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育兒路上父母與孩子誰纔是老師?養娃奶爸這樣說

育兒路上父母與孩子誰纔是老師?養娃奶爸這樣說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Biang姐5歲了,好消息,是可以認真討論更多的問題了;壞消息是,有更多問題需要更認真地討論了。 “爲什麼要自己洗臉刷牙?”、“坐地鐵爲什麼不能吃東西?”、“我只想玩兒,不想收拾玩具怎麼辦啊?”

Biang姐5歲了,好消息,是可以認真討論更多的問題了;壞消息是,有更多問題需要更認真地討論了。 “爲什麼要自己洗臉刷牙?”、“坐地鐵爲什麼不能吃東西?”、“我只想玩兒,不想收拾玩具怎麼辦啊?”、“爲什麼你鼓勵我把這個舞蹈練好?“、爲什麼這個事情你幫我,而那個事情你不幫我?”、 “我爲什麼要聽你的?”……

這是誰家孩子,能先領走讓我靜靜麼?非得逼我再拿積分兌換點兒智商應對你麼? 這個年齡的孩子其實也還好糊弄,但是,不敢糊弄啊!今天你糊弄她,明天她會糊弄你,糊弄工作、家庭、包括她自己。所以對於她的質疑,要努力講清楚道理。那不能講清楚的呢?告訴娃你還沒想清楚怎麼解釋,讓娃給你點時間回去做做功課。 對於Biang姐新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認真思考後,認爲應該先和她討論三個人生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即“我應該做的”、“我喜歡做的”和“我能做的”。 先和我來段繞口令,看看以下問題我們自己的答案是什麼。

育兒路上父母與孩子誰纔是老師?養娃奶爸這樣說

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做的但不喜歡做的應該怎麼做?哪些是我們真正喜歡的?喜歡做並且能做好的應該怎麼做?……

圍繞這三個概念,有誰能說真正看得清楚,作得明白?有時,會忽略了身爲某一個角色應該做的事,但有時又會忘了真正能讓自己充滿激情的事;我們是否真的瞭解自己的能力,能分清哪些應該盡力爭取,哪些不應勉強苛求?

近四十年的體會是,我們的人生是由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構成的,而每一個決定都脫離不開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和行動。想想人生中那些自己造成的悲催結果,是不是大多來自於對這三件事情沒有看清,或採取了錯誤的動作? 既然基礎又重要,希望小Biang可以更早的理解和實踐,逐漸知道如何做出自己人生的這些決定,少走些彎路,或者,至少人生的每一個跟頭摔得都不要那麼稀裏糊塗。

給小Biang的講解工作,在近期睡前聊天環節如火如荼的展開了,主要有以下內容:

1. 有些事情是應該做的。比如,遵守公共規則;比如,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都有自己應該做好的事,爸爸就應該照顧好的你生活,而你現在應該自己刷牙、洗臉、穿衣、把玩具放回原處。

育兒路上父母與孩子誰纔是老師?養娃奶爸這樣說 第2張

2. 有些事情是喜歡做的,比如玩兒、跳舞。

3. 做上述事情都有能力問題,有些是當前可以做好的,有些是當前不可能做好的。

對於應該做並且能做好的,至少保證達到基本要求,就是及格。對於應該做但是暫時做不好的,學會尋求幫助。對於喜歡做並且能做好的,爭取做出高分。 這些講解,催眠效果很不錯,一向不愛睡覺的Biang姐聽着聽着就犯困了。

於是,增加了遊戲環節:我來說一件事情,比如:跳舞、玩玩具,收拾玩具、做飯、工作賺錢,由她來回答屬於什麼類型,怎麼做? 這個環節效果非常好,不僅Biang姐問題都答對,而且瞭解了一些細節,比如,收拾玩具,她只是不喜歡小物品分類整理的環節,其他都沒有心理障礙。甚至一些家務勞動,她都是很喜歡參與的。能把家務變成喜歡做的小朋友,我們非常歡迎啊,家裏就缺這樣的優質勞動力呢。

對這三個概念的講解和討論,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是,幫助自己重新梳理了對孩子的各種要求: 孩子在這個年齡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自己洗臉、刷牙、穿衣、吃飯都做到了麼,那些基礎的社會規則,比如,應該排隊、不能打人、不能佔用不屬於自己的物品等等,是否真的遵守了?那些讓我們惱火的事情呢,比如,一個舞蹈跳不好,一段琴彈不好,甚至一些更小但傷害了我們面子的事情,真的有那麼重要麼?

孩子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我們是否已經給予了足夠的支持?不喜歡的事,是孩子確實不擅長,還是我們沒有找到辦法讓他們體會其中的樂趣? 更重要的是,一些孩子做不好的事情,是不是確實要求過早; 而孩子能做好的事,是不是應該放手去讓他們嘗試。

基於上述思考,梳理了一些管理孩子的原則:

1. 抓大放小,確定孩子最應該做到的事情,明確要求、堅持執行。確保孩子將來不觸犯社會規則底線,也算是我們的教育及格了吧。

2. 無關痛癢的事情,就不要一味刷自己的存在感了,這些事恰恰是給孩子練手的好機會,給些建議,告訴其利弊,讓她自己決定吧。

3. 對於孩子喜歡的事情,要多給她支持,幫她做到更好,獲得更強的自信和成就感。

4. 至於那些我們一廂情願的興趣培養,孩子不喜歡的話,更沒必要大動肝火,千萬別讓孩子做我們的圓夢天使。

5. 對於孩子應該做並且能做好的事情,一定讓她自己做。不能做好的事情,應該保持耐心並提供指導。

上述原則,整理如下:

育兒路上父母與孩子誰纔是老師?養娃奶爸這樣說 第3張

我想,這只是開始, 三個概念會隨着小Biang的成長而變得更加深入和複雜,例如,不同的社會角色會有不同的規則,當某些規則和我們的價值觀衝突了,怎麼辦?如何平衡我們喜愛的和應該做的事情?......

尤其是關於“我能做的”,更需要我們一生去體會和理解。正好想起傳說中阿波羅神廟門楣上的一句話,送給自己和小Biang,也作爲結尾:“人啊,認識你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