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焦慮的媽媽帶不出快樂的孩子,媽媽需這樣做

焦慮的媽媽帶不出快樂的孩子,媽媽需這樣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焦慮的媽媽能帶好孩子嗎?家裏有剛剛上了小學的孩子,很多家長都說,自己腦子裏總有一根弦崩的緊緊的,比如半夜醒來突然想起今天女兒的作業沒簽字,一骨碌從牀上爬起來就去找孩子的書包,然後鄭重其事的簽上自己的大名和自己對孩子表現的評語,快樂的孩子是怎麼帶出來的?

每天放學反覆的一遍一遍的看老師發在Q羣裏的作業,生怕有一點點遺漏,一回家就督促孩子趕緊做。更或者孩子休息一會兒,家長就一直在想:今天的琴還沒有彈呢,今天的作業還沒完成呢,今天孩子會不會又是好晚才休息?

其實,這些都是內心焦慮的具體表現。

我曾經有一個朋友,她就是一個焦慮型的媽媽,孩子一歲多的時候,要自己吃飯,弄的桌子椅子上到處都是,她便要求孩子坐在餐椅上,自己一口一口的喂孩子吃。孩子再大一點,到小區裏玩,她擔心小區裏的大孩子傷害到自己的孩子,就跟孩子說:“你不要跟他們在一起玩,他們會不小心傷害到你,走,你自己玩!”孩子上幼兒園,她擔心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排擠,就私下跟孩子說:“如果有小朋友欺負你你就告訴媽媽,媽媽去告訴老師!”孩子上小學了,老師要求的自理能力孩子都達不到,媽媽便整天埋怨老師要求太高,說這麼大點孩子會做什麼呀!

總之,她一直不斷的在誇大環境中存在的危險因素,讓孩子覺得處處都是不安,只有依靠媽媽,才能獲得安全。

可是,我們生活在羣體中,孩子只有通過不停的探索、不斷的表達、在與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出生活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才能獲得積極的自我價值體驗。

孩子在媽媽設定的“真空”狀態下生活,沒有自理能力,也沒有與人交往的經驗,更沒有獨立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上小學以後,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們嘲笑和孤立,心裏充滿了挫敗感,繼而發展到剛上沒多久小學就不願意去了。

那麼,媽媽焦慮都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1、內疚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家庭對於孩子的照顧和培養,都是以母親爲主,但並不是每個丈夫都能理解母親爲家庭和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對於全職媽媽,有很多男人會說:我在外面辛辛苦苦賺錢養家,你在家就帶個孩子,有什麼可辛苦的?

同樣的話說得多了,有的媽媽自己也陷入了這樣的內疚情緒當中。孩子一生病就自我批評:我全職在家帶孩子,怎麼還能把孩子帶出病來呢?孩子不小心摔跤了,頭上摔個包,媽媽內心又開始難過:唉,我怎麼就連個孩子都看不好呢?我怎麼這麼沒用呢?

也有很多職場媽媽也是一樣,孩子一生病,馬上就開始恐慌,也開始不斷的埋怨幫忙帶孩子的家人,或者自責自己爲什麼不能親自帶孩子,好像自己如果帶孩子,孩子就一定不會生病似的。

其實,這就是媽媽焦慮帶來的負面情緒之一。

可是,不焦慮的正常心理應該是: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分工明確,相互協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所在,也許有人賺錢養家,也許有人負責看娃,都是奔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那就是好好經營生活。在這個過程中缺一不可。

而情緒相對穩定的媽媽會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同時冷靜分析,給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間,能理解孩子當前的需要,而且在遇到家庭意見不統一的時候,能及時的跟家人溝通並得到家人的支持。

焦慮的媽媽帶不出快樂的孩子,媽媽需這樣做

2、緊張

身邊有這樣一位媽媽: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鋼琴、民族舞、英語、畫畫、拉丁舞,每個週末的時間排的滿滿的,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作業較多,而且老師要求嚴格,加上上學前班的時候沒太規範她的一些習慣,所以每天放學回來之後光作業和行爲習慣的規範和練習就得弄到好晚,前半個月基本上沒怎麼練琴和舞蹈的基本功 ,於是上課的時候孩子被老師批評了。

媽媽就開始着急,把孩子每天晚上放學之後的時間排的滿滿的,結果孩子忙忙碌碌還是到十點多才能上牀。休息時間不夠,早上孩子起牀就起不來,媽媽左喊右喊不起牀,就開始衝着孩子發脾氣,結果是以孩子哭着起牀結束。

其實媽媽大可把每週孩子練琴和舞蹈基本功的時間錯開,比如一、三、五晚上練琴,二、四、六晚上練基本功,這樣時間錯開不至於孩子每天晚上這麼累,一是可以早點休息,二是也不至於把琴和舞蹈基本功都懈怠了。而且無論是彈琴還是舞蹈,基本功的練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過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認真的練習,所以家長大可不必如此焦慮,只要把時間安排好,孩子就能學習休息兩不誤。

3、無助

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婆婆指責媳婦不會帶孩子,帶不好孩子,帶着孩子的時候還在不停的玩手機,或者把所有孩子的事情都推給家人,所以這類媽媽被扣上了“狠心”、“不負責任”之類的帽子。

其實對於這類媽媽,也是要有所區分的。

例如前幾年看到的一個新聞,一個90後媽媽帶着幾個月的孩子玩網遊,孩子餓了不給孩子吃奶,給孩子喂紅茶和飲料喝。這種媽媽對孩子確實是不負責任,也可能是因爲家庭或者成長環境的原因,這類媽媽自私、思想狹隘、不懂事,當了媽媽卻擺脫不了孩子的心性,最終遭殃的是孩子。

那還有另外一種區分,有些媽媽不是沒有責任心,而是因爲自己孩童時期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內心有一種絕望感和無助感。這種無助的創傷,在孩子哭鬧裏就被充分的激發,內心開始變得翻江倒海。她也知道這時候的孩子需要大人去安撫和照顧,卻怕自己做不好,所以裝作沒看見沒聽見的樣子,實際上也是在掩耳盜鈴的騙自己。她假裝這件事情沒發生,潛意識裏催眠自己,其實她也的心思也沒放在手機上,她只是煩躁的不停翻動,不停的刷屏,以此掩飾內心的不安。

其實從心理上來看,這種媽媽本身就是一個脆弱的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她也很無助,不知道怎麼辦纔好。因此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覺得媽媽很無能,看不起媽媽。

男人在妻子面前表現出力量,女人才能情緒穩定

其實在整個家庭環境中,爸爸和老人應該從心理上多關心媽媽,對於孩子來說,爸爸的作用是保持整個家庭環境穩定的重要因素,而婆媳之間的矛盾則是影響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因爲,在產生婆媳矛盾的時候,男人要表現出自己的力量,穩健、中立的站立在家中,在婆媳之間要起到調和和緩衝的作用。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對夫妻,婆婆是單親母親,丈夫十幾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婆婆一手把丈夫拉扯大,這類婆婆有着大多數單親母親的毛病:自私、專制、戀子、總覺得是媳婦搶走了自己的兒子,不願意分開住,把媳婦當成家庭的入侵者。

有了孩子之後,隔代教育的分歧更加嚴重,因爲是住在一起,婆婆又不上班,自然是幫忙帶孩子,可是卻不容許任何人對於她教育孩子這方面有任何的異議。而且還總是喜歡介入到夫妻的日常生活當中。有時候妻子開玩笑的讓丈夫去給她盛碗飯,兩夫妻逗逗嘴,婆婆就不高興的介入進來,指桑罵槐的說一些難聽話。

幸運的是丈夫這時候站了出來,對婆婆說:媽,您看,您幫我們帶孩子也很辛苦,我們也很感激,孩子慢慢長大了,有些事情就讓我們多操心吧,您沒事的話也出去旅旅遊、跳跳舞什麼的。咱們都住在一起,有時候我們開玩笑什麼的,可能作爲老人您這一代人都看不慣,但我們年輕人性格這樣,您也多包涵一下。本來我們是開玩笑的,您要是介入進來了這事情就變得嚴肅了,您說是不是?

這樣,既表現出了對母親的心疼,又建立了界限。

其實很多時候,女人要的並不多,只要有家人的一聲謝謝和一句安慰,再苦再累她都能承受。

而男人一定要理解妻子,多關心和傾聽妻子的需要,感謝妻子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幫她分擔家務,多陪陪她、多陪陪孩子。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