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給孩子人生的先修班》:關於英語老師,我的堅持(下)

《給孩子人生的先修班》:關於英語老師,我的堅持(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讀完“關於英語老師,我的堅持”上集,對教導孩子人生起航,是否有了不可多得的作用。我們一起懷着期待的心情,領悟堅持的下集吧。

《給孩子人生的先修班》:關於英語老師,我的堅持(下)

英語是i世代的大媒介,

它雖然不是孩子們看待這個世界的單一窗口,

但卻是躍入國際社會的基本工具。

它不可以是學習的痛,

它並且應該服務於我孩子的逐夢。

大四那年夏天,我曾經趕流行的隨着畢業潮去考託福,記得當時約莫考了五百八十分,算是給自己從國一開始學英語一路到大學畢業,沒有在外補過習,共計十年英語課的鑑定禮。

我的父母沒有能力在英語學習這方面給我任何的資源或協助,國一時我的英語考試只是及格邊緣而已,音標完全看不懂讀不出,便在課本“restaurant”這個單詞旁,以中文註釋“瑞絲特-軟特”,以填鴨死背的方式,求聯考制度下殘酷的生存。

天可憐見,國二時曙光出現,英語老師是一位從越南逃來臺灣庇護讀書的已婚美麗女子,她出身貧窮,舉止卻非常高雅,教學態度認真而嚴厲。那個時候學校很拼升學率,對考試成績的要求毫不留情,青春期的我特別渴望得到她的注意,於是卯起來專心聽課、認真做筆記、深夜寫參考書,連坐公交車也搶時間背狄克生詞組。

記得這位老師叫彭秋鳳,是她在我的生命裏點起了英語的燈,是她帶我去向往那一大片遼闊的英語海,是如何地波瀾閃亮。

這也因此改變了我的人生。大學聯考時,我很容易地把英語考過高標,大幅彌補了數學科目的孱弱,順利擠入大衆傳播系的窄門。出社會求職時,雖然沒有國外的文憑,但因爲英語說聽讀寫的無礙,也較一般人大幅增加外商公司的考取機會。如今回想,我的父母親雖然聽不懂半句英語,但那又何妨?

英語是i世代的大媒介,它雖然不是孩子們看待這個世界的單一窗口,但卻是躍入國際社會的基本工具。它不可以是學習的痛,它並且應該服務於我孩子的逐夢。

遇到一個好的啓蒙老師,對學習這件事激發出熱情和想象力,你便拿到了殿堂的鑰匙。我便是用這樣的心情,來尋尋覓覓我孩子的英語老師。

經過一年多的英語補習班掃街訪談,委實有過太多挫折的經驗,大多數英語老師的學經歷我很難去實際驗證,加上我並不想要標榜不會說中文的老師。雖然外師纔是當今兒童英語市場的主流,許多家長想要在課堂上看到的,最好是與我們膚色不同的老師,但我的想法不一樣。

我蹲下來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孩子還小,在很多語句解釋和文法疊加的指引上,有時候難免需要配合中文的註解,方可以更清楚貼切生動,給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才得以剛好而不會過度。例如在教“Shakespeare”這名字,如果老師以全程英語巴啦巴啦的方式,真能夠讓孩子理解這位英國大文豪,他的《哈姆雷特》、他的劇作與他的詩嗎?或是常見的單字“diamond”,不輔以任何的中文解說,小學生即可清楚它是怎樣堅硬的礦石麼?還是他將含含糊糊地似懂非懂?就算孩子勉力背會了這些,那種學會了、恍然大悟的樂趣,又在哪裏?

何況,英語老師理當具有一些西方藝術文化的分享經驗(如果他擁有這方面涵養的話),若期望老師課堂上一律統統講英文,孩子聽講的壓力無形中太大,或是聽起來一片迷惘,師生互動就不夠熱烈。學生反應淡、老師就講更少,那將是不好的循環。所以,對於小學生,全英語的上課訴求,非我所要。

幸運的是,歷經一年多的挫折,某個提早下班的黃昏,我莫名地循着一個街坊陌生的小招牌,踏上一座老舊公寓的三樓,進入一個溫馨佈置的綠意大教室,與Milla現在的英語老師相遇。那時候Milla才四歲呢,根本還不到我計劃讓她學英語的七歲年紀。我只是想得遠,利用下班時間未雨綢繆而已。

這位英語老師的大學畢業證書,很清楚地就貼在教室牆上。唔,是南非很有聲望的好學校--金山大學建築系畢業,將近三十歲的單身女孩子,在臺北讀到國中一年級,功課總是名列前茅,然後全家負笈移民南非。

我心裏暗忖,所以這位老師的中文有相當的基礎,對臺灣有深刻的瞭解,並且在西方長大,是個東西方在體內奔騰交融成長的年輕人呢!愛笑、口條活潑清楚、五官輪廓長得大方好看,第一眼就給人好印象。

不過,建築系的專業並不代表英語教學能力的專業(但也許可以和孩子在課堂上分享或探討建築等美感議題,加分!),所以這位名叫Lily的女孩,又在牆上出示了她所通過的劍橋TKT和牛津師訓的證書,代表她通過專業英語教學的認證。這又相符了我對英語老師的基本學力要求。

雖然我對坊間的英語課本並無研究,但我還是當場請Lily和我聊聊她所採用的英國牛津English Time教材。我問她,爲什麼要採用這一套?爲什麼不是市面上常見的那一套?這些教材又和大型英語連鎖補習班如快樂××安、何嘉×、長頸×的系統,有何差異?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要去試探眼前這位英語老師是否做過功課?她是否比較、瞭解過市面上各種兒童英語教材的優劣?她夠不夠用心投入在這份工作?以及她有沒有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還有她日常的遣詞用句、表達能力是否清楚有質地?言語如果過於粗糙,是不適宜成爲和孩子大量相處的老師的。

Lily很有想法地和我說明了一些英語教材的差異,我並且不斷隨機插問,她也讓我這個門外漢聽得津津有味。然後,我請Lily談一下她在國外生活的難忘經歷,或者有哪些讓她感到光榮的事情。

我經常面試新進員工時,也會丟出這樣的問題。每個月我將會繳交好幾千塊錢的學費、不斷繳交好幾年給英語老師,這是不小的花費。錢要花得精準、孩子要學得好,所以我確實是用“面試”的規格在和英語老師對話。我必須要貪心地知道她越多,只有瞭解她的氣質和高度越多,我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素未謀面的Lily,回答我在南非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因爲薩爾瓦多二○○一年發生強度7.6的地震,造成這貧窮國家數千人的傷亡與無家可歸。秉着建築科系出身的專業,她立刻自費機票飛到薩爾瓦多投入慈濟志工羣,在偏遠的薩卡哥友、鄉米可等地方,爲流離失所的受災戶興建“大愛村”,落實小區關懷。她認爲「人道關懷”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奉獻的本質。聽到她不刻意彰顯也不刻意低調的陳述,我想我遇到一位人品相當好的英語老師了。因爲她有國際觀,又有慈悲的心、豐富的歷練,上課必然更有故事、更精彩。

我注意到牆上還貼着這個陌生女孩當年參加國際青輔會的翻譯志工照片,嗯,這是給孩子很好的示範,試着參與有意義的社羣、拉高生活的視野,青年的生命可以這樣過。到哪兒找條件這麼優秀的英語老師呢?

我後來留下這位老師的電子信箱,寫信請教她一些有關於兒童美語學習的看法,並請她儘可能以英語回覆我的信件(但我是以中文寫給她的),好讓我藉此溫習成爲家庭主婦以後久未閱讀的英語。

其實,我是要藉此測試這位老師的英語寫作能力:她是否寫得流利順暢,甚至高雅好讀?因爲孩子終將跟着老師學習英語作文,寫作這件事有高下之分,不是會講中文就可以把文章寫好,當然也不是說得一口英語就可以寫出優美的英美文學。因此透過電郵的方式來了解老師的英語寫作力,是我所能想到最不困窘、最自然的方式。

Lily很誠懇地用英語詳細回覆我一些問題。果真是下過苦工求學的年輕人,她的英語寫作相當具邏輯又有質感,對於孩子將來的英語寫作,我感到我可以放心。

就這樣,時光倏忽,Milla從很天真傻氣的小學一年級,跟在Lily這默默無名、沒有營銷宣傳的小英語教室上課,已悄悄如水六個年頭。沒有太多的功課,沒有過度艱澀的考試,沒有考不好打手心,沒有罰寫,下課回家我從未給她複習的壓力,可小傢伙的英語力卻從沒讓我操心過。出國旅遊,她很樂意用一口可愛流利的英語去買東西、點餐、問路,現在也順利、開心地研習到高中生級數的教材。

一個沒有造訪過西方國家、沒有全美語生活環境的小學生,可以自然開心地把英語運用到實際生活裏,能夠寫出小巧達意的文章,能夠按部就班地閱讀英語雜誌,不飆速度與進度,不爲基測學測而讀書,這樣的英語學習過程,就是我想協助孩子追求的。

英國詩人布朗寧(Robert Browning)曾在一八五五年的詩作裏,寫下一句深深影響二十世紀多位建築大師的詩句: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嚴謹而簡潔。

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把這句話放在我的教養心頭。揉一個麪糰、等待它發酵,必須隨着日日溫溼度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判斷與掌握。麪糰尚且要如此的耐心等候,何況是養育一個孩子?何況是遙遠外語的學習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