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究竟怎樣的早期教育,真能提高孩子將來大考中的成績?

究竟怎樣的早期教育,真能提高孩子將來大考中的成績?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首先,我必須要承認,我對孩子的幼兒園,並不是完全沒有要求,或者說完全沒有期待。我很愛我的兩個寶貝,也盡力在距離我家不是太遠的空間範圍內,爲他們尋找那種教室比較寬敞明亮,操場比較多日照時間,各位老師對待孩子們都比較耐心溫柔的那種比較美好的幼兒園。

可能,在挑選幼兒園這件事上,唯一讓我顯得和周圍許多爸爸媽媽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我並不考慮諸多幼兒園對外宣稱的各種課程教育目標,也不在意我的孩子會在三年的幼兒園結束之後,是不是能夠掌握100以內的加減法,能不能背誦9x9乘法表,可以講多少英語單詞,或者什麼唐詩三百首之類奇奇怪怪的硬性指標。

膽子也太大了吧?

或者,估計在那些對於孩子的教育一貫高標準、嚴要求的父母眼中,我大概就是那種 “很不負責” 的懶媽媽啦!

所以我很感謝有耐心把這篇小文看完的各位朋友,感謝你們來聽一聽我這個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懶蛋媽媽的小建議。今天我們不講什麼自尊、自愛、自我價值感之類,貌似特別宏大的心理學話題,單單就來說說究竟什麼樣的早期教育,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孩子將來考試中的課業成績(注意,我們這裏討論的目標是中、高考,而不是小學一年級、或者三年級的某一次課堂考試)?

究竟怎樣的早期教育,真能提高孩子將來大考中的成績?

簡單地說,有能力,有態度,有方法。

而這三點,基本上,跟大多數幼兒園所對外宣稱自家的授課目標,都沒多大關係。

我們先說 “有能力”,這裏講的就是思維能力。

帶過重點中學,尤其是重點高中的老師們,心裏其實都清楚,孩子們一路拼搏拼到這個時候,其實最終拼的就是智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思維能力。而智商的高低,一方面來源於父母的先天遺傳,另一方面就要看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思維能力有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看到太多的幼兒園,甚至更多是早教機構,對外大肆宣傳的 “開發智力”課程,實際上,是會對我們孩子的思維發展起到阻礙和干擾作用。

0-2 歲的孩子處在感知思維階段,3-5歲的孩子處在具象思維階段。每個孩子從出生一直到學前階段結束,他們基本上都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互動,來積累對我們所在的這個外部世界的基本認識——而不是,經由高度抽象的符號學習來獲得的。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兩歲的孩子說不出1+1=2,但是他們很清楚如果爸爸先給他一塊糖,然後媽媽再給他一塊糖,就會比只有爸爸給一塊糖更開心。

也就是說,我們要想讓一個孩子在符號水平上去理解 “1+1=2”,就需要他在之前的實際生活中,充分體驗過無數次類似的這種數量積累的經驗。相反,如果沒有大量的這種感知層面的經驗積累,即便我們在課堂上硬生生地帶領一個三歲的孩子像背誦童謠一樣背誦 “1+1=2”,我們仍然不能說他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啓蒙。

究竟怎樣的早期教育,真能提高孩子將來大考中的成績? 第2張

也許大家並不瞭解,實際上,符號較之它所表徵的具體世界,常常是有巨大的信息損耗的。使用手機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在發短信的時候,如果僅僅是發送“蘋果” 二字,所消耗的流量微乎其微;而傳輸一張蘋果的圖片,常常就需要更大的網絡支持;如果是一個吃蘋果的視頻呢?網絡不給力的時候根本都完成不了。實際生活中,一個孩子去認識一個蘋果,絕對要比一個蘋果的視頻還要複雜千萬倍。一個孩子對於蘋果最終積累的認知,一定是調集了他的視、味、觸、嗅等各個感覺器官共同的經驗。

這個世界,其實要比教科書豐富不知道多少個千萬倍,但是,我們的父母們卻喜歡提早訓練孩子對於各個抽象符號的認知處理能力。這就像在一個人連蓋房子的磚瓦都沒積累夠的情況下,提前訓練他把磚瓦搭建成房屋的能力。遺憾的是,這種過早進行的符號教育,正是目前我們早教市場上最爲常見的課程方式。在孩子原本可以在非有意狀態下通過具體感知的方式去認識外部世界的年齡階段,過早地帶領他們去進行有意識的符號學習。

不僅如此,爲了迎合很多家長看得見、摸得着的教育“效果”,很多機構還特別強調短期可視的學習結果呈現,常常在一節短短的60分鐘的課程結束,就安排孩子去呈現在這一節課上的所學內容。比如背誦一個詩歌,或者一個計算算式。在對於孩子來說正好是大量吸收外界信息(輸入)的年齡段,讓他們不斷向外表現他們的所學到的知識內容(輸出),用簡單記憶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提前“掌握”更加複雜的歸納、推理等高級思維活動。

所以呢,我們經常會在生活中觀察到,有些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被各種學前機構把一、二年級的知識灌得滿滿的,入學後的確就能輕而易舉地拿到漂漂亮亮的100分;但是等到五、六年級,學科要求過渡到更加複雜的思維任務之後,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在學習上的吃力感——因爲他們的腦袋裏面是空的,他們在對於這個世界的各種複雜關係的認識上是積累不夠的。

然後來說“有態度”,主要是要講孩子與“學習” 的情感聯結。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在一種 “不知道自己在學習” 的情況下,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掌握對於我們所在的這個大千世界的各種認識——

當一個孩子在地板上擺搭積木的時候,他不需要知道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

當一個孩子在海灘上將一個沙子堆成的蛋糕一切兩半的時候,他不需要了解圓與扇形的基本關聯;

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看着母親把砂糖放進白粥,他也不需要懂得搞清楚什麼叫做溶液……

在這樣的年齡階段,孩子們需要的做的,僅僅就沉浸在生活本身。

如果在這個年齡階段,我們一定要使用那些蹩腳的方法,來檢驗孩子掌握了多少具體可見的知識,常常就會在這個本來孩子會體驗到很多探索的興奮的時候,給他們帶來十分沒有必要的挫敗感。如果我們一定要在一隻蝌蚪還沒有長好四條腿的時候,就去考驗它蹦跳的能力,即便它可以呲牙咧嘴地勉強完成,也一定會在內心中留下 “蹦跳好難”的畏懼感——儘管等到他真的變成一個青蛙之後,蹦跳原本是一件並不困難的事情。

究竟怎樣的早期教育,真能提高孩子將來大考中的成績? 第3張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的一種很遺憾的現象,三歲的時候,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學習認字數數;十歲的時候,他還在母親的幫助下學習簡單未知數;再到十五歲的時候,母親自己已經做不出高二的代數題,然後不得不花錢到市場上尋找可以給孩子補課的家庭教師。而這個孩子呢?早早地,他就在內心建立起了 “我不可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學好數學” 的核心信念,不可能再去相信學數學(或者整體上的學習)是一件可以自我勝任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些孩子更慘,只是因爲三歲的時候算不出“22-13”是多少,就在身邊大人們的焦慮反饋中形成了對數學的終身恐懼。

最後再說兩句“有方法”。

這個話題最簡單。一個孩子最原初的思維能力沒有被幹擾,同時,在內心深處喜歡學習,相信學習不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那麼具體的學習方法,只要身邊有人給予一定的指導和示範,掌握起來,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困難。今天我就不過多地展開敘述了。

好了,具體的理由我講完了。也不知道有沒有解釋清楚,我身上這股不怕孩子暫時落後的信心到底是從何而來?簡而言之,一個孩子智力開發的早晚,和最終他所能到達的智力最高水平,兩者之間並不具備任何的正向相關。尤其是在數理邏輯方面,一個3歲就可以數數數到1000的神童,日後的中考中可不一定就拿到數學的高分。

究竟怎樣的早期教育,真能提高孩子將來大考中的成績? 第4張

所以,我根本不看重一家幼兒園是否能夠讓我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達到足夠的 “優秀”,也做好了準備,陪伴我的孩子,在他剛剛進入小學的頭一年,做一個並不出衆的一年級小豆包。

人生好漫長,我們的孩子,基本上要在學生這個角色上,經歷十六年的時光(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4年),所以,在幼兒園的這三年,我更願意他可以順應兒童心智的發展規律,傻傻地和這個世界做遊戲。等到進入小學之後,在陪伴他一點一點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棒。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