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健康 > 呵護孩子的創造天性

呵護孩子的創造天性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人都是創造之人,天天都是創造之時,處處都是創造之地。” 

嬰幼兒被稱爲“搖籃裏的科學家”。當孩子拿起一塊很不起眼的石頭把玩時,跟考古學家或者地質學家對一塊石頭的鑽研狀態是一樣的。

呵護孩子的創造天性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的天性

創造並不是科學家的專利,從本質上說,創造是一種具有新穎性的活動或勞動,既包括結果的創新性,如從未有過的新發明新發現;也包括過程的創新性,對於孩子來說,主要是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和遊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探索創新性。

研究表明,孩子出生以後,獲得的知識並不是成人耳提面命傳授的,而是其主動積極建構的,這就是說,任何外來的知識他都不“認可”,只有通過他自己的探索和觀察,覺得與自己的體驗“對上號”了,他纔會“認可”。因此,孩子最初所獲得的知識都是他自己“創新”出來的,家長好心的勸告他基本上“不領情”。

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接受現成的知識,非得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反覆嘗試纔會真正認可知識,就像科學家依賴實驗、尊重事實、求得真知一樣;孩子還像科學家一樣不盲從權威,也善於“超越自己”,如果發現下次實驗結果與以前不同,他很可能就會推翻以前的結論,他不怕犯錯誤。

孩子的創造熱情爲什麼越來越弱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知識積累速度和廣度可能呈幾何級數增長,但他生而具有的創造熱情,卻經常隨着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弱。原因在於很多成人在觀念上把孩子當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在做法上鼓勵孩子被動聽講、背誦和練習,在評價上聚焦孩子獲得知識的結果,而不在乎他是否是通過創新的方式獲得了這些知識,也就是說不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方式和過程,以至錯過了培養孩子創造性的最佳時期。

例如,你告訴他:“不要往地上灑水,要不然地上就溼了。”是這樣嗎?那得試試看!於是他“故意”往地上灑水,然後在地上踩一踩,檢查地上是不是溼了。他可能要反覆“實驗”很多次,最後發現是同一結果,這時他纔會真正把它定位爲一個可靠的知識。可是家長常常以爲孩子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是“無所事事的玩耍”,把孩子“探索創新”得到的知識和經驗看成是自己反覆說教的成果。

呵護孩子創造天性的關鍵方法

◆不要用成人的觀點評價和否定孩子,保護好孩子的獨特性與積極性。

如果一個人心智漸漸成熟了,同時也漸漸地丟掉了童心,那他就是一個標準的成年人;如果一個人心智成熟了並且還保留住了童心,那他可能是一個富有創造天分的成年人。畢加索雖然諳熟繪畫技能,但是未泯的童心成就了他輝煌的事業;愛因斯坦雖然精通現代物理學的奧祕,但是孩童般的想像力讓他走到物理科學的顛峯,他還深有感觸地留下一句曠世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可見,如果家長幫助孩子留住他生而具有的創造天性,實際上是幫他留住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所以,家長不要自己認爲孩子畫得不好就否定他,正確的做法是鼓勵他不斷地畫下去;不要認爲孩子搭的積木不夠高、不夠結實,就替他搭,正確的做法是激發他思考和動手怎樣搭得更好;不要嘲笑孩子編的故事異想天開,缺乏邏輯性,正確的做法是讓他說下去,鍛鍊他的語言和想像力;不要覺得孩子的問題簡單,就敷衍搪塞他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

◆不要給孩子灌輸現成的知識,支持他以創新的方式體驗新知。

在法國,26名6歲左右的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研究“手的大小”。老師一步一步地設問:“我們每人都有一雙手,它們一樣大嗎?”“用什麼方法知道手的大小呢?”“哪種辦法能使我們更精細地知道手的大小呢?”最後孩子們決定用“畫手印”和“抓珠子”的辦法研究“手的大小”。“畫手印”是在一張畫有方格的紙上畫出手印,然後數手印所佔的格子,誰的手印佔的方格多,誰的手就大。“抓珠子”是小朋友抓一大把珠子,然後用線把珠子串起來數珠子,誰抓的珠子多誰的手就大。經過嘗試以上兩種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即不管是“畫手印”還是“抓珠子”,全班手最大和手最小的兩個小朋友都是那兩個人。

如果讓孩子與爸爸媽媽比比誰的手大,我們很可能就與孩子手心對手心比畫兩下就得出結論了,“爸爸媽媽的手大。”這個結論的過程是多麼粗糙啊!什麼叫尊重事實,什麼叫反覆實驗,什麼叫統計分析,什麼叫科學發現,孩子是沒有一點創新的感覺。因爲家長大多在潛意識裏覺得只要有個結果就行了,還用那麼費心來探索這個簡單的常識嗎?

可見,向孩子灌輸科學知識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研究”科學知識,讓他多動手,多動腦,這樣也許比直接接受知識花的時間長一些,知識量少一些,但是孩子留住了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這不正是當代社會最看中的品質嗎?

◆不要爲孩子塞滿了知識,孩子在自由輕鬆的遊戲中更有創造性。

世界上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在孩子的遊戲活動中產生的。聽診器是醫學家勒內克看見一些小孩玩樹枝時最先想到的,留聲機是愛迪生在一條蠟紙上玩莫爾斯電碼時,發現蠟紙在一顆針下迅速擦過時發出了嗡嗡聲產生的……遊戲與創新結下了不解之緣,遊戲是孕育發明創造的搖籃。這是因爲孩子在遊戲中自由操作遊戲材料,能夠變換各種方式來對待物體,嘗試自己的動作與物體、手段與結果之間的多種可能性,有利於孩子發掘其創造性。

把孩子的遊戲活動過於功利化只能適得其反。如果家長苛求孩子的每個活動都應該獲得某種知識或者技能,那麼,孩子可能獲得的就只是這種知識或者技能本身,創造精神並不隨之必然產生。所以,不要爲孩子塞滿了知識,要給孩子留有自由輕鬆的遊戲空間,這樣才能培養他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