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你爲何叩不開TA的心扉

你爲何叩不開TA的心扉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爲何叩不開TA的心扉

- what's inyour mind? -

TA到底在想什麼?

做父母的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渴望能時不時地和孩子說說心裏話,但無數父母失望地發現,孩子心靈的大門似乎對他們緊緊地鎖上了,他們怎麼努力都打不開。

爲什麼會這樣?廣州《家庭醫生》門診部的諮詢師莫妙愛說,這一般是因爲兩個理由:

第一,父母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而感受纔是家庭溝通的核心;

第二,父母把自己擺在了“糾正孩子的問題”這樣的角色上,而沒有充分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其實常常是對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當父母只想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其實是把本屬於自己的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這兩個原因,孩子不願與父母說心裏話,甚至徹底關閉溝通的大門,也就不難以理解了。

1

八歲男孩欲撞牆自殺

莫妙愛講了這樣一個例子:8歲的亮亮(化名)在廣州某小學讀3年級,上課時喜歡亂動、亂說話,並且對老師的提示和警告充耳不聞,最終被父母帶到了心智源診所,來看心理醫生。

亮亮的爸爸說,亮亮一二年級時,他和太太對亮亮放任自流,很少管他。他認爲這是導致兒子這些問題的原因。等亮亮上了三年級後,他屢屢在家長會上遭到老師的警告,於是開始對兒子實施嚴格管理。白天,他會接送兒子上下學,晚上,他會陪着兒子把作業做完。

但是,這些嚴格的辦法顯然沒收到什麼效果,亮亮在學校的表現反而越來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聽話,但到了學校,他還是老樣子,喜歡亂動亂說話並且仍然對老師的警告不理不睬。

莫妙愛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她對亮亮的父母解釋說,他們的教育方式太簡單了,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他們要求亮亮無條件地聽話,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學校和家的“兩點一線”的範圍內,但這違背了孩子的天性,他勢必會反抗。在家中,他不敢反抗,於是,他把沒有實現的反抗帶到了學校。

“如果你們希望孩子能在學校表現好一點,你們就該少管他一些,給他充分的獨立空間。”莫妙愛說,她還給他們提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然而,一個多月過去後,亮亮的問題依然沒有明顯改善。對此,亮亮的父母承認,是他們的問題,他們實際上接受不了莫醫生的建議。亮亮的爸爸說:“從道理上,我們相信你的建議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們做不到,我們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僅如此,亮亮對父母的態度也沒發生什麼改變,相反他反而越來越不願意對父母說心裏話了。因爲,他在心理醫生這裏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覺,並由此大發感慨說:“他們從來都不理解我,他們能做到你的十分之一我就很滿意了。”

但一起危機事件迅速改變了局面。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學校開了家長會。和往常一樣,老師對他說了亮亮的很多問題。回到家裏,亮亮的爸爸把老師的這些話原封不動地轉告給兒子。本來,他還想好好斥責兒子一番,但斥責的話還沒說出口,亮亮突然一頭向牆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驚,情急之下,用身體擋住了兒子。雖然亮亮只有8歲,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麼了,想到什麼了,幹嗎要這樣做?”這時,亮亮的爸爸只有擔憂和心疼,責備的話一句都沒有了。但不管他怎樣安撫兒子,套兒子的話,亮亮就是一句話都不說,表情非常倔強。

亮亮的媽媽也做了兒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樣也沒有讓兒子說出心裏話來。只有在心智源的諮詢室,他纔對莫醫生敞開了心扉。

莫醫生問亮亮:“聽你爸爸說,你不想活了?”

亮亮不吭聲。

莫醫生再問:“爲什麼要撞牆?你當時是什麼感覺?”

亮亮沉默了好一會兒,然後才憤怒地說:“我不喜歡他們老說我。”

莫醫生再問:“因爲不喜歡爸爸說你,你就想到了自殺?”

亮亮回答說:“是!讓我最生氣的是,他們爲什麼老當着我競爭對手的面說我,他們知不知道,他們每次這樣做,我都想死!”

“競爭對手?誰是你的競爭對手?”莫醫生問。

“我表哥!”亮亮回答。

你爲何叩不開TA的心扉 第2張

原來,亮亮有一個大他1歲的表哥,不僅懂禮貌,而且成績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爲模範,經常拿他和亮亮做比較,說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牆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2

父親喜歡指責他,他喜歡指責同學


莫醫生將亮亮的話轉告給亮亮的爸爸,他非常驚訝地說,亮亮的表哥當時的確在旁邊,“但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小孩子哪裏有那麼強的自尊?”

亮亮的爸爸的這句話,反映了無數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我們國家的人特別講面子,但大家普遍認爲,只有大人的面子才重要,才應該給予尊重,至於小孩子,給不給面子是不重要的。相反,無數父母還會認爲,應該少誇獎多批評,這樣對孩子才更好。

其實,孩子的自尊感起碼和大人一樣強,但因調整能力更差一些,所以一旦被傷面子,受傷的感覺會更重,亮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亮亮的父母一直都沒注意尊重兒子的感受。莫醫生說:“這是無數家庭的通病。”

譬如,一次下大雨,亮亮看到一隻被雨水澆透的流浪貓,很憐惜它,就把帶回了家。他媽媽看到兒子帶回了一隻髒貓,非常生氣,沒和兒子商量,就和丈夫一起把這隻貓趕了出去。亮亮沒有抗爭,只是默默哭了兩個小時。後來的一個多星期內,他沒有和父母主動說過一句話。這件事已過去好久,但在諮詢室中回憶起來後,亮亮又哭了起來。

亮亮哭的時候,莫醫生問道:“你有什麼感受?”

亮亮哽咽着說:“我,我很難過。我是一個人,卻,卻連一隻貓都救不了。”

“爲什麼不把這種感受告訴爸爸媽媽?”莫醫生問。

“我敢和他們說嗎?”亮亮又憤怒起來,“他們什麼時候聽過我的感受?”

對此,亮亮的媽媽說,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她很容易過敏,家裏不能養貓狗等有皮毛的寵物。

“你們這樣做,有沒有想過,孩子會有什麼感受?”莫醫生說。接下來,她和亮亮的媽媽做了一個角色互換的遊戲,她演亮亮的媽媽,讓亮亮的媽媽演亮亮。結果,當小貓被趕出去後,亮亮的媽媽和亮亮一樣,哭了,她第一次深刻地體驗到,她當時的做法對兒子的傷害有多大。

用同樣的辦法,莫醫生也讓亮亮的爸爸感受到,他當着外甥的面數落兒子,兒子是何等難過。在諮詢室裏,這個經歷過無數風浪的漢子流下了淚水,這是他多年來第一次流淚。

這一次諮詢深深地震動了亮亮父母的心,之後,他們改變了對兒子的教育方式,亮亮的爸爸不再像以前那樣監視兒子的一舉一動,一發現不對就加以斥責。亮亮的媽媽也不再輕易把兒子的“醜事”當成和朋友們聊天的談資。他們開始懂得聆聽兒子的感受,並將兒子當成大人一樣給予尊重。

他們的改變很快帶來了效果,亮亮在學校的小動作越來越少,不再亂動亂說話,並得到了老師越來越多的表揚。

同時,莫醫生也和亮亮一起探討了新的學習方式,亮亮的學習成績也很快得以改善。

此外,亮亮和同學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原來,儘管很討厭父母動不動就指責自己,但亮亮卻把父母的這一套帶到了學校,他動不動就挑同學的刺,還經常向老師打小報告。結果,他在同學中日益受到孤立。但等父母改變了對他的教育方式,不再輕易就指責他時,他也變得對同學越來越寬容,也學會了聆聽同學的感受,結果他越來越能融入同學的各種小團隊中。這一點極爲重要,實際上很多孩子厭學,不是因爲不愛學習,而是因爲在學校被嚴重孤立,這讓他們覺得學校裏沒有溫暖,他們不願意在學校待着。

你爲何叩不開TA的心扉 第3張

3

父母是問題的參與者,而非糾正者


莫醫生說,亮亮很幸運,因爲父母和他的溝通雖然很有問題,但他們願意承認錯誤,並及時改變錯誤。

她說:“好的父母,不是隻做正確的事的父母,而是願意承認錯誤並改變錯誤的父母。在這一點上,亮亮的父母堪稱模範。”

她還強調說,很多父母過於苛求自己永遠正確,那就會導致一個問題:他們認爲,問題是孩子自己的,他們是來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於是他們自己永遠是正確一方,而孩子永遠是錯誤一方。他們越苛求自己永遠正確,那麼孩子身上的壓力就越大。並且,孩子從本能上知道,他的問題並不是他自己的,父母有很大的責任,但父母拒絕承擔自己的責任,而想把所有責任推給孩子,於是孩子就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樹起高高的圍牆,拒絕和父母溝通感受。

11歲的小姍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她的媽媽安排她上了七八個學習班,譬如武術班、鋼琴班、舞蹈班和演講班等。

在諮詢室中,莫醫生問小姍:“上這麼多學習班,你累嗎?有沒有你不喜歡的課程?”

小姍說:“我都喜歡,都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莫醫生注意到,小姍說這句話時,她看了媽媽一眼,而小姍的媽媽聽到女兒這樣說,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彷彿在說:“乖女兒,你真懂事。”

小姍看起來也是很文靜、很乖巧的女孩,走路說話的聲音都很輕。莫醫生知道讓她直接表達感受不容易,於是變了一個方式,讓小姍把那些課程從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次序排列一下。結果,小姍把演講課排到了最後一位。

莫醫生非常溫和地問道:“小姍,爲什麼把演講課排到最後一位呢?你有什麼感受,在姐姐面前說出來吧。”

這句問話似乎喚起了小姍的一些感受,她幾次張嘴想說話,但還是沒有說出來。莫醫生再次鼓勵她,她先看看媽媽,然後又看看莫醫生,最後用很小很小的聲音說:“我……不想上……演講課。”

你怎麼能這樣想?”聽到女兒這樣說,小姍的媽媽一下子急了,“你看演講課多好,以前你那麼害羞,現在不是不害羞了嗎!”

小姍又想說什麼,但還是看看媽媽又看看醫生,說不出口。莫醫生再次鼓勵她說:“說吧,小姍,有什麼話就說出來。”

“媽媽,你這樣說,不就是非讓我學嗎。”小姍終於說出了心裏話。

小姍的媽媽愣了一下,立即又帶着怒氣爲自己辯護說:“媽媽這樣做,也是爲了你好。”

看到媽媽生氣了,小姍似乎很不忍心,於是用手輕輕地碰了媽媽一下,像是安撫媽媽一樣說:“那就學嘍。”

“這可是你的決定!”小姍的媽媽語氣很硬地強調說。

聽到這句話,小姍沉默了下來,而莫醫生則盯着小姍媽媽的眼睛,盯了似乎很長時間。突然,小姍的媽媽似乎意識到自己的態度不對,像小孩子一樣哭了起來說:“我太不會做媽媽了。”

莫醫生說,在這段對話中,她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好像這對母女的關係顛倒了過來,11歲的女兒像大人,處處爲媽媽着想,很在乎媽媽的感受,而成年的媽媽則像小孩,很容易生氣。

譬如,還有一次,小姍的媽媽在諮詢室中對說了心裏話的女兒大發脾氣,而小姍倒笑盈盈地安撫媽媽說:“媽媽,你可以給我講講道理嗎。”

莫醫生說,像小姍和媽媽這樣的例子,她在諮詢中屢屢碰到。一開始,一家人之所以來心智源診所,都是爲了孩子的問題。但隨着諮詢的深入,最終展示出來的,是大人的心理問題。

到了這種時候,就會出現一個關鍵的分水嶺,像小姍的媽媽會哭起來,並承認是自己不會做媽媽。接下來,諮詢的重點會從女兒的身上轉移到她身上。但也有不少家長,到了這時會情緒失控,他們會強調說,他們帶孩子到這裏來,核心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他們的問題,如果心理醫生沒本事治療孩子的問題,治療就沒必要繼續下去。

“可以料想,在後面這種家庭中,孩子的感受不可能會受到尊重,孩子也一定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莫醫生感慨說。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