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搞“破壞”:孩子創造力的萌芽

搞“破壞”:孩子創造力的萌芽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搞“破壞”:孩子創造力的萌芽

搞“破壞”:孩子創造力的萌芽

寶寶一天天的長大,父母苦惱地發現,他們開始對房間裏的東西好奇,開始進行無意識的破壞,氣急了就忍不住下手教訓孩子。其實,破壞是孩子創造力萌芽的體現,父母應小心加以引導,而不是盲目地扼殺掉。

一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錶當新鮮玩具給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

不料,這位老師幽默地說:“恐怕一箇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這個母親不解其意,老師給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爲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爲後悔不迭。

“補救的辦法是有的。”老師接着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錶送到鐘錶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理費就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孩子類似這樣的搞“破壞”多屬天性使然,是其創造萌芽的一種體現。他爲了急於弄清一件事情或是一樣東西是什麼,爲什麼會是這樣的,便會不顧一切地進行“破壞”,這樣“破壞”的目的僅僅是爲了探究。

有些孩子儘管知道爸爸媽媽不欣賞搞“破壞”,但他仍想嘗試一下,因爲他想使自己離開受成人控制的世界,用做遊戲的方式來拒禁令和規定。

兒童心理學家認爲,惡作劇也可能是一種愛的表示。如一個剛滿4歲的小姑娘在父親的鋼琴上撒上酥鬆糕點,這肯定不是出於惡意,她更多的是要向父親表明:你瞧,我把我最喜歡的東西與你心愛的鋼琴放在一起。這看上去像惡作劇,其實是愛的表示。

但有些時候孩子搞“破壞“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的:炫耀——破壞的目的在於向夥伴們顯示自己:“你們不敢,我敢!”;發泄——有的孩子脾氣大,把怒氣施於周圍的事物,如摔杯子、撕衣服等,以宣泄怒氣;此外因特定事件還有報復、嫉妒等心理存在的可能。

多瞭解孩子在做什麼,周圍發生了什麼,併合理利用小孩的天性,多方引導、鼓勵,使小孩子創造萌芽得到進一步深化,家長們遇到了孩子無窮的惡作劇時,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試試,也許很有效!

·找一找深層原因。孩子搞“惡作劇”,多是在煩躁、孤獨無聊時;也有的是對家長的一種報復行爲,在他被家長誤解、冷落、打罵之後所進行的。對於這種原因的惡作劇,家長就不該就事論事了,而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心理問題,以關愛爲切入點。

·可以動怒,但不可動手。無論是誰,看到孩子在“惹禍”,總要火冒三丈的,當然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危險或破壞行爲,指出可能出的嚴重後果,但你不必用痛打的方式,因爲這樣可能會使孩子與你結下怨恨或產生報復心理。

·從正面肯定出發。如家長髮現孩子用毛筆在精美的電視牆上“塗鴉”時,可先肯定他的想像力和繪畫水平,然後再引導他:“你這‘作品’如果畫在紙上,說不定什麼時候還可以拿去參賽、展覽,讓更多的人欣賞呢!”如此等等。

·與孩子共謀“喜劇”。把自己也扮成一個頑皮的孩子,與孩子“合謀”一件“喜劇”,比如“爸爸”正在聚精會神的工作,你可讓孩子悄悄地往他的咖啡杯中倒些糖,讓他的驚喜變成大家的快樂等等。同時告訴孩子,搞“惡作劇”並不難,難的是爲他人創造一些驚喜,演出喜劇及表達一份愛人之心。

·把“惡作劇”變爲“實驗劇”。“惡作劇”中往往包含着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對於愛搞此項的孩子,你可要求他先把要搞的“惡作劇”內容用文字或口頭表達出來,必須在家長的審批同意下方可“變通”執行。如孩子要往魚缸中放煙頭,那把一隻小魚單獨放入一隻碗中進行好了,看看魚對菸絲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從而把惡作劇引導演變爲“科學小實驗”。

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吧,小孩愛“破壞”,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小孩一生受之不盡的無窮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