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焦慮的媽媽帶不好孩子?屁咧!

焦慮的媽媽帶不好孩子?屁咧!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常看網上說中國媽媽太焦慮,丹媽可不覺得,話說這世上哪有從不焦慮的媽媽:擔心孩子的健康,操心孩子的學習,擔憂孩子的未來……當媽的,要麼曾經焦慮過,要麼就在即將焦慮的路上。而媽媽的焦慮就像是傳染病,孩子都是易感人羣。

前兩天隨便在網上一搜“焦慮 媽媽”,彈出400多萬條相關結果:

“‘育兒焦慮症’普遍爆發,十個媽媽九個病”

“媽媽焦慮,孩子膽小”

“焦慮的媽媽帶不出快樂的孩子”

甚至還有什麼媽媽焦慮導致孩子常年咳嗽……

把丹媽都看得一驚一乍,趕忙和老公說:“要是我焦慮了,你可得提醒我,爲了叮噹,我可不能焦慮……對,我不焦慮……”

老公一臉無語地看着我:“我看你現在就挺焦慮的……”

可靜下來想想,焦慮真有那麼可怕嗎?

焦慮的媽媽帶不好孩子?屁咧!

焦慮嗎?焦慮就對了。

丹媽記得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是做童書編輯,又興奮又焦慮,剛開始特擔心自己做不好,整天鴨梨山大。

把焦慮向一位前輩傾訴了下,本以爲她會說我沒出息,給我點“不焦慮”的指導。

可她卻說:“你見過那種吊兒郎當不求上進人焦慮嗎?焦慮?焦慮就對了,你太想做好它,你纔會焦慮!”

我聽完豁然開朗,對啊,正是因爲有期待,付出了真心,我纔會焦慮啊。

育兒其實也是如此,同是帶孩子,你見過保姆焦慮嗎?月嫂焦慮嗎?

甚至是那些說到孩子就雲淡風輕:“沒事,有婆婆帶”“有保姆帶”“直接送寄宿,讓老師管”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的父母,也必然不會對孩子的事那麼焦慮。

我們會焦慮,正是因爲我們真的太希望孩子好,我們會無力,正是因爲我們太想有力。我們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焦慮的媽媽帶不好孩子?屁咧! 第2張

只有愛孩子的媽媽,背後纔有焦慮的心

適度焦慮,是每一個好媽媽的必經之路

叮噹八個月時,我發現他對書的興趣似乎不咋的。作爲一個天天親子閱讀推廣人,丹媽有點汗顏……

之前給他讀書都是白天時間,但白天他更多時間用來玩耍、爬行,晚上基本上都是洗澡吃奶直接睡覺,方便我有更多時間寫稿,所以親子共讀其實都挺碎片化,效果不理想也是正常。

因爲感覺到焦慮,我開始了積極地行動:

合理安排時間,叮噹洗完澡的半個小時,比較清醒,我陪他翻書,給他讀書;

散步時帶他認識花鳥蟲魚,回家找相應的書給他看;

把家裏各個角落都隨意灑落書,這樣他爬到哪裏都會看到書了……

兩個月後,現在每天早上如果他比我們先醒,都會自己主動在那翻書看了。

其實我身邊還有很多因爲焦慮而變得更好的爸媽:

有媽媽因爲焦慮與孩子的溝通問題,自費去參加PET父母效能訓練課程,現在轉行成了一名傳播非暴力溝通的育兒師。

有媽媽焦慮孩子身體健康,自學了推拿按摩,專研食療, 還考取了營養師資格證,現在經常被社區請去給家長們做講座。

還有爸爸焦慮孩子不愛運動,每天不管上班再晚再累,也堅持陪孩子運動半小時,自己身上的慢性病也因此好轉……

其實,在心理學中,“焦慮”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大腦應對未知風險時,產生的一種應急機制。

適度焦慮不但不會傷害我們,還會成爲改變自我的動力:它在提醒我們哪裏出了問題,督促我們去尋找如何做得更好。

當一個焦慮媽,其實真沒那麼糟,會焦慮,就代表着我們不麻木,代表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

隨着孩子成長中新問題的不斷出現,焦慮還會不停地重出江湖,而在這種“焦慮——反思——行動——找回自信”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我們纔會一步步成爲更棒的父母,成就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焦慮的媽媽帶不好孩子?屁咧! 第3張

焦慮毀孩子?那一定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

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微信上向丹媽傾訴,吐槽孩子各種不好:起牀總要催、獨立性不強、吃東西老是弄到地上……

丹媽很理解媽媽希望孩子擁有好習慣的期望,但另一方面我卻覺得她口中這些所謂的“不好”,還真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可這些小事卻讓這位媽媽非常焦慮,發展到孩子吃東西,她就要一直盯着,甚至拿個垃圾桶在下面接着的程度

這讓人聽上去不僅懷疑,她到底是擔心孩子衛生習慣不好?還是出於完美主義,使得她一看到地上掉東西就焦慮?

孩子一沒照她的想法去做,她就開始災難化的思維:

孩子吃東西掉地上,出去就會招人嫌棄,

孩子現在做事拖拉,以後考試工作就會吃大虧,

孩子現在成績不行,以後肯定就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

這輩子……

“孩子現在怎樣怎樣,絕對就會導致以後怎樣怎樣”

這種把任何事都往最遠,最壞的方向去想,絕對化、災難化的邏輯思維,會把適度焦慮一下就燃成了一場過度焦慮。

適當的焦慮能轉化爲能量,而過度的焦慮卻會把人燒成一鍋焦爐。

在過度焦慮中,我們對未來的恐懼大大超越了對孩子問題本身的關注。

腦子裏滿是:“完了完了,我的孩子沒救了”。失去了理智,就像是飄在水中,只知胡亂撲騰,卻不知這樣只會越陷越深的溺水者。

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過度的焦慮,而更可怕的是隻知道焦慮,卻不肯行動。

只知道用焦慮去控制孩子,卻從不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

聊到最後,丹媽突然好奇起了這位媽媽的小時候,她的回答竟把我聽樂了。

她說:“我小時候可皮了,下河上樹,沒有我沒做過的,”而她的爸媽卻對她挺寬容,每次批評教育一下也就過去了。

那天因爲時間原因我們沒聊完,但在這裏,丹媽卻很想對那位媽媽說:

“你小時候那麼皮,現在也發展的挺好,可你怎麼就老覺得孩子現在皮一點,以後就一定不行呢?”

焦慮的媽媽帶不好孩子?屁咧! 第4張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咱們做父母的成長也需要的一個過程。

接納還不完美自己,也接納還不完美的孩子,別把精力都浪費在對未來的恐懼中。

積極地將焦慮轉化爲動力,轉化爲智慧的反思與行動,去學習、去摸索,去試錯,用行動去消除對未知的恐懼,學會與焦慮做朋友,不迴避,不對抗。

這纔是每一個媽媽,也是每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