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讓傳統教育少些德育成份

讓傳統教育少些德育成份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新聞晚報》報道,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後,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一天時間裏就被轉發近2000次,評論400多條。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

讓傳統教育少些德育成份
  “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講的是孔子二十世孫孔融小時候的一件趣事。某月某日,孔融的爺爺過生日。祝壽的臺子上放着一盤梨,媽媽就讓孔融去分。“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孔融的父親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爲什麼這樣做?孔融從容對答說:“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爲人之道也!”這個故事體現了孔融具有中華民族謙讓的傳統美德,成爲思品教育的絕佳素材。  應該說這道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的確是一道好題,既考查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考覈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雙重功效。但這個大大的“紅叉”,也許很粗暴,因爲這位孩子的答案無可厚非,他只是實話實說而已。教育不應該要求人人都做聖人,這位孩子至少說了真話,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讓梨”更好。  一年級的孩子本來就在初步的學習階段,教師要鼓勵他們善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不能爲了所謂的“高尚道德”而刻意掩飾自己、迷失自己,甚至爲了迎合而世故圓滑。當然,板子也不能完全打在這位打叉的語文教師身上,畢竟他(她)是想從正面來教育學生,也許在題目的設計上有瑕疵。假如在“你會怎麼做”後面再來一個追問——“請說說你的理由”,教師在閱卷時能悄悄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感受學生最真實的一面,也許這比整齊劃一的空洞說教更好。  如今的語文教育很大程度上被賦予了過多的德育功能,其實語文首先是一門工具學科,它教會孩子認字識句、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教改實施這麼多年了,語文這門學科仍偏重於德育,文言文、世界文學、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這些本該具有的語文素養所剩無幾。  孩子是一張白紙,是讓孩子們繪製出自己獨特的藍圖,還是讓他們成長爲標準的“圖紙”,這是值得學校和教師反思的一個大問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簡單粗暴式的教育是不僅畫出美麗的圖案,甚至連標準的“圖紙”都不會培養出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