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孕婦交流 >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的家長育兒都非常焦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他們把這種想法付諸實踐,然後孩子早早地開始了996的生活。這樣雞娃其實回報率正在急速下跌。

原標題: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現在的孩子太苦了,可以說,他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過的就是“996”的日子:

每天從早到晚,除了午休外,就是一直不停地上課、做作業,有不少孩子晚上甚至要忙到十一二點,週末也有各種網課、興趣班。

雞娃本來是“打雞血式育兒”的意思,現在卻更多地像是“內卷”:高考地獄模式已經提前到小學階段,乃至孃胎裏。

在小學班級羣裏,我們有幾位家長委婉地提出,是不是可以減少一點作業,也讓孩子有點時間自己玩。結果,另一些家長羣起反對,班主任更是嚴厲斥責,理由直截了當: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社會的苦!

在這裏,有一個悖論式的邏輯:因爲擔心孩子以後吃苦(跌入底層),就得讓他現在吃苦(苦讀)。

至於“現在吃苦”能否避免“將來吃苦”,其實無人敢保證,但人們又都相信,如果現在不吃苦,將來就必定吃苦無疑。

這就是許多人“雞娃”的出發點:他們與其說是爲了“追求更好的”,不如說是爲了“避免更壞的”。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父母爲何如此焦慮?他們到底焦慮什麼?這樣雞娃就真的能“避免更壞的”嗎?

焦慮的根源

中國家長熱衷於“雞娃”,早已是全民性焦慮了,不然像“海淀媽媽雞娃”這樣的文章也不會火爆全網。但每次談到這個問題,總有人不以爲然地表示,督促孩子學業再正常不過,“難道老外就不雞娃了?”

美國父母確實也雞娃,但具體來說卻又頗有不同。美式教育不像國內這樣偏重智力,更不會從小就搞題海戰術,但更重要的是,美國社會分層和教育分流比中國明確:你是上層,那就一路奔着藤校去的;中層往藤校或私立大學;中下層是州立名牌大學,再往下是一般州立,最底下是社區大學。

底層百姓自知沒有資源,不會認爲只要自己努力雞娃,孩子就能上藤校——這是一個極小概率事件。既然如此,索性也就認命了,反倒也不會焦慮。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第2張

然而,中國社會卻例來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科舉制的傳統更驅動着人們苦讀實現向上階層流動,這種強大的激勵因素對中國人勤奮、拼搏的重要性,恐怕怎麼評價都不爲過,只不過反過來,它也給個人施加了一種強大的同儕壓力。

當下最熱衷於雞娃的,往往是城市中產家庭,這些父母(甚至可能是絕大部分)自己就是一路通過努力纔有了今天的成功:一個家境清貧的寒門子弟,通過高考來到大城市,變成了有房有車的中層。

根據統計學原理,從概率上說,“一代更比一代強”是不可持續的,但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卻很不情願接受子女可能混得不如自己好。

這不僅是由於社會階層相對還沒那麼固化,也因爲東亞文化更注重“關係”:人們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來確定各自地位、獲取資源、乃至進行自我評價的。

這樣,每個人都必須奮力向上爬,至少要達到平均值以上才能安心。

韓國紀錄片《學習的人》在訪談世界各地時就發現,在東亞,全社會學習的熱情源於一點:人們爲了達到社會基準而奮鬥,因爲“落後於社會基層,是很恐怖的事”。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第3張

這和“面子文化”也密切相關:因爲“面子”本身就是迎合他人的期待和基準生活,人們是在關係中認識自己,與他人的攀比就是重要的學習動機,因爲“連中等都達不到”是很丟人的。

片中幾個韓國媽媽的話幾乎和中國父母如出一轍:“至少即使沒有非常優秀,也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並不是想與別人比起來多優秀,但如果我很差的話,就會感到很大壓力。”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第4張

在韓國,“與其說他們是不管怎樣都要做好,還不如說他們是爲了避免沒有做好而學習”。當有美國人談到很難理解家人爲自己的成績感到驕傲或羞恥時,另一位韓國媽媽說:“儒家社會的傳統,一個學生的成績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全家的問題。”

很多父母在雞娃時,其實預設了“不做人上人,就會連生存都成問題”這個前提,由此可見社會相當缺乏保障,導致家長毫無安全感。

但這究竟是底層真的無法生存,還是被慾望所裹挾,內心把“生存”的標準提得太高了?又或是社會階層鄙視鏈下,被他人“瞧不起”的恐懼使然?

如果不反思這些前提,那麼焦慮幾乎是難免的:誰都不甘人後,掉到平均線以下不僅令人羞愧,還可能影響一輩子的生活。這既給人向上的希望,又得承受無窮的壓力——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因爲有希望纔有焦慮。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第5張

△電視劇《小捨得》劇照

不僅如此,在這樣“不進則退”的過程中,你必須不斷努力才能保持住自己不掉隊,但誰能始終名列前茅呢?因而這樣一個機制,即便是暫時的領先者也不敢掉以輕心,甚至同樣苦不堪言。

在東亞社會,家長們爲教育焦慮只是表象,這說到底並不是因爲教育本身,而是教育已成爲人們獲得社會地位的決定性因素,他們真正焦慮的,其實是孩子墮入社會中下層。

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發現,遺產之類可繼承的因素都是靠不住的,教育投入(包括金錢和父母的精力)纔是唯一可靠的“投資”。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第6張

學習的動力

現在的問題是: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都蜂擁而來,當競爭白熱化時,要確保領先就需要高得多的投入——以前稍微補補課,就能確保孩子在班上中游,現在因爲所有孩子都補課,你甚至逼他熬夜苦讀都未必能做到以前那樣了。

在這種情況下,讓所有人都困苦的“內卷”,就意味着投入回報正在遞減。但絕大多數人並不會就此退出,因爲教育投入其實是一種信念,不那麼容易被一時、甚至一代人的“投資回報差”所證否的。

何況越是難,就越證明勝出者是真正的精英,反倒更激勵了人們投入。再加上要向上流動又缺乏其它替代機制,因此即便再苦,人們也感覺別無他法,彷彿加入了一場無法退出的競爭。

實際上,科舉時代的競爭更激烈、金榜題名的概率更低,也正因此,中國社會才那麼迷信“神童”,因爲寒門人家沒辦法拼後天投入,他們所能期盼的,就是寄望於孩子的天賦。

現在大量刷題的模式,其實是對普通的孩子更有利,而潛在地貶低了天賦的重要性。

曾有比較研究指出,西式教育更強調天賦的重要性,而東亞社會雖然也期盼神童,但大部分人的信念還是“努力更重要”。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第7張

前者或許會造就少數天才和大部分普通人,而後者則會出現大量能幹而努力的普通人,但一些特別有天賦的孩子,可能就會被浪費在刷題上。

中國的教育模式能培養出充足的中階人才,特別適合做執行工作,但創造性的、引領方向的高階人才卻是短板。

問題是,全家人辛苦培養出來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個標準化的人才,那他其實是很容易被替代的——甚至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中國的學生即便到了國外留學,也常常只是在爲了拿到文憑那張紙而苦讀,很少去培養社交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其結果,很多人都發現,中國人可以成爲很好的技術人員,但卻很少躋身高級管理人才。

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的仍是千萬顆的螺絲釘,那他們將來真能有多少競爭力嗎?

由於默認學習的目標是爲了“達標”,東亞的學生往往缺乏真正的內驅力,因爲他們並不是出於發自內心的興趣,只是不甘人後。

一個戳心的真相:“雞娃”的投入回報正在急速下降 第8張

心理學實驗證明:西方學生在得到讚揚時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機,但東亞學生卻相反,如果得知自己連中等都算不上時,會因爲傷自尊而更努力解題,而當他們得知自己已經超出平均時,就懈怠下來了。

這會讓人在面臨逆境時有更強的向上動力,但當人們已經達標時,他們就失去動力了,往往行之不遠。

也正因此,現在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像自己當年那樣努力,但諷刺的是,正因爲他們已經創造了不錯的條件,很多孩子纔有資本“躺平”了。

“苦讀改變命運”其實很適合原本就是底層出身者,因爲對窮孩子來說,不苦讀就只能留在出身的階層,沒好日子過,也沒什麼可留戀的,還不如放手一搏,但對中產家庭來說,單單恐嚇孩子“不努力就會墮入下層”是很難奏效的——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內驅力。

不僅如此,在一個注重個性的後工業化時代,成爲一個標準化的人才已經越來越不具有吸引力,甚至也未必導向成功。

這倒也不是說就該完全放任,而是說,家長不應該爲孩子決定他要什麼樣的人生,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懂,不會選”,那就應該教他學會自己選,而不是幫他選。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很多孩子寧可“躺平”,雖然被人詬病,但卻也意味着他們比父母更有安全感,不願意隨大流而選擇低慾望地過自己的日子,也只有這樣,個人纔有機會培養自己的興趣和創造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走得更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作者維舟。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本內容、圖片由用戶投稿,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