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觀

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觀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我不能分給別人玩。"3歲的爾尼試圖把所有的積木都攬在他的小胳膊裏,他大喊大叫,聲音裏透着絕望:"我要它們!"爾尼是一個自私的、淘氣的孩子嗎?他被寵壞了

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觀

"不!我不能分給別人玩。"3歲的爾尼試圖把所有的積木都攬在他的小胳膊裏,他大喊大叫,聲音裏透着絕望:"我要它們!" 爾尼是一個自私的、淘氣的孩子嗎?他被寵壞了嗎?不一定。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 爾尼只不過是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和行爲方式做事而已。你可以說他"倔",但不能說他"壞",因爲這種想法和做事方式真實地體現了他心目中的是非觀念。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學齡前兒童處於強制道德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心中的是非觀和其認知水平相關,有其自身的特點。  
  1、容易絕對化的看待人和事。 
  對是與非的看法黑白分明。某一個行爲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中間沒有灰色地帶,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人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蛋。好人永遠是好人,壞蛋永遠是壞蛋。  

2、堅信規矩但是又以自我利益爲原則。 
  對規矩的神聖性堅信不疑。規矩是不容破壞的,哪怕只是一個遊戲規則。破壞規矩就是錯的。但是,如果這些規矩和自己的利益發生了衝突,孩子又會很自然地把規矩拋在腦後。專家把這種自我中心稱爲"相對快樂主義"。  

3、界定是非看是不是會捱罵,而不是正確的是非觀。 
  如果父母經常靠懲罰來進行教育,並且沒有耐心把懲罰的理由說清楚。孩子也就通過某一行爲是否會帶來懲罰界定是與非。比如,孩子會知道拿走別人的玩具車是錯的,如果這樣做的後果是被罰去坐冷板凳的話。一種行爲帶來的懲罰越嚴重,孩子對這種行爲的看法就越不好。  

4、固執己見,不體諒別人感受。 
  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或者難以考慮別人的感受,只考慮他自己的觀點。一直到孩子上小學以後,他纔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到了更大一些的時候,他才能理解多種觀點。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當孩子的對世界和人生的概念還只侷限在家庭和個人時,很難會自然的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5、 不通“情理”,只看後果。 
  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傾向於忽略行爲動機,從一個行爲是否造成實際上的破壞來考慮這個行爲的對錯與否,而不論這個行爲本身是否故意。我們恐怕很難說服一個幼兒,讓他相信別的小朋友碰倒了他搭的積木或者踩了他的腳趾頭真的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爲地方太擁擠。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平時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也有很大的聯繫。很多時候,由於孩子不小心而給大人帶來麻煩時,大人常常也會不分青紅皁白就批評孩子,責罵孩子,甚至懲罰孩子。這種忽略行爲動機,只看後果的

教育也就造成了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的採用這樣的評判標準來看待衝突問題。 


  可見,其實倔孩子是個堅持自己的看法和是非觀的人,而這些看法和是非觀、行爲模式,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覺的形成的,主要還是和父母的教育相關。同時孩子的心理和認知的不成熟也是原因之一。要從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入手去引導孩子,而千萬不要錯怪孩子。 
  對待倔孩子,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幫助多於指責  
  當孩子的行爲有違成人的是非觀時,不要輕易地指責孩子,應好好和孩子談談,讓他明白他的行爲爲何是錯誤的,引導他考慮別人的看法,幫助他判別是非。這時候,推理論證的方法比懲罰效果會更好,要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說出"對不起",而不是迫於成人的意志。  
  2. 創造衝突環境  
  安排大量的自由活動時間,讓孩子自己去做遊戲或玩玩具,這樣有利於他們經歷一些自然的是非衝突並練習如何解決紛爭。  
  3. 討論道德難題,淡化絕對的是非觀  
  選擇一些帶有道德方面內容的故事,和孩子們談論故事中的人物,把談論的重點放在做錯事情的人身上。讓孩子逐步認識到人不會永遠都是好的,也不會永遠都是壞的。  
  4. 主動鼓勵改變規則  
  在玩一個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時,鼓勵他們改變規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這個遊戲。要向孩子們強調:只要所有參與遊戲的孩子都同意,那麼規則的改變是可以接受的。   
  5. 支持參與表演  
  表演有助於孩子們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且可以培養他們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  
  6.抓住機會,表揚利他行爲  
  要讓孩子們明白幫助別人的舉動能夠促進團體的發展。對於把他人的需要置於自己需要之前的孩子要不吝表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