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這四招幫助媽媽和孩子度過入園焦慮,學會和老師溝通

這四招幫助媽媽和孩子度過入園焦慮,學會和老師溝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招渡過入園焦慮期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怎麼和老師打交道這個話題吧。我自己的孩子在美國上幼兒園,又上小學。我們碰到的大部分老師都非常好,但是也有個別老師不是很滿意。我想講幾個故事,講一講,怎麼和老師打交道,關鍵是怎麼幫助孩子。

跟老師溝通這件事情,在我看來,目的是:爲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也就是說,我們做父母的也好,老師也好,大家其實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爲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嘛。

當我們和老師去交流的時候,儘量記住這個目的,儘量把人往好處想。如果你認定“我和老師是對立的,老師怎麼怎麼樣,我有一肚子怨氣”,一旦有對立的心理,往往會帶着有色眼鏡看問題,那就沒有辦法順利解決問題了。

這四招幫助媽媽和孩子度過入園焦慮,學會和老師溝通

一、第一件事情,我們可以讓老師瞭解基本情況,在入學之初就跟老師溝通一下基本情況。

比方說,大寶小寶上幼兒園的時候,還包括上小學,每一年開學分到新班級,新老師的時候,學校都會發一些表讓父母填。比方說,這個孩子的性格怎麼樣啊;能不能跟別人合得來啊;如果他緊張焦慮的話,怎麼樣能夠比較快地安慰他啊;他有什麼興趣愛好啊;他對什麼東西過敏啊;等等等等,這些能夠幫助老師迅速瞭解孩子。

所以,在開學之前,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經常琢磨琢磨,我孩子個性怎麼樣啊,興趣是什麼啊,在一定的什麼什麼情景下,通常他會怎麼做,通常我是怎麼迴應才效果比較好,包括孩子的語言能力啊,家裏的生活作息啊,父母可以把這些事情記下來,等見到老師的時候,可以跟老師介紹一下,讓老師瞭解孩子,並且對孩子的行爲或者反應有個預期。

其實好的老師,她自己也會觀察。比方說,大寶的幼兒園老師,發現他喜歡看書,喜歡數字,每天早上送他去,就讓他玩有數字的積木,或者是給他有數字的繪本看一看,這樣能讓他更快地冷靜下來。

再比方說,大寶上幼兒園的時候,還不會說單詞。他先去小一點的班級適應,當時去的是18個月-2歲班。不到2歲的孩子,語言發展都還不太好,老師有時候會用手語和孩子們溝通,每個星期都有一節手語課。大寶在那裏過渡了兩個月,就去2歲到3歲班級。2歲多的孩子,都會說話了,都說得挺好。那老師就沒有必要再用手語了。但是我發現,大寶在升班後的第三天,晚上做噩夢,有時候會哭。我就跟老師去商量了。老師說,是不是大寶壓力太大?這樣吧,我還是用手語跟他溝通幾天,看會不會改善。在老師用手語跟他溝通以後,大寶晚上不再做噩夢了。所以我們猜測,2歲到3歲班級,幾乎每個孩子都會較好地表達自己,而大寶還只能往外蹦單詞,所以他的壓力比較大。在和老師溝通之後,老師願意幫助大寶過渡,所以事情就解決了,如果我不跟老師去商量,可能大寶的過渡期會更長。

二、第二件事情,平時有什麼問題多和老師交流,請教。因爲老師畢竟見過很多孩子,也有挺多經驗。

比方說,在家裏孩子有什麼行爲啊,你覺得有什麼問題啊,可以跟老師商量,讓老師出出主意。我有時候也會跟老師請教,不一定我學發展心理學就一定比老師處理得好。我覺得多一個人商量,多一個思路也挺好的。老師也很樂意跟我聊,她如果幫助我解決了問題也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我跟老師反映,說大寶在家跟我們玩桌遊,輸了就要鬧,他在幼兒園是什麼樣的。老師說,在幼兒園沒問題啊。不過對於有些事情,老師會淡化。比方說,排隊,輪流排第一個,省得孩子們去爭着排第一個。整理架子,也跟孩子們說這不是比賽。所以老師會把她的處理辦法告訴我。我有時候也會借鑑老師的辦法。

經常跟老師交流,老師會知道,哦,這個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挺上心的嘛,她也會主動地來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事情。大寶小寶有很多事情,都是老師主動告訴我的。

比方說,大寶喜歡騎紅色三輪車,輪不到他,他就發脾氣。老師沒有讓他罰站,而是通過情緒引導,過了幾個星期,他就不鬧了。象這種事情,如果老師不告訴我,我根本就不知道。

象大寶3歲半以後,就基本不午睡了,老師把他安排在窗邊的位置,稍微亮一點,他可以自己看書,安靜玩玩具。有一天,老師說,今天我摸着他的背,他居然睡着了!真是一件新鮮事!哈哈哈,老師會告訴我。

我其實是一個很內向,不太會聊天的人,我跟老師聊得並不多,但是,我肯定是很誠懇的,所以,跟老師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係。所以,又回到我開頭說的,父母和老師互相信任,目標都是爲了幫助孩子成長,那麼很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如果把老師放到對立的一面,總想着去質疑老師,又或者是,不願意和老師去溝通,那問題會越積越多,越來越難辦。

有個媽媽曾經問我,說幼兒園要背詩,她家孩子沒背好,讓老師給罰站了。第二天孩子就死活不願意去幼兒園了。媽媽想,反正也快到春節了,要放假了,不去就不去吧。在家待了兩個月,過了春節又開學了,孩子不太願意去,但是不強烈反對,所以就送去了。孩子放學回家說,老師沒讓我背詩,但是老師讓跳繩,我不會,很害怕。媽媽說,幼兒園的老師有點厲害,她問:怎麼辦?怎麼引導孩子。

雖然我不是很贊成幼兒園一定要背詩。不過如果媽媽出於各種原因不能轉園,那怎麼辦?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爲什麼不去跟老師溝通一下?媽媽的原話“老師有點厲害”,那媽媽不去跟老師溝通,難道全指望着孩子自己嗎?

這件事情,如果媽媽的思路不是和老師對立的,即“老師有點厲害”,而是,解決問題導向的,就會容易處理得多。

怎麼解決問題呢?先去跟老師溝通,問問老師看,具體要求是什麼等等。跟老師說,下次別罰站,在家裏會幫助孩子。同時,在家裏,跟孩子說,媽媽來幫助你,我們每天來練習一下。也可以用多樣的方式,比如說,媽媽現在來讀,你幫媽媽檢查讀對了沒有或者媽媽來背,你看着,媽媽背對了沒有。各種方式交叉着,讓孩子不會厭倦或者有壓力。只有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纔有自信。

相反,詩沒背好,孩子害怕老師批評,媽媽也怕老師批評孩子,就不去。這樣的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過了節還得去,去了以後他跳繩不會,還是會害怕。

所以,要好好跟老師溝通一下,不用覺得老師很厲害,也不需要跟孩子露出口風:“哎呀,這個老師太兇了”之類的,這樣做沒法解決問題。而是跟老師溝通一下,表明你們很關心這件事,我們跳繩都已經買好了,在家也會每天跟孩子一起練習跳繩,幫助孩子提高。老師看到父母關心孩子,真正在幫助他,也會鼓勵他的。

所以,這件事情用“解決問題”導向的話,既能幫助孩子提高一些技能,又能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也會是一種“解決問題”導向的思路,也能建設和老師之間的積極的關係,一舉多得。

這個問題其實是挺普遍的,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去思考一下,碰到類似的事情,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處理的,你的方案會有什麼後果,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還是沒有幫助的。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有些人會說,國內的情況和美國的情況不一樣。我承認國內確實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灣,不能因爲“這個老師確實不咋地,我根本不想理這個老師”,那孩子夾在中間怎麼辦呢?如果換一個視角,“這個老師確實不咋地,我想辦法保護我家孩子”,這樣的視角怎麼樣?

我們也曾碰到過不是很有經驗的老師。當時大寶上kindergarten(學前班,在美國是義務教育開始的一年),我當時在我的博客詳詳細細寫過。這裏就不再重複,我挑重點說個事例。學前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孩子向真正的小學生活過渡,所以學前班有很多規則,老師很重視行爲規範。(這些行爲規範,我也在博客裏詳詳細細記錄過)。

大寶的老師是剛畢業的,實習過一段時間的新老師,而且她自己沒孩子。後來我觀察到,她對孩子的特點了解不夠或者說耐心不夠,寬容不夠,處理問題比較生硬,沒有4兩撥千斤的小辦法。

我經常去做義工,有一天我等在門外,聽到她說:xxx,你再這樣我給你一個黃條!所以她沒有什麼辦法,只能用小黃條來威脅學生。

其實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會鼓勵,會想辦法。比如,大寶小時候4-5歲喜歡看書,一看書就入迷,老師讓他去其他活動就充耳不聞,老師沒有懲罰他,而是說:大寶,現在你來做我的助手,我們要幹什麼什麼了。大寶高高興興地放下書去了。

我自己的原則是,從來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老師的懷疑或者批評。

大寶也吃過幾次小黃條,有一次他覺得很冤枉,他說他其實是摔倒了,那個地比較滑,他就出溜了一下,老師認爲他故意跪在地上滑着玩,給了一張小黃條。我沒有說老師做得不對,因爲我確實不知道真正是什麼情況。我就跟大寶說,嗯,老師也是擔心你們,在地上滑,這樣碰到別人,會把別人也絆倒,很危險。所以纔有這樣的規則,在走廊上要安靜地走路,不能打鬧。如果你是摔倒了,不是故意在地上滑,你可以跟老師說明一下。老師很可能沒看見。

我知道要求一個5歲的小男孩做到跟老師這麼明白地去講/申辯,這個要求是高了,我根本沒有指望大寶這麼做。但是,我告訴他一個選擇,如果出現你真的被冤枉的情況,你有這個選擇。你現在做不到,也許以後會做到。而且,我這麼講, 表明我的態度。媽媽不是一定要站在老師那邊,不問青紅皁白就批評你。我覺得讓孩子明白媽媽的立場和態度很重要,孩子會根據這個來決定要不要和媽媽溝通。如果媽媽不分青紅皁白,看到老師的條就批評孩子,孩子以後什麼都不會跟媽媽說了。

然後我跟老師寫了短信,告訴她,我和大寶談過這件事情了。並且我告訴她,我積極配合她的工作,每天在他拿綠卡的時候都鼓勵他,每天在學校門口放他下車的時候,都提醒一句:要保持綠卡喲! 我沒有直接和老師提意見,說你這樣老靠懲罰不對啊,這個年齡的孩子,其實正面鼓勵,多鼓勵比懲罰更有用。但是,我通過我的條子,表明我的教育態度和方法,我在配合你,而且我是用這種正面鼓勵的方法配合的。

雖然那年老師不是很讓人滿意,不過,孩子們上學還是挺開心的,放假了,大寶還說想念他的老師。我作爲父母還是努力起到一點buffering(緩衝帶)的作用。儘量和老師配合,儘量讓孩子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完全和老師對立,一有問題(在老師處理不公的時候)指責老師,護短,那孩子在學校就會越來越不配合。指責很容易,但最終傷害到的孩子的利益和成長。父母站在比較中立的立場,保護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智慧。

四、最後想說一個故事,也是涉及到父母的思考的角度,怎麼化解來自老師的一些影響。

這個故事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說上幼兒園的孩子回家,在晚餐桌上,孩子突然雙手合十,口中唸到:感謝父母養育我。。。感謝爸爸什麼什麼。。。感謝媽媽什麼什麼。。。這對爹媽一下子很錯愕,面面相覷,然後說,感謝你做我們的孩子,我們照顧你是應該的啊等等。

我很理解我的這位朋友,我們有時候會很反感這種形式主義,比方說在網上也經常看到什麼母親節就給媽媽洗腳什麼的,這樣的方式其實沒有觸及孩子的內心,他可能也沒有什麼概念。那我們反感這件事情,是不是就把這件事情忽略過去了呢?我覺得不然,其實可以用起來,變廢爲寶,哈哈哈。比方說,孩子雙手合十,念着這些話,也許這就是他開始感激父母的苗頭。我覺得擁抱會是一種很直接的,而且很觸動人情感的一種方式。我就對朋友說,哎,這個時候,其實你撲過去抱住他,跟他說,哇,謝謝你能想到感謝我們。我好感動。這樣的情感交流是互相影響的。其實這是一個情緒連接的機會

然後爸爸媽媽也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普通人,自己的努力也希望被別人看到。爸爸媽媽努力做好的爸爸媽媽,希望我的努力能被你看到。你現在看到了我的努力,我真的很感動。這些都是真情流露。這也是培養同理心,或者說培養換位思考的機會。讓孩子看到,哦,父母其實也願意我看到他們的付出,那慢慢的,他會學會去看到父母的付出,並且學會去體諒父母。

我們常常說互相理解,哪來的呢?就是通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你理解孩子,孩子也要學會理解父母,這很難說,一定要通過生活中什麼大事來很隆重地教育孩子。其實是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機會,你可以慢慢去影響孩子。你可能會說,啊,母親節給我洗個腳,這種事情我太不屑了。那如果你換個角度,也許這就是一個你自己去影響孩子的機會。

小結

看了這一篇,我知道肯定會有很多人說,哎,中國的大環境怎麼怎麼樣,中國的老師怎麼怎麼樣。確實,我一直承認,中國有中國特色的育兒環境。但是,這不是所以父母從此撒手不管了的理由。父母是孩子的港灣,你怎麼去做好這個港灣,自己多思考,多去尋找一些途徑,看看這篇文章,有沒有你沒有想過的視角,你有沒有什麼收穫?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