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提到孩子的自控力,好多文章都會提到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我週末看到了一篇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後續報道,覺得很有啓發,想先分享給大家。

“棉花糖”實驗回顧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他招募了600多名四歲的兒童參與這個實驗,在實驗開始時,他在每個孩子面前的桌上都放了一塊棉花糖,並且告訴孩子們,“他需要離開房間15分鐘,等他回來時,如果棉花糖還在桌上,那他就會再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作爲獎勵。”

結果是,每三位孩子中就有兩位吃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房門關上後幾秒鐘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有的等了一分鐘、有的等了五分鐘、有的甚至等了十三分鐘。而1/3沒有吃的孩子,他們會看着棉花糖,不斷往後推,甚至舔上一口,或者通過唱歌、踢桌子、閉眼睛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14年後,他找到了當年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後續調查,他發現當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競爭力”, 可以進入好的大學,高考(SAT)成績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210分。至此,他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重要關鍵。

“棉花糖”實驗的改良版

應該說,最早的這個“棉花糖”實驗影響了很多父母,甚至有的父母自己在家實踐這個實驗,希望瞭解自己孩子所謂的成功潛力,我相信這個實驗也影響了很多國內的父母們。但是,如果你只知道第一個“棉花糖”實驗,那你的瞭解是片面的。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第2張

後來,羅徹斯特大學的Celeste Kidd,重新改良了這個實驗。在引入“棉花糖”實驗之前,她將孩子分成A、B兩組,同時讓孩子們和她的同事一起畫畫,旁邊放了一盒用過的蠟筆。有一位同事會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現在用這些舊的蠟筆,或者稍等一下,她會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蠟筆”。幾分鐘後,A組的那個成人拿着全新的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成人空手回來,和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同樣的情況又重複了一遍,這次是許諾有新的貼紙,同樣的,A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貼紙,而B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經過這兩次前期的“熱身”後, Kidd開始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也就是成人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四倍。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第3張

我從中的反思

不得不說,當我讀到這個改良後的實驗結果時,內心觸動很大的。我不否認自控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以後會專門寫從小如何培養自制力),但讓我觸動最大的是,環境對於孩子自控力的影響。當孩子所在的環境可以始終做到信守諾言,即使再小的事,答應孩子就能做到,那這個孩子就會更加願意自控;而如果他們所處的環境是“出爾反爾,連哄帶騙”,那孩子就會明白“現在吃到肚子裏的纔是最保險的”,自然就不會有自控力。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所處環境最主要的因素。很多時候,我們爲了讓孩子“乖、聽話”,最常用的招數之一就是“哄騙”,隨口許諾,“穿上鞋子,待會給你買冰淇淋”;“寫完作業,帶你去兒童樂園玩”;“吃好飯,我們就看動畫片”。但非常經常的,當孩子乖乖聽話了,我們也許太忙了,就會把這些隨口許諾忘記了,並且以爲孩子小,沒記性的,不影響的。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第4張

但是下次,當我們再要求孩子把鞋子穿上時,孩子第一時間就要先吃冰淇淋;當我們再要求孩子寫完作業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先要玩一會;當我們再要求孩子把飯吃完時,他們的要求是要邊看動畫片邊吃,不然就不吃。因爲,長期以來我們給他們的口頭支票都沒有兌換,孩子慢慢就明白了,“忍耐一會就能多吃一個棉花糖,那是騙人的,我不如先吃下這個棉花糖更加穩妥。”

有父母會說,“那當時的確忙就忘了,我後來也道歉了啊。”當日盼夜盼的那個期待沒有實現,孩子一定會感到失望和委屈,也許他們當下的確原諒了我們,但這種失望和委屈的情緒卻一直會在那裏。 而如果我們還不斷地重複着“承諾-道歉”,那長期以往就會影響孩子對於周圍的人和環境的信任感,就會影響他們很多的決策。承諾是個特別嚴肅的詞語,如果我們無法兌現,請不要隨意說出口。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第5張

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很多時候我們給予的許諾,無非是爲了自己方便,穿鞋、寫作業、吃飯時出現的問題,本該需要我們花更多精力和耐心去“矯正”,但我們選擇了一條捷徑,就是希望“哄騙一下”解決當下的問題,卻從未真正想過要從源頭解決問題。要知道出來混都是要還的,“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也就不奏效了。

下一次,當孩子又出現任性淘氣的現象時,當我們又想用一句輕易的許諾來矇混過關時,請千萬三思。這樣的許諾,不僅沒有從實質上解決當下的問題,還從長遠損害了孩子的自控力,得不償失啊!

參考:《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by Celeste Kidd,Holly Palmeri,Richard N. Aslin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