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鴉片戰爭手抄報圖片

鴉片戰爭手抄報圖片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因


貿易順差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爲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爲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爲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爲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爲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爲不滿。

鴉片輸入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爲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

虎門銷煙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爲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氾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佈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

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燬。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菸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菸。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爲考試,實爲問卷調查,試題四道:“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菸弊端;4.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衆全部銷燬。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羣衆,無不拍手稱快。

鴉片戰爭手抄報圖片

手抄報二:第一次鴉片戰爭影響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誌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着更爲複雜曲折的鬥爭。

政治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爲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着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爲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爲依託,以匡時救世爲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纔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經濟

隨着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衝擊,中國日益成爲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清廷對於《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並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採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五口通商後,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制,關稅主權受到破壞,進口貨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鴉片繼續銷售,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爲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隨着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刺激了國內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開始投資近代工業的慾望。

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僱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爲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爲南京路。中國市場大門的打開,使得商品貿易首先在沿海地區展開,工商業日益充滿活力,大批新興城市興起,打下了沿海成爲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基礎。

思想

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衝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着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衆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爲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伴隨着經濟上的深入,國外的先進文化也同時傳入中國:自然科學沖洗着國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無知;國外的生活方式開始融入上層社會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國國內悄然傳播,爲後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開始打下思想基礎。

鴉片戰爭手抄報圖片 第2張


手抄報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與評價

影響

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條約還爲沙皇俄羅斯更多地割佔中國西部領土製造了條件。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爲他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沿海各省,並伸向中國內地,方便了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衝擊。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火燒圓明園,對中國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擊,地主階級分化,部分滿清統治者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而開始了“洋務運動”,迎來了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

6、喪失大片領土。 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只是彈丸之地,而割讓給沙俄的領土則前後達150萬平方公里之巨,奠定了後來中華民國的版圖基礎。

7、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鎮壓太平天國,勉強維持了其統治。《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其鎮壓內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得以繼續維持.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極爲嚴重的後果,中國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廣大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鬥爭從未停止過。他們在英法聯軍所到之處,奮起進行保衛祖國的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評價

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曆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軟弱、腐敗和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燬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就這樣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你想象不到這座宮殿有多麼華美壯麗,更不能設想法軍、英軍把這個地方蹂躪成什麼樣子”。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所以失敗,首先是清政府政治腐敗,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不抵抗,軍事上必然失敗。

其次是清軍武器裝備落後。當時英法聯軍已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單發前裝式線膛擊發槍、(1853式恩菲爾德步槍和米涅步槍)後裝線膛火炮(阿姆斯特朗炮)以及便於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仍是冷兵器、鳥槍、擡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炮臺露天式建造,經不起炮火的猛烈轟擊。

再是清軍戰術笨拙落後。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陸軍登陸,陸上戰鬥採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墨守成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如在張家灣、八里橋之戰中,由於清軍缺乏大規模近代野戰的訓練和經驗,加之馬隊使用不當,雖擁有數量的優勢和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也未能取勝。

《易經》說:“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反省較少,且近代化思想未能落實到實踐,導致戰爭時的落後。

鴉片戰爭手抄報圖片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