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給了他們“二手的”人生?

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給了他們“二手的”人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區裏孩子多的地方聽到最多的就是“當心!”“慢點!”“回來!”看到的是一雙雙擔憂的眼睛。從擔心跌倒到擔心交往吃虧,從擔心學習到擔心工作和戀愛結婚,父母用擔心的目光編制了一個牢籠。

爲了不讓我們擔心,孩子越來越乖,然後慢慢失去感覺。而感覺難道不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嗎?否則怎麼能夠聽得懂春天的風、秋天的雨、徹骨的痛?守護得過多,孩子就只能過上一個“二手人生”。

對於突破這個限制,藝術、自然和生活本身都是一個唾手可得的途徑,讓我們重新思考、觀照自己的侷限性——在寫字樓和城市生活裏,所謂文明人的侷限,以及育兒當中戴上某個流派理論帽子的侷限。好的藝術教育對於個體體驗的尊重,自然教育強調的體驗式學習,都拋卻了概念的單向灌輸,注重個體內在能量的生長。

三毛在《塑料孩子》這篇文章裏說到和外甥、外甥女們一起旅遊的經歷。遠道巴巴地跑去看海,卻因爲“怕蛇”“數話梅”等原因,只是探頭看兩秒大海“禮節性地歡呼一下”,她感慨“城裏長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來,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這就是自然教育領域提到的“自然缺失症”。除了容易肥胖等跡象,最大的問題是失去了欣賞大自然的美的能力。雖然這其實不是醫學範疇的一種病症,但對於地球上繁衍了N年的我們其實是個大問題。

我理解的人的成長,在兒童早期階段,用極速發展中的感覺器官接觸、觀察、蒐集、積累各種一手體驗,這些體驗(爬、跑跳、呼吸、觸摸……)越充分,一個人的感覺圖書館“館藏”越豐富,對自身的成長就越有積極的影響;同時還要體會更多情感層面的“館藏”,高興、憤怒、失望、悲傷……所有這些豐富的一手經驗積累,都會幫助我們日後的“學習”。讓我們通過閱讀、獨立思考、交流、觀察以及抽象概念的學習,突破“肉身”的限制,成爲更加完整的“人”。

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給了他們“二手的”人生?

兒童早期和藝術發生的關係也是一種一手體驗。看到其他藝術家如何把個人的情緒和體驗轉化爲藝術作品,並且嘗試探索自己的內心,自己用給的材料,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而非概念化的兒童畫。

在爲幼兒園項目做準備的時候,我接觸了一家初創的設計公司,和兩個國外學習、工作過的設計師合夥人交流理念。女生提到了她作爲基督徒去主日學校幫忙照看小朋友的經驗:“我教他們畫了一朵花之後,我發現所有的花畫得都是一樣的!我毀掉了他們對世界上花這件事的感受,在我教之前,每個人的花都是那麼特別!”

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給了他們“二手的”人生? 第2張

帶他們去大自然,允許他們去觸摸,允許他們動手探索,讓他們的熱情去引領。一個好朋友把一歲多的寶寶送進一家特別“高大上”的幼兒園,我問她這家幼兒園好在哪裏?她說,每天每個時間,孩子學什麼開發什麼都安排得非常詳細,家長可以知道孩子每天學到了什麼。比如看圖片認識了小花貓小花狗……如果有任何一家機構告訴你,給一歲的孩子安排了每天非常精確的“課程時間表”,可以說這是嚴重違反了兒童成長規律的!……教育不僅是上“課”而已。孩子如何儲存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一手經驗,這些經驗只有在親手觸摸、親耳聽到,全身心真正地體驗之後纔會發生。

這讓我也想起常常和教育同行笑談的一個例子:一個科技公司開發的產品,在一個會議上,負責人在前面展示,孩子如何通過遊戲的方式去模擬和學習在屏幕上過馬路……這不是飛行員的模擬飛行,他們是學齡前的小朋友,帶他們去觀察交通、車輛,和他們討論怎樣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這很難嗎?遊戲裏,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的“你”被撞飛,然後遊戲可以重來,但在現實中並不是如此。

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給了他們“二手的”人生? 第3張

有時候我們給孩子太少的信任。很有經驗的老師提到,她曾經工作的學校附近沒有操場,需要帶着孩子穿過幾條交通繁忙的馬路去公園。老師們沒有選擇讓孩子拉着常用的防護帶,她們希望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拉着同伴的手過馬路,走路到公園去。給孩子空間,讓他們體驗,爲自己負責、做決定。

想起在一個媽媽羣裏大家討論是否要給孩子每天一個小時的閒暇,課程太多,實在沒時間。好多媽媽都說,一個小時太奢侈了!過度保護,被隔絕了真實生活的孩子,一手體驗儲存少到可憐,於是學寫作要看範文,表達的是自己未曾體驗過的虛假感情……爲什麼浪費生活這個最有價值的學習資源?

把學習放到一生的時間軸上,就不會有搜尋救命稻草般的急迫,有意義的學習就是一條興趣引領的綿延不絕的路,而不是達到某個目標就虛空下來,費盡十幾年的時光,爬上頂峯,考入名校,卻一片迷茫。

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給了他們“二手的”人生? 第4張

這些基於熱愛的開放、主動的探索,或許從許多方面看都不是最完美的呈現。這個過程除了高品質的學校教育,更有價值的是父母的陪伴。一個朋友把讀一年級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國際學校,每天在朋友圈發着她的思念,我忍住不要打擊她,請給自己多一點信心,媽媽和他多在一起帶來的養分超過任何一所學校所能給予的。

兒童早期的成長和變化是突飛猛進式的,忽略了親密的陪伴,會輕易錯過很多有意義的時刻。

作爲孩子的生命合夥人,我們熱愛生活,那就和孩子一起去成就他的樣子,一起去全身心傾聽,發現每天的意義,被滋養,被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