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爸爸媽媽,你們着急什麼?

爸爸媽媽,你們着急什麼?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我家寶寶7個月了還沒長牙?爲什麼我家孩子一歲多了還不會說話?我家孩子2歲多了,怎麼還不會自己吃飯呢?爲什麼別人家孩子都會了?真的好着急!爸爸媽媽們,你們到底在急什麼?

爸爸媽媽,你們着急什麼?
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聖經》

幾乎every育兒公號都提到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請家長們靜待花開”之類的雞湯,可是爸爸媽媽們似乎該着急的着急,該焦慮的焦慮,該相互比較的還是在相互比較。

說實話,包仔娘也是媽媽,儘管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不要焦慮,不要比較,可難免還是偶爾會心慌——怎麼我家寶寶還沒/不會……?

孩子剛出生,月子裏的媽媽羣裏就開始了各種提問:“我家寶寶才吃20ml的奶正常嗎?”“我家孩子掉了300g體重,怎麼辦?”“我家寶寶聽見叫名字沒反應正常嗎?“ 越看越覺得自己的寶寶是不是有問題?正常嗎?

孩子大一點了,該加輔食了:“我家寶寶五個月了沒加輔食會不會有問題?” “七個月沒吃過蛋黃,會不會不好?”“好棒啊,好羨慕你們的寶寶吃輔食,我家這個一吃就哭啊,怎麼辦。“ 越看越着急,明明之前看過科學育兒的書籍,可是卻越來越不堅定了。好不容易熬過了最辛苦的頭一年,着急的事情只多不少: “我家孩子從來沒遊過泳,是不是該去游泳啊?“ ”要不要教英文了呢?“ ”我家孩子怎麼還說不了幾句話呢?是不是不正常啊?“ 焦慮感越來越深,說好的慢慢等待呢?

爸爸媽媽,你們着急什麼? 第2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養育孩子等待的過程,就像花開需要時間一樣,除了等待,着急和焦慮並不能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影響。

一、不盲目相互比較

講真,媽媽羣裏的數據並不能稱之爲“乾貨”,好心的媽媽很多,但是真正有醫學背景的很少。只要寶寶的身高體重都在科學的生長曲線範圍內,別人家寶寶每個月長几斤,其實沒有必要放在心上。盲目比較很容易養成習慣,試想育兒的道路如此之長,事事比較,天天“別人家孩子”,真的好嗎?

二、經驗主義只供參考

傳說中老一輩流傳下來“一聽二看三擡頭,四撐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立,十二個月……“ 的時間表,帶有時代的特點。爸爸媽媽們參考自己寶貝的實際情況,除了適當練習之外,也要給寶寶自由發展的時間。

三、觀察孩子的成長細節

比起擔心自己的孩子正不正常,有多少爸爸媽媽認真觀察着孩子成長的細節變化?成長的細節不光體現在生理變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變化。以學習爲例,兒童心理學家認爲,孩子的學習是有敏感期的,父母要注意觀察,當敏感期到來(比如:什麼時候自己的寶貝開始詞彙量大增?),提供適當的條件(父母有沒有進行有效的親子對話練習?),不增加過多壓力(不強迫),不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孩子自然就會學得很好。

四、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否健康,父母的養育過程是否順利,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情況可以總結爲:是否養成了“好習慣”。孩子在入學之前,在家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是基礎。還是以學習爲例,每天形成規律,固定一個學習習慣(孩子每天有沒有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是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事情。孩子最容易接受有規律的安排,所以最好每天安排在固定時間段進行。

五、相互陪伴相互欣賞

孩子不是基因定製的完美作品,想要他/她過得更好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但成長註定是緩慢和充滿波折的,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父母的生活也需要時間。身處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身不由己跌跌撞撞地忙碌着,很容易把焦灼帶到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比起盲目追求的結果,孩子努力的過程更加值得父母的肯定和欣賞。

當年的我們都對自己說過:

“以後我有了孩子,一定不會這樣做。”

爲人父母的我們還記得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嗎?
爸爸媽媽,你們着急什麼? 第3張

每個孩子都無需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焦慮的心慢慢放下,去體會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

爸爸媽媽們,對孩子的成長,我們是不是太心急了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