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智力的萌芽,教育的遺憾

智力的萌芽,教育的遺憾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孩子,一手拿着洗臉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們知道他在用嘴感覺軟和硬。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沒有把“軟”和“硬”這兩個詞及時告訴

智力的萌芽,教育的遺憾

一個孩子,一手拿着洗臉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們知道他在用嘴感覺軟和硬。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沒有把“軟”和“硬”這兩個詞及時告訴孩子;有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和梳子拿開。

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

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蒙特梭利在兩本書中都說:“兒童所有的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感覺。這些天大家聽講,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們自己有所體會的那部分內容。你只能聽見部分內容。這個部分內容,必定是你的感覺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經歷和心理狀態相契合。

關於兒童,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的孩子。他一歲多的時候還不太會說話。我當時心裏有點着急,我想他是不是有點遲鈍?當時急得我都要到醫院去給他看舌頭了。我家有個教棒,我就拿着這個教棒給他指“燈”。我說:“這是燈,燈,燈!”指完以後我又指着書說:“這是書,書,書!”我天天抱着他,給他指這指那,家裏都指遍了,每天重複。但孩子依然“木木登登”,什麼表情都沒有。我想:“怎麼回事兒,這個方法怎麼一點都不起作用呢?”他的聽覺很好,有時候會說:“啊,啊,啊!”這說明他嗓子沒什麼問題,我弄了一塊乾淨毛巾把他的舌頭拽出來,看看舌下有沒有粘連,沒有,就證明舌頭也沒問題。?

但他就是不說話。兩歲一個月的一天,他跑出去玩,外面停着一輛卡車,他要上卡車,我就把他帶上去。那時候正好是夏天。寧夏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藍色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湛藍湛藍的,非常的廣闊和深遠。那種感覺會終生留在你的記憶裏。我的孩子就扒在車欄杆上,仰視着天空。他看了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麼東西吸引他。我說:“天!”我孩子就說:“顛”,第一個會說的是“天”。他那個大舌頭就說“顛,顛,顛。”當時我很震驚。過了一會兒他就不斷地指着說:“天,天,天。”從那一刻起,他見着人就拉人的手說:“天,天。”說了三天。後來我指着腳下踩着的地說:“地,地!”我孩子說:“地”,這是第二個詞。我當時想,應該再給他說一個天和地中間的東西。我說:“樹,樹!”他不說,他堅決不說“樹”。我說:“人,人。”他說:“人,人。”他掌握的頭三個概念:天、地、人。在這以前,實際上我不斷地給他指着“燈”和“書”,而且我孩子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書架那兒,把書一

本一本往地下扒拉。扒拉下好大一堆,在那兒玩一會兒,然後撒一泡尿,尿一撒就走了。每天都這樣,以至於我們家的書已經被扒拉得很亂了,沒辦法就弄了個櫃門把它封住。在這個過程中,他如此地接近書,不斷地摸書,但是我給他指着書說“書”他不說。這恰恰說明他沒有觀察到書,他對書沒有感覺。而他觀察天時天觸動了他,他對天有感覺了,恰恰這個時候我把這個詞語給了他。

詞語捕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爲明晰的屬他的對象。蒙特梭利說,這個東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智力就是這一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種感覺上升,都和其中的經驗和體驗連在一起,兒童天生具備這種能力。這種能力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過程每個人也不一樣。

現在我們明白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你知道兒童的感覺需要多少時間嗎?再說,你讓兒童注意一朵花,他卻可能注意花上面的一個斑點。我敢說這種“教”恐怕會把孩子教糊塗的,你的語詞不知道把什麼概念化了,你的語詞,對孩子,對你,都不知道表達了什麼。這樣的孩子上了學,頭腦不清,思維能力弱。長大了,也比較糊塗,而且互相之間——像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克木說的“誰也不理解誰”。 

很多人認爲兒童不斷用手往口裏放東西這個行爲是沒有意義的,或是不知飢飽的表現。小孩子剛生下來,開始時如果他能夠偶爾把手伸進嘴裏,他第二次還會這麼做,第三次、第四次……你就會發現他的手往嘴裏伸的這個動作又快又準確。你看很多小孩子睡覺的時候都是這樣:把手攥得緊緊的。他這個時候還沒有經驗。經驗還沒有告訴他手能放到嘴裏,他控制不了手。但是一旦他把手放到嘴裏,有了第一次的體驗以後,他會不斷地把手往嘴裏放。這種不斷的動作產生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反覆進行就能產生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就產生了智力。皮亞傑(讓·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1896~1980年)稱之爲“智力的萌芽”。

實際上兒童在一歲以前,對世界上所有的東西,能夠抓到而且能夠往嘴裏放的東西,他都會往嘴裏放。比如說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孩子拿着她的洗臉毛巾放到嘴裏了,正好另一隻手又拿了一個把梳子——很硬的東西。這個小孩就不斷地用嘴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不斷反覆進行,來回交替。朋友覺得很奇怪,就問我。實際上我們知道兒童已經對“硬”跟“軟”有感

覺了,他用嘴已經感覺到了。但是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沒有把“硬”跟“軟”這兩個詞彙同孩子已經建立的感覺配上對,有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拿開。

我覺得兒童整個發展的遺憾可能就在這兒。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覺的時候,我們破壞了他的感覺;另一方面就是當兒童感覺到的時候,我們沒有把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上對。配對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