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然而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人想過究竟什麼樣的劇目適合讓孩子們去演繹,更少人關注,在這些最大也不過十來歲的孩子身上,滿是大人的姿態和氣味,而再難看到孩子該有的樣子。

十八世紀中葉,盧梭第一次在其著作《愛彌兒》中將“兒童”及“兒童教育”作爲獨立的概念提出來,明確地昭告着世人童年的可貴。他自無法想見,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卻再一次模糊了成人和兒童的邊界,甚至正如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及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其作品《童年的消逝》中所說的那樣,讓“大衆媒體消滅了兒童”。

且不必去遑論宏大的教育理念,不同的人生階段自有其生長規律和生長特點,在什麼年歲就做什麼事,似乎纔是最順從自然的人生。

長假過後,小乙同學發來的這篇書評從各個方面迴應了我心中的這點感慨。

這本《蘇菲的煩惱》是一位做編輯的朋友送我的禮物。巧的是,我家巨蟹女小朋友以前在布城上幼兒園,使用的外文名剛好就是“蘇菲”,而這位贈書的朋友的法文名也叫“蘇菲”。

更有趣的是,封面上的小姑娘看似乖巧地靠在椅子上,但從她審慎的眼神中不難察覺,這姑娘表面平靜,肚子裏只怕鬼主意不少——就連這一點,也與我家那個時而文靜、偶爾也有點刁鑽的小丫頭不謀而合。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讀完全書,發現自己的此種猜測悉數命中。故事的主人公,四歲女孩蘇菲,永遠都在不停地闖禍:一會兒莽撞地踩進石灰池,差點燒壞了自己的腿;一會兒太貪吃,吃到撐出病來;一會兒又偷媽媽的針線盒,還自以爲天衣無縫;經她手的各種小動物,不論是小魚、小雞,還是小貓、驢子和烏龜,都會遭遇不測……

當讀者爲這些惡作劇感到既忍俊不禁又哭笑不得時,作者塞居爾夫人通過一次次巧妙的情節設計,讓忠告和提醒不失時機地出現:蘇菲可是爲自己的這些行爲付出了代價的,她還在一開篇的前言裏直截了當地表態——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第2張

“她以前是個壞孩子,後來變成了好孩子……我親愛的孩子們,也向她學習吧!這對你們而言並非難事,因爲你們沒有蘇菲那麼多缺點。”

蘇菲到底是不是壞孩子?


在該書的目錄頁上,有一個巨大的、作爲裝飾的紅色蝴蝶結,上面寫着兩個法語詞:Beau[ 漂亮 ]和Minon[ 可愛 ]。這兩個詞是用來形容蘇菲的嗎?

可是書裏明明說蘇菲長得並不漂亮,一張胖乎乎的娃娃臉,一個有點大的翹鼻子,頭髮剪得很短,總是穿得不倫不類。在“蘇菲”被創作出來的年代,她大概不是大家普遍認爲可愛的那種女孩子。那時候,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要乖巧聽話、斯文得體,生活在故事裏蘇菲所處的那種貴族家庭尤是如此。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第3張

但蘇菲卻是個最真實的孩子。

她做過的很多壞事,我小時候也幹過,讀一個西方小姑娘的童年故事,竟讓一箇中國小姑娘的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喚醒。

我不僅自作主張修剪過家裏養的兩條金魚的尾巴,還曾經爲了讓眉毛更濃密,把自己眉毛剪掉;更不止一次因爲貪心,吃了太多糖果巧克力導致生病。

我甚至毫不懷疑,等到我家小女兒能夠自己看懂這本書,她可能會拿蘇菲當偶像。

退回到一個普通媽媽的角度,故事裏蘇菲的所作所爲,固然給大人添了不少麻煩,很讓人頭疼,但遠沒有到要論善惡是非的程度,雖是淘氣,但她始終真實得很可愛。

在作者的心裏,蘇菲真是壞孩子嗎?


儘管伯爵夫人在前言裏無比端正地寫着,蘇菲“有很多缺點”,“以前是個壞孩子”,但仔細讀書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她內心裏並沒有那麼堅決地站到蘇菲的對立面,甚至也感受不到一絲她對蘇菲的厭惡。

與之相反,我們會在不斷讀到蘇菲接受各種懲罰的同時,感受到作者描寫蘇菲“做壞事”時的種種雀躍和愉快,甚至她一再給這個有點不守規矩的小女孩發糖,不斷安插各種“縱容”她的小缺點的人物登場。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第4張

無論是揹着媽媽滿足了蘇菲在口食之慾上的貪心的保姆,還是一直陪着蘇菲各種胡鬧的保羅,他們的行爲固然沒得到作者在文字間的肯定,但他們帶給蘇菲的溫暖躍然紙上。

還在糾結那板起面孔說話的前言的讀者朋友,請別忘了塞居爾夫人的出生背景。出生名門的她是從小接受俄羅斯貴族家庭教育長大的,在那種教育體系裏,循規蹈矩、知書達理纔是一個貴族小姐該乾的事。所以當她以祖母之姿來爲孩子寫作,幼年烙下的觀念自然無法輕易擺脫。

不僅不討厭,反而處處都是對童年的追憶


有關十八世紀歐洲貴族家庭中兒童的生活狀況,德國藝術史學者寇杜拉·比紹夫曾在《兒童房裏的啓蒙運動》一文中如是介紹: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第5張

孩子不和父母住在一個房間裏,主要由僕人,如保姆、男教師、女教師、宮廷樂師以及僱工照料;儘管有專門爲幼童製作的衣服和傢俱,但原則上還是要使孩子儘可能快地接受成人世界的規矩。

1762年,盧梭的《愛彌兒》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首次出版。他在序言裏說,最明智的人致力於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麼,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呢。從那時起,許多歐洲人受到啓發,開始重新思考兒童教育的問題,當然,那些人裏鮮有貴族家庭。

《蘇菲的煩惱》一書的作者塞居爾夫人出生時,盧梭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但很顯然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依然還是最傳統的模樣,並不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而且據說她的母親還略有些神經質。

這也就無怪乎,在她的作品中,固然沒有擺脫舊日所受教育的侷限,主角蘇菲身上卻潛藏着無數塞居爾夫人童年的影子。我相信,當她沉浸在寫作中時,幼年“做壞事”的快樂也慢慢復甦,那種對童年的追憶更情不自禁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

和《蘇菲的煩惱》同時期的很多童書,都有一個慣用的套路,就是把書中人物二元論地僅分爲好人和壞人,最終導向“善良必定戰勝邪惡”的結局。

《蘇菲的煩惱》也有類似的設置,最明顯的地方莫過於蘇菲的那個夢:在夢中有一個看起來很美好的惡之園,當蘇菲不顧天使的阻攔闖進去後,發現那裏的一切都令人痛苦。於是她回頭和天使一起踏上去往善之園的崎嶇道路。最初的幾步很艱難,但越往前路越平坦,景色也越發清爽怡人……

從塞居爾夫人自己的生平經歷看,就像她在前言裏寫的那樣,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改正了缺點,“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終於變做了成熟穩重的大人。然而這真的就是因爲選擇跟隨天使去往善之園的結果嗎?

就連故事裏,也並沒有給出清晰的回答。或許花園還是那個花園,只是走過崎嶇的道路後,蘇菲的心境發生了變化,不再去苛求花園裏的一草一木。也正如同命運的波折和無奈讓曾經頑皮的塞居爾夫人無暇再去顧及小貓小雞,或是再爲幾塊蜜餞撒嬌。

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菲的煩惱》除了不可免俗地有着那個年代的童書都會有的善惡二元對立,還滿是作者歷經滄桑後的對童年的懷念和挽留。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第6張

或許

這樣的她,

讓你覺得不省心...

做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爲只能追憶童年的大人 第7張

但是你確定這是你想要的她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