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歲孩子就禿頭是怎麼回事?2歲孩子就禿頭是因爲缺少什麼嗎?孩子每天起來枕頭上都是頭髮,晚上睡覺總是滿頭大汗,半夜頻頻驚醒到底是怎麼了?

媽媽以爲缺鈣,去補鈣,完全沒效果,頭頂很快出現四五個硬幣大小的禿點。去皮膚科看醫生,醫生覺得不可思議:這是斑禿,只有壓力大的中青年纔有,從未接診過這麼小的孩子。

醫生問原因,媽媽說,爲了讓孩子進一家知名幼兒園,暑假給孩子報了英語、數學、鋼琴、畫畫、主持人5個培優班,絲毫不敢懈怠,就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每天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一定要努力考上”,孩子不焦慮纔怪。問題是,孩子才2歲半,2歲半吶,媽媽們,你到底是有多着急、多焦慮啊。

吳紀園醫生說,他經常碰到十幾歲的初、高中生甚至是小學生,因爲壓力過大而發病,甚至有孩子將頭髮、眉毛和睫毛全部拔光。太焦慮了,實在是太焦慮了,而孩子大部分的焦慮都來自父母,尤其是媽媽。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UC大數據在2017年5月發佈了《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焦慮指數最高的五個城市分別爲: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廣州;年齡分佈上,80後媽媽成爲最焦慮的人羣。

其中導致中國媽媽焦慮的三大最重要因素爲:小孩健康、小孩教育、夫妻關係。孩子,是媽媽最爲焦慮的因素,超過夫妻關係。

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說: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大概1%到2%,現在是13%,至少每100箇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障礙患者。

一位媽媽調侃說:孩子的成績是越走越低,當媽的焦慮卻是越走越高,感覺生活就像心電圖,爬完一坡還有一坡,等看到一帆風順的時候,也就差不多要掛了,想想都覺得累。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2張

焦慮的類型多種多樣,對很多媽媽來說,這三種最爲嚴重:

·分離型焦慮

孩子離開父母沒有大人想象中那麼嚴重,反倒是父母,孩子一離開,跟丟了魂似的。我的美女同事凡凡,80後辣媽,職場上呼風喚雨,剛送兒子上幼兒園那會就跟換了個人似的:

幼兒園的車都停門口好久了,司機喇叭都要按爛了,凡凡還是捨不得將她的寶貝兒子送上校車,左叮嚀,又囑咐,抱完了不夠,還要再親幾口,跟生離死別似的。

有時甚至連班都不上了,就爲了跑到幼兒園,偷偷瞄一眼孩子:那些熊孩子們會不會欺負他啊,幼兒園的老師會不會揹着兇他啊,學校的飯菜乾不乾淨衛不衛生啊,萬一孩子不小心跌倒撞傷了怎麼辦啊……

那個焦慮啊,恨不得將兒子重新放回她的肚子裏,天天捂着才安心。

其實,是媽媽還沒習慣孩子離開自己的視野。分離必定產生痛苦,尤其在中國,不少媽媽將自己原本應該給丈夫的愛移情到了孩子身上,其實是把孩子當成了情人。越是離得遠,就越焦慮。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3張

·從衆型焦慮

別人家的孩子學鋼琴,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學;別人家的孩子學聲樂,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學;別人家的孩子學跆拳道,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學;別人家的孩子去英國遊學,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去芬蘭遊學。

至於孩子適不適合學鋼琴,對聲樂有沒有興趣,喜不喜歡跆拳道,去遊學能學到什麼,不管,別人家孩子都學了,我家怎麼能少得了呢!

前段時間凡凡又把他的兒子送去學而思學上奧數去了,一個週末也就週日的下午有幾個小時的空擋,我說你孩子那麼小,成績也不錯,幹嘛要送這麼多培訓班啊。

凡凡一臉不屑,你不懂,別人家成績那麼差都送去了,我家的娃就更要送了啊,不然被超過了怎麼辦啊,還不是被逼的啊。

她最近加入了一個高端豪華媽媽教育思想交流羣,羣裏每天討論最多的就是,我家的孩子在××杯全國少兒歌曲大賽又獲一等獎了,我家孩子××杯全球演講比賽又得第一名了,我家孩子宇宙杯鋼琴大賽又得大獎了……

越看越焦慮,越看越着急,中午小睡一會都能驚醒,我們看着她焦慮得樣子都覺得累。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4張

·控制型焦慮

沒有哪個孩子願意一舉一動都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但父母願意,於是就有了控制,也就有了叛逆,孩子一叛逆,父母就焦急。

我的姑媽,從生孩子後就從沒停止過焦慮,孩子都出去讀大學了,她還在家焦慮得不行,每天一個電話,問東問西。學習不好,她焦慮;談戀愛了,她焦慮。

未來兒媳還沒見面,她就開始焦慮了,太漂亮了,會不會是個妖精;要是長得不行,她更焦慮,這肯定影響後代基因啊。

所謂的叛逆,大部分都以父母的標準做判斷,吵吵鬧鬧、磕磕碰碰,無關緊要,媽媽就是看不過眼。表面上,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實際呢,把孩子的個性折磨和自己差不多就滿意了。

這分明就是控制,看不得孩子離開自己的視野和控制。有遠見的父母都知道,聽話的孩子走不遠,可很多父母就是見不得孩子的一丁點“不聽話”。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5張

做過父母的都知道,說不焦慮那都是假的。但,問題來了,焦慮有用嗎?北大教授秦春華說:“焦慮除了降低生活質量之外,不能帶來任何有價值的改善。”不但沒用,還有害:

·焦慮轉移

孩子的焦慮大多是父母給的,比應試教育更強烈。

一位父親寫道:兒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被媽媽逼着上各種“培優”,6年來從未有過週末。早上6點走,晚上11點休息,晚上八九點時就困得不行,斜靠在牀上,嘴裏流着口水,書掉在地上,看着都心疼。

哪怕是上廁所、吃早餐,媽媽也要讓兒子多背幾個單詞。學校5:30放學,媽媽早已在校門口等候,然後馬不停蹄,趕往6點的培優班。公交車上,媽媽一手端飯,一手拿水,晚餐就算解決,無縫對接。

五年級的時候,孩子開始長白髮,初中越來越多,像個小老頭。買核桃、買芝麻糊,看中醫、看西醫,都沒用。醫生說,孩子精神壓力過大。

徐浩淵博士不客氣地說:“很多媽媽,自己完全停止成長了,她們能不焦慮嗎?但她們不努力讓自己成長,而是將壓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她們說,這是愛,但不客氣地說,她們是在轉嫁自己的焦慮。”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6張

·影響親子關係

北京大學回龍觀臨牀醫學院教授劉華清,在長達27年的的兒童心理諮詢與治療中發現,目前中國親子關係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媽媽的情緒不夠穩定,尤其是太焦慮了。

親子關係最大的關鍵是互動,孩子眼中,媽媽就是一切,是天,也是地。媽媽情緒穩定,互動就朝良性方向發展;相反,媽媽情緒不穩定,互動就成了噩夢,親子關係也容易出現問題。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7張

·人格發展

親子互動出現問題,孩子的人格發展也就跟着出錯。

劉華清教授接診過不少優秀的媽媽,表面完美,內心焦慮。有一位媽媽,國際名校的博士,名企高管,女兒教育上,焦慮得不行,補習班就不說了,門門功課要求100分,生活細節幾乎到了完美的地步,不容許半點閃失。

同桌的桌面不乾淨或大聲說話,孩子就各種挖苦,與同學的關係特別差。還出現了人格偏離正常的傾向。

胡慎之說:“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僞裝。”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8張

壹心理寫道:焦慮的媽媽都有一個完美的期待,希望孩子成爲出色的那個人。說白了,就是對孩子的期望太高,高得不切實際,覺得孩子應該了不起的,全能、可愛、聰明、情商高、智商高,等等。考高分、上名校、拿大獎都是理所應得。

一旦孩子沒能達到預期,媽媽就開始焦慮:不應該啊,我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一定是壓力太小,一定是孩子太放鬆,我得施壓、我得管住、我得不停讓孩子努力前進。

而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孩子和絕大部分的父母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甚至是不如父母。考驗一個父母是否優秀的關鍵是:能否接受一個不如自己的孩子。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9張

臺灣女作家劉繼榮講過自己的育兒經歷:

女兒班裏總共有五十個人,每次考試,女兒都排名中間,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丈夫問:“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女兒說:“因爲你不是神父啊。”丈夫無言。

中秋節,親友相聚,要孩子們說將來想做什麼,孩子們說什麼的都有,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主持人。女兒說,我想做媽媽,穿着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裏做晚餐,然後給孩子講故事,領着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

劉繼榮也曾焦慮,爲了提高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資料。孩子也很配合,漫畫不看,剪紙不剪,像只疲憊的小鳥,從一個班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沓一沓地做。

可期末考試依然是中等,不但成績沒提升,反而生了一場大病,引發肺炎。隨後孩子像變了一個人,厭食、失眠、冒虛汗,幾番折騰,臉色越來越蒼白。劉繼榮只得放棄。

一次週末,她和一羣同事結伴郊遊,帶着丈夫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慮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

期中考試,劉繼榮接到了班主任的電話,沒有意外,成績依然中等。但有一件怪事,語文試卷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裏的哪位同學。除了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10張

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班主任感嘆: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爲人實在很優秀啊。

劉繼榮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爲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想了想,認真回答:“老師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成爲英雄,我想成爲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劉繼榮驀地一暖,竟被女兒感動:“如果健康、快樂 ,如果,那是她們想要的生活,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2歲孩子就禿頭,原來媽媽的焦慮竟有這麼可怕! 第11張

其實,普通的孩子將來可能更有出息。林清玄說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

“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是創意最好的。”

關鍵是,懂得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興趣、毅力、抗挫力、時間分配能力、金錢管理能力,這些東西遠比成績來得重要,也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或許這樣想,媽媽的心裏會更欣慰些吧。

如果實在是不甘心,何不逼自己一把。老實說,每個剛做媽媽的人都還年輕,憑什麼放棄自己,把理想交給孩子呢?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