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讓孩子聽話的五個技巧

讓孩子聽話的五個技巧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能夠外表整潔、講秩序、懂禮貌、好好學習、按照流程辦事。可是這些在孩子看來都不是重要的事,他們希望自己能夠說了算。

家長越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和要求完成任務,孩子的反抗就越強烈。其實,這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大多數家長是怎麼跟孩子說話的。

“今天都零下兩度了,你就穿一件夾克,你傻啊!”“把屋子弄這麼髒,你太懶了,你的房間就像個豬圈。”“馬上把屋子打掃乾淨,快點。”“再不把口香糖吐出來,我就從你嘴裏摳出來。”“你怎麼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樣,他總是能提前做完作業”等等。這些話家長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說,但這些話裏充滿了對孩子的責備、謾罵、威脅、命令和比較等語氣,當我們這樣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不但不會按照我們希望的去做,反而會激起他們的牴觸情緒,會擰着我們的想法做事情,甚至是產生報復心理,變本加厲的做出不當行爲。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分享五個溝通技巧,讓孩子更願意和家長合作。

讓孩子聽話的五個技巧

一、描述,只描述事實或者問題。我們會跟孩子說:“你真不負責,總是把水龍頭打開忘了關,你想發大水啊”,或者是“告訴你多少遍了,上完廁所要關燈”。當我們這樣用責備的口氣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往往會產生牴觸情緒,不願意按照我們說的做。但如果我們只是描述問題,就能讓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知道自己該如何去解決問題。我們可以說:“寶貝,浴缸裏的水快溢出來了”,“廁所的燈還開着呢”。

二、提示,提示孩子該怎麼做。人們接受提示要比接受譴責容易的多,孩子也不例外。當家長用不帶有任何指責的語氣,只是提示孩子正在發生的事情時,孩子更願意動腦筋思考自己該怎麼做。比如孩子喝完牛奶沒有放回冰箱,媽媽就可以提示孩子說:“牛奶喝完不放回冰箱會很容易變壞的”,而不是指責“誰喝的牛奶,也不放回冰箱,太不負責任了”;看到孩子在牆上亂畫,媽媽可以提醒孩子:“牆不是用來畫的,媽媽更希望看見你在紙上完成你的大作哦”,這樣說要比:“再讓我看見你在牆上畫就揍你”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三、簡單,用簡單的詞語表達。在很多時候,家長會用長篇大論來教導孩子,但這樣不但不會起到家長想要的效果,在孩子看來,這就是家長的嘮叨和無意義的說教。對孩子而言,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比如孩子出門可能忘記了午餐包,家長就會說:“你看你,又是要出門了忘記了包,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是不是隻要不長在你身上你就不會記得拿啊?”,其實這時候,家長只要簡單的提醒:“寶貝,你的餐包”就足夠了。

四、表達,說出家長自己的感受。孩子們願意聽到父母的真實想法,通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家長會變得更加誠懇,同時也不會傷害別人。家長可以通過使用“我”或者是“我覺得”開頭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譴責孩子。只要不受到攻擊,孩子更容易和一個表達憤怒的人合作。比如家長可以用“如果我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人打斷,我會覺得很不高興”來代替“你真沒禮貌,總是打斷我說話”。

五、便條,通過給孩子寫便條來交流。有的時候,文字比口頭說更有效,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留便條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一位媽媽想要孩子整理房間,就給孩子寫了便條:“親愛的山姆:我知道你忙於運動和學習,但你的屋子也需要整理一下了。謝謝你的配合!”

不是每一個技巧都適用於每個孩子,也不是每次使用這些技巧都會見效,但這五個技巧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臺,而互相尊重是讓孩子合作的前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