人打你,你不高興了,要跟對方說‘不喜歡’‘討厭’。”即使孩子小,也可以學會這樣簡短的迴應。

如果對方孩子一直都這樣,就是改不了,而你家的孩子又小,肯定要吃虧,那麼我的建議就是“釜底抽薪”——走人!孩子本來就應該從“我做錯事情,然後別人不跟我玩” 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學習。否則,他怎麼知道自己錯了,人家不喜歡被這樣對待。從小知道,做什麼事情會找到好朋友, 做什麼事情會失去好朋友,是很重要的課程。其實,這麼大的孩子很容易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經驗,因爲他們現在並不注重物質,最注重的就是關係。
● ● ●

11:2 歲的女兒,最喜歡和一個大她半歲的小姑娘一起玩。那個小姑娘比較強勢,力氣、能力也大一些,所以兩人一起玩,同時看中一樣東西時,我的女兒總是拿不到。我覺得這種經歷很容易帶給她挫敗感,可不可以儘量減少和對方在一起玩的頻率?

☞解答:看孩子,她不願意,可以少來往。但如果她覺得沒問題,願意繼續,媽媽也不必介意,因爲這也是一種成長學習。

我們會發現,跟強勢的人在一起,我們需要忍受對方,從這裏面我們會察覺到:如果我們對別人強勢,別人也會很不舒服。也就是說,孩子可以從別人對待他的態度中學習,怎樣讓人舒服?怎樣讓人不舒服?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不要干涉太多,讓他在自然的狀況下,接觸各種類型的交往,學習各種的舒服和不舒服。比如,當你的孩子能力變強,遇到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時,他就會想,我要不要用強勢的方式,讓人家不舒服?身處弱勢地位時,深刻的不良感覺反而會讓孩子將來比較容易以己度人。

除非對方的力氣真的大很多,下手又沒有分寸,父母纔可以出手幫助。不然的話,不要過分擔心孩子被拒絕會怎樣,搶不過又怎樣,這些本來都是很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孩子需要的,不是每次一被欺負就被救起,而是被教導,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如何保護自己。
● ● ●
12:兒子3歲,上幼兒園已經半年多。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問“今天上幼兒園嗎?”如果答“上”,他必然會哭。但是,他也能夠按部就班出門,路上及送到班裏後都表現得很好,能高興地和我說再見,晚上接園也沒有情緒問題。我的兒子有什麼問題嗎?需要想辦法開導他嗎?

☞解答:如果孩子不是很抗拒,在幼兒園可以愉快地學習,回家也沒有帶情緒,只是有那麼一會兒不願意,問題就不大。

3 歲多的孩子,正處在和媽媽從心理上進行最後分離的階段,過了這個階段就真正從心理上成爲一個獨立的人了。但這時的孩子會比以往更加不願意分離,因爲孩子可以感覺到,過了這個階段就要真正分離了,他既爲自己的獨立感到高興、自豪,同時又難免“捨不得”,之前畢竟長久地和媽媽在心理上一直聯結着。我們成人也體會過這種心情,即將分離時的不捨心情是非常正常的。

媽媽可以試着接受孩子的這種情緒,或者拍拍他,講很簡單的安慰話:“很快就會看到媽媽的。”這個過程中,媽媽也要傳遞一種“沒有太把這當回事”的感覺。

不過,一旦孩子出現不尋常的行爲,比如拼命抱着媽媽的大腿,死都不肯放,或者在幼兒園整個人都有退化性行爲(比如入園前原本不尿褲子的,因爲入園又開始尿褲子),那就需要特別處理了。
● ● ●
13:我兒子2歲半,性格敏感、內向、慢熱。在他快3歲的時候,我們全家人因爲工作調動會去另外一個城市,他也要在新城市上幼兒園,而且幼兒園使用的語言和家裏的不一樣。請問這種情況下,作爲媽媽,我應該在搬家之前和之後做些什麼來幫助他適應新家及幼兒園的生活?

☞解答:媽媽不用太擔心,這個年齡的孩子的適應力通常都比較強。可以做的事情是:

1.搬家前告訴孩子:“我們會搬家,在那邊會有……”不過,老實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我們只是跟他簡單講講罷了。

2.到了新家的時候,剛開始一定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他,因爲環境是陌生的。接下來就要看孩子的情況,如果沒出現什麼問題就是能適應了。通常,之前安全感越足的孩子,適應能力就越強。

其實這種慢熱的孩子適應能力反而是強的。他的好處在於,去到幼兒園,他不會很快讓自己和別人打成一片,所以他有時間在一旁先觀察,等覺得可以了,才慢慢融進去。有些孩子就不是這樣,其實他還不能夠融入,但因爲他膽子大,硬要加進去,這樣反而容易得罪人。

比較小心的孩子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的,他了解別人的情況,也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情況。他通過觀察發現,哪些人是比較好交往的,哪些人是不可以交往的,他會先從感覺可以交往的開始,然後慢慢擴大朋友的範圍。這樣他比較不容易犯錯或者受傷。媽媽不用擔心孩子的慢,只要他能交一個朋友,他就有能力交第二個第三個……

每個小朋友的觀察時間都不一樣,基本來說,只要心理營養足夠,和小朋友的交往都不會有問題,小朋友也不會因爲他慢而欺負他。愛欺負人的孩子也是用直覺來找欺負的對象,當他感受到哪個孩子內在是弱的纔會向他下手。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是慢一點,但整體給人的感覺是自信的,氣場比較強的,別人是不會來找他麻煩的。

孩子根本不需要很快融入,慢一點對孩子沒壞處。最怕的是,孩子還沒準備好,媽媽強行逼他融入。
● ● ●

14:我家男寶,快3 歲了,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帶他去早教機構,因爲教室裏有小朋友而拒絕進教室,但是回家又吵着要去。我感覺他非常矛盾,內心想去,但又有所顧及。他平時也挺敏感的,我要如何引導?


☞解答:確實,可以看出來這個孩子還是願意去早教機構的,所以要慢慢引導。最大的可能還是安全感不太夠,所以明明心裏想去,卻又有些害怕。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是:逐步帶領。

先鼓勵他和一兩個小朋友建立關係,開始時媽媽陪着他,讓他和別人握握手,做一些身體上的接觸,表示友好。等到孩子可以接受時,再在媽媽的看護下和更多小朋友一起玩。幫他找朋友時,媽媽的分寸特別重要,既不能急躁、催促,又要有一定的鼓勵,比如拉着他的手,和其他小朋友手拉手。

當孩子在教室門口不肯進去時,也要慢慢來。不進去,就先遠一點看看,不用太靠近。等孩子可以的時候,和他一起再靠近一點。這樣,每一次都多靠近一步,只要孩子能不斷往前走一點、再走一點。等到他能進教室,以後就都敢進去了。剛開始孩子拒絕時,千萬不要推他,反正帶孩子去早教中心也只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並不着急讓他學什麼知識。每次靠近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看到自己在嘗試,也發現沒有人逼他立刻參與進去,他有的是機會慢慢觀察教室、老師、小朋友,以及裏面發生的事情。

平常不喜歡跟小朋友玩,同樣是安全感的問題。不過,3歲的小朋友,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纔剛剛成爲一個人。對於“怎麼用一個人的身份跟別人交往?”“和別人交往保持什麼距離?”“對方會怎麼對待自己?”這些問題,他心裏沒數,有點害怕。這也很正常。等孩子安全感足夠之後,他自然會有興趣交朋友。
● ● ●
15:女兒有個“特好”的小夥伴,但是那小孩特別精,什麼都是挑對自己有利的做。比如跟女兒玩的時候,她想要的東西女兒都能給她,但是她喜歡的東西一律不給。公共的玩具也是,看到我女兒想玩,她會馬上過去搶了先玩。即使這樣,我女兒還是把她當成最好的朋友。該怎麼辦?

☞解答:應該讓孩子挑選自己的小夥伴,媽媽不要那麼計較。

因爲孩子只有在和自己喜歡的小夥伴的相處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學習和成長。其實,這麼小的孩子之間能有多大的利益問題?不多的,都不是大事,最大的問題還是媽媽太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吃虧。

當然,在和“精明”的小夥伴互動時,媽媽也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東西。比如,當對方要我們孩子的玩具而她又不願意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對她說‘不’。”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嗎?所以要允許孩子交各種各樣類型的朋友。

媽媽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女兒和這樣的小朋友在一起久了,就習慣於“弱勢姿態”。但是,一個孩子是否弱勢,跟對方的強勢是沒有關係的。有自信的孩子,即使在強勢孩子面前也不會表現得很弱勢,而且,自己吃點虧,讓別人佔點便宜,並不表示這個孩子就處於弱勢。

一個孩子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在羣體中,和他的自信程度有關,和交什麼朋友無關。所以,如果孩子自信不夠,要做功課的是爸爸媽媽。我們能不能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肯定他?我們能不能找到孩子身上值得欣賞的優點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