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教育 > 寶寶語言發育遲緩 要警惕五種非正常因素

寶寶語言發育遲緩 要警惕五種非正常因素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語言遲緩不僅會影響到兒童認知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兒童情緒、個性及人際關係的發展,甚至會導致兒童心理異常。那麼,究竟有哪些什麼原因,會讓這些寶寶的語言發育比同齡的小朋友要落後了呢?

寶寶語言發育遲緩 要警惕五種非正常因素

在醫院,有時可以見到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帶着孩子來諮詢:“我的寶寶都兩歲了,爲什麼只會喊爸爸媽媽,問他什麼他都明白,就是不肯開口說話,只是用手比劃。”“我的寶寶平時看上去挺機靈的,聽力和智力測試都沒什麼問題,就是不怎麼會說話,只會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語言是後天在生活實踐中反覆學習和練習而獲得的一種與人們進行交流思想、表達心靈及情感的工具。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的發育水平。語言遲緩不僅會影響到兒童認知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兒童情緒、個性及人際關係的發展,甚至會導致兒童心理異常。那麼,究竟有哪些什麼原因,會讓這些寶寶的語言發育比同齡的小朋友要落後了呢?

聽覺器官是否異常

小兒學話, 首先必須要能聽到外界的聲音, 才能逐漸模仿並學會說話。如果聽覺器官異常, 聽不到外界的聲音, 那就無法模仿說話了, 最終也就不會說話了,這就成爲所謂的聾啞兒。

很多聾寶寶在剛出生時都是看起來很健康的,但其實很可能在媽媽肚子裏就已經存在有聽力障礙的問題了,這些寶寶多數到了2~3歲還不會說話,才引起家長的注意,但這個時候已經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期。

因此,做好新生兒聽力篩查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可以早期發現聾寶寶,發現後如果能給予早期干預和康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語言和認知發育的影響,甚至可使語言的發展接近正常兒童。新生兒聽力篩查是一種通過簡單、客觀、快捷的方法,將可能有聽力障礙的新生寶寶篩查出來,並進一步確診和追蹤觀察。按規定,新生兒初篩未通過者,42天內均應進行雙耳復篩,復篩未通過者,出生3個月齡內轉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聽力障礙診治機構接受進一步診斷。但是當告知寶寶聽力篩查沒有通過時,家長也不必太過於慌亂陣腳,應該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復篩、轉診和干預治療。

除了先天耳聾外,後天的一些因素如藥物損傷(鏈黴素)、炎症(中耳炎)等,也有可能會導致寶寶聽力障礙,最終妨礙兒童早期的語言發育。

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如腦癱,主要表現爲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常伴有語言和智能障礙。過去認爲腦癱是不治之症,隨着康復醫學的不斷髮展, 發現其實腦癱是可治的, 尤其是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及治療可使很多腦癱患兒正常化。小兒在3歲前的腦組織發育還不完全, 還處於迅速發展的時期, 大腦的可塑性極強, 恢復能力快,在這一時期如能及時應用早期康復及早期干預的方法, 促進可能發展爲腦損傷後遺症的高危新生兒的潛能發揮, 預防或減輕其傷殘的發生, 使其發育趕上正常兒童。

而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高膽紅素血癥、多胎、高齡產婦初產、先兆流產、感染、新生兒驚厥、顱內出血等是引起腦組織損傷的高危因素。因此, 要積極做好母親孕期、圍生期保健, 預防早產、難產、窒息,是減少小兒腦部損傷的重要措施。

是否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一個人會說話, 不是生來就有的。語言的形成,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語言刺激,這是兒童語言發育的重要條件。小兒缺乏真正有效的語言刺激, 或沒有反覆的語言強化,學說話自然就會比別人慢一步了,因此家長要把握好寶寶語言刺激的幾個重要環節:

首先, 在嬰兒2 、3 個月“咿呀學語”時期,一開始,嬰兒會無意識地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如果大人們也能給他一點回應, 嬰兒就會感到興奮, 就會重複發音,這些聲音的刺激, 可以鍛鍊嬰兒的語言聽覺能力。

在嬰兒7、8個月時,嬰兒已經能夠聽懂大人說的某些詞的聲音。因此父母一定要不失時機地在與嬰兒交流的同時, 把說話中的某個詞和具體事物聯繫在一起,由於大人用詞時總是伴隨自己的動作, 嬰兒也就隨着模仿大人動作而逐步開始模仿大人的詞音, 在經過不斷強化、刺激後, 嬰兒就會從單純的模仿性發音, 逐步學會自己能夠說出詞音。

最後, 在1週歲後, 寶寶就開始進入正式的語言學習階段了,在這個時期父母應多點創造給孩子學習訓練的機會,特別是要讓孩子多接觸生活, 多接觸社會,見多識廣了, 自然就有想表達意思和有說話的要求,且樂意同父母、家人、同伴說話, 交流他們的所見所聞。另外,父母在傾聽時, 還要不失時機地幫助他掌握語言詞彙和語言表達技巧,在這個交流過程中,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得到很快的發展了。

構音器官是否正常

構音器官包括肺、喉、面部、口部肌肉, 硬齶、齶嚥肌、舌、下頜等,由於構音器官發生異常,也可能會造成語言的發育障礙。其特點是寶寶可以發音,但是會表現爲語言很不清楚, 如鼻音過重或過輕, 兒童齶裂、黏膜下齶裂會造成鼻音過重等。

幾乎所有構音障礙的患者都存在一定的舌脣運動不良, 舌脣運動不良會使所發出的音歪曲、置換或難以理解。而正常發育的兒童在6歲左右就完成了構音的發育,因此如果是存在有構音器官異常的患兒,應儘早手術,並及時到正規的康復訓練機構進行系統規範的舌脣運動訓練、發音訓練及辨音訓練等,以便及早糾正構音錯誤。

還有一些小孩在小時候會出現口吃,一般隨着年齡增長會逐漸改善或消失, 只有少數可持續至成年。部分口吃兒童是因爲語遲造成其語言流暢性差, 詞與詞之間運用能力差, 而出現上一個詞的重複、延長, 這些一般會隨着語言能力的提高而逐漸修正的,不必太過於擔心。但是如果家長的過分關注及緊張反而會給兒童很大心理負擔, 從而加重了口吃或延長修正過程。因此要正確對待口吃兒童, 不要過分糾正講話, 避免懲罰、歧視、戲弄、嘲笑或故意模仿兒童的口吃,應該鼓勵患兒多點參與集體活動和鍛鍊,另外,有節奏的唱歌、朗誦對兒童語言訓練有一定的幫助。

自閉

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疾病,其原因可能跟基因和遺傳有關。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一般來說聽力都還是正常的,但就是不肯開口說話或者不肯多說話,有些雖然可以說一些話,但往往卻是一些重複語言、鸚鵡學舌的語言,自言自語,或者是一些根本不可以讓人聽懂的能跟人交流的主動語言。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家的寶寶語言發育遲緩,並且伴有社會交往障礙和刻板的行爲,應該及時帶寶寶到醫院請相應的專科醫生確診,以早期發現孤獨症兒童,及早干預,以促進康復。

指導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康復科主任 常燕羣博士、主任醫師(通訊員 林穗芳)

嬰兒健康
嬰兒營養
嬰兒教育
嬰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