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到底是誰拋棄了誰?

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到底是誰拋棄了誰?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位母親的嬰兒三個月了,她說等孩子六個月時就送他上幼兒園,她向你請教如何使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過渡期更容易些。她周圍的人想盡辦法告訴她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壞處,但這位母親不願意讓步。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到底是誰拋棄了誰?

在去幼兒園前的那一週是否應少照料些孩子,或是利用節日期間儘可能把孩子託付給家人如祖父母等。

答:肯定不能,這位母親應該照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她應帶着孩子去別人家,而不是把孩子放在某人家,然後自己離開。對於孩子來說,與一羣孩子在一起還是與一羣成年人在一起情況大不相同。但假如孩子總是看到媽媽和別人交談,而不是總與自己呆在一起,這一點會對孩子有很大幫助。另外,所有嬰兒都應該和母親一起經常與他人交往。每次媽媽外出時,只要情況允許,就應帶孩子一起去,讓他認識自己的舅舅、舅媽、外祖父母等。但這不是讓媽媽總是外出。顯然,六個月的孩子進幼兒園還是很不方便的。

問:看起來她不想放棄目前從事的工作。我記得她正在休產假,但堅持準備恢復工作。

答:孩子過幾個星期就會適應的。但母親應對孩子解釋:“我必須去工作。送你去幼兒園我很難過,但你在那兒會結識很多朋友,會結識很多小孩。”母親應該經常對孩子講到其他孩子,應該帶孩子到公園去,把和媽媽在一起的孩子指給他看。媽媽可以把他們叫做“其他的孩子”、“小朋友”、“小夥伴”、“小女孩”、“小男孩”,等等。媽媽千萬不要說某個孩子比他更可愛,要讓孩子知道對於母親來說,即使媽媽在另一位母親面前和另一個孩子講話,他也是母親最關心的人。

問:這些問題通常與小孩的分別有關。我有兩封信與此內容有關,其中一封是一位祖母寫來的:“我從一月份開始就要負責照看小孫女。你們能否針對我生活中的這一改變需要採取哪些措施對我進行幫助?”這個小孩剛剛三個月。

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到底是誰拋棄了誰?

答:這位祖母沒說小孩能否再見到她的父母?

問:從表面上看能見到,但她沒提供更多的細節。她在信中說:“我每天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照看她,但星期三、六、日除外。所以這三天中照看她的人會更換,臥具會要換,甚至包括氣氛。”

答:這一點和我已經講過的很相似:這個小孩從現在起就應和媽媽或是爸爸一起到祖母家度過幾小時,要讓她熟悉環境。媽媽應對她說:“你看,這就是你祖母家。”從祖母的信中可以看出,祖母只是白天照看孩子(還不是天天如此),這樣很好。應該提前告訴孩子要帶着父親和母親的存在及聲音來熟悉這個新環境。另外,還應讓孩子保留一些母親的物品,好讓她感覺到母親的氣味,比如孩子的玩具有時帶到祖母家,有時又從祖母家帶回,或是總能在祖母家找到的玩具。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把玩具帶回父母家保存,另外一些玩具就隨身帶去,存在祖母家。要讓孩子有一件自己喜愛的物品每次隨她從媽媽家到祖母家,又從祖母家回到媽媽家。這個孩子總共只有兩個感覺很好的地方,應該讓她在這兩個地點之間感到人格的延續,那她就會感覺很好。同時,媽媽在平日、父母在休息日帶她出去散步也是很好的做法。

問:另一封信是一位父親寫來的。他比剛纔那位祖母走得更遠,但內容還是和分別有關:“一個小孩只有二十個月,就不得不和父母分別三個半月。這樣做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近期、遠期後果呢?”

答:二十個月……孩子已經會走、會跑、會講話了。所以即使孩子講話還不十分利落的話,無論如何人們可以輕鬆地理解他的話語。應該讓孩子對即將發生的變化有所準備。爸爸或媽媽應帶他到就要去的地方感受一下,哪怕他哭,也要和他告別。父母不要在孩子睡着後或沒看到他們的情況下離開孩子。同時,父母應給孩子寫明信片,畫小型圖畫,給他寄餅乾、糖,至少每週一次,形成規律,要讓孩子從父母處收到父母很想念他的信息,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二十個月大的孩子正是和父母分開的最佳年齡。父母應該不忘記通過傳達自己思念之情的信息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且,如果孩子不高興也不要露出驚訝之情。當然,這是孩子獨有的反應方式。孩子對分別有所反應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與父母重逢時,如果有點賭氣,父母要予以理解,要和他交談,不要責備他,事情就會很順利。既然這種分離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成了孩子必須經受的一次考驗。孩子離開時,祖母或是孩子寄居幾星期的那個人要經受的考驗可能比孩子的更大些。不能讓這種分別太突然了。至於父母,事後也要向孩子再次講起分別的事情,講起重逢的喜悅。

【寶貝,媽媽喜歡很多人和事情,但是媽媽最愛你】

當孩子慢慢長大,隨之而來的就是關於“分離”這樣一個主題,離開孩子熟悉的環境,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分離”的概念和感受,比如多爾多建議:“每次媽媽外出時,只要情況允許,就應帶着孩子一起去”“孩子總是看到媽媽和別人交流,而不是總和自己待在一起”,這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與媽媽不是一體的,是兩個不同的人,媽媽會和自己以外的人交流。但是要注意的是:這樣做的同時仍然要讓孩子感受到他是媽媽最愛的人。

【媽媽,我要帶上我最愛的小汽車】

媽媽要去工作或必須外出,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時,孩子就可能會被送到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家,多爾多建議:“讓孩子有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每次都隨他從媽媽家到祖母家,又從祖母家到媽媽家”。當孩子從與媽媽共生的一體狀態中,突然轉變到分離的狀態,對孩子來說衝擊性太大,中間有個緩衝的過渡階段會讓孩子感受好很多,孩子自己喜歡的物品就是這個過渡階段使用的物品,也叫“過渡客體”。

孩子對家和媽媽的依戀情感轉移到自己喜歡的物品上,就算離開家,離開媽媽,因爲過渡客體的存在,這種衝擊得到了緩衝,孩子就會很快適應分離的狀態。在孩子分牀的時候,給他一個他最喜歡的玩具陪着他睡覺,也是幫助孩子建立過渡客體的過程。

【寶貝,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難過,但是媽媽需要離開你一會】

當分離不可避免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坦誠的告訴孩子,接納孩子因爲分離產生的情緒,很多的媽媽因爲自己不能承受這樣的分離或者不能承受因爲分離使孩子產生的情緒波動,於是“睡着後或沒有看到他們的情況下離開”,這樣的方式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傷害,媽媽突然不見了,開始會恐慌,多次之後他們明白了這是一種隱瞞和欺騙。或許孩子不再哭鬧,但是不信任的情緒會滯留在他的心裏!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