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眼中的爸爸長什麼樣

孩子眼中的爸爸長什麼樣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爸去哪兒》如今十分火紅!觀衆在看節目的同時,也讓很多爸爸重新審視自己的親子教育,那麼孩子眼中的爸爸到底是長啥樣呢?

孩子眼中的爸爸長什麼樣

 有人總結了節目中5位明星爸爸的教育模式—

林志穎對小小志是鼓勵型,一直在引導孩子樂觀。田亮對Cindy是傳統型,不善表達不會哄,但心裏牽掛孩子。郭濤對石頭是散養型,把兒子當成獨立的小大人對待。張亮對天天屬於哥們型。王嶽倫對王詩齡算弱勢型,在孩子成長中感覺影響不大……

在孩子眼裏,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和爸爸的關係呢?本週,記者在杭州和睦幼兒園和星辰幼兒園做了一次小調查,對象是近百位中大班的萌娃,調查的主題是,你覺得爸爸是什麼,你和爸爸的關係像什麼?

  朋友型父子最多,我和爸爸就像熊大和熊二

和睦幼兒園大班小朋友谷艾說:“我和爸爸像朋友一樣,因爲我和爸爸相處的時候,他都是把我當大人一樣看。平時我碰到困難的時候,爸爸會鼓勵我,教我方法。”

像這樣“朋友型”的父子,在這次調查中比例最高,超過30%。這種類型的爸爸,男娃和女娃的形容詞不太一樣,很多男娃都直接管這樣的爸爸叫“兄弟”或者“隊友”,女娃一般叫“好朋友”。

從調查結果看,想做孩子的朋友,爸爸要具備這些特質:經常給孩子買玩具、陪玩,最好能在集體活動中幫孩子撐腰長臉。

比如星辰幼兒園中班的沈周悅說:“每次我們和小夥伴去踢球,都是我和爸爸一組比賽的。”和睦幼兒園大班的童羽辰說:“我和爸爸就是熊大和熊二。熊大和熊二是好朋友,熱愛和平,團結友愛,會一起阻止光頭強做壞事。爸爸個子高,是熊大,會保護我這個小個子的熊二。”

 傳統型爸爸很兇很愛孩子,我和爸爸像美羊羊和灰太狼

像田亮那樣不善表達不會哄,但心裏牽掛孩子的“傳統型”親子教育,也很普遍,僅次於“朋友型”,約佔調查對象的30%。

這些寶寶口才都蠻不錯的。“我和爸爸像美羊羊和灰太狼。因爲爸爸太黑了,有時又很兇。”和睦幼兒園的王奕涵說。

中班的蔣文博說:“我和爸爸就像小灰灰和灰太狼,因爲我不聽話的時候,爸爸會像灰太狼教訓小灰灰一樣,揍我一頓,但平時的時候對我非常好。”

另一箇中班的小夥伴胡凱燁,打了個更形象生動的比方:“我和爸爸就像老鼠和貓,我是小老鼠,爸爸是大貓,不過是電視上的老鼠和貓(動畫片《貓和老鼠》的兩位主人公)。有時候老鼠傑瑞怕湯姆貓,有時候會互相打鬧着玩,有時候也會互相幫助。”

依賴型的娃很粘人,我和爸爸像懶羊羊和食物

網上很多人說林志穎的教育方式太高難度,不可複製。但現實中像小Kimi一樣粘爸爸的娃卻不少。

比如,和睦幼兒園的張煜軒和爸爸就像是懶羊羊和食物,小朋友是懶羊羊,爸爸是食物,貪吃的懶羊羊一刻都離不開美食。又比如,中班的楊梓跟爸爸就像魚跟水一樣,魚離開水會死掉,有時候爸爸不在身邊就會想爸爸,會傷心。

“依賴型”的孩子和爸爸,一般平時相處的時間較長,爸爸比較會哄孩子。中班的陳孜菡說:“我和爸爸就像十個手指頭,誰也離不開誰;也像兩個口香糖,總是會粘在一起,不想分開。”

調查發現,也有個別老爸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孩子,孩子說起“我和爸爸”,很茫然,不知道該說啥。

  童言無忌

我爸爸像老虎。(理由:因爲做錯事會罵我) —陳韻哲

我爸爸像開心果。(理由:每次我不開心的時候,爸爸都會吹很好聽的小號給我聽。)

—來逸林

我爸爸和我長得一模一樣。(理由:每次去奶奶家,鄰居奶奶常說小**回來了,簡直是他爸爸的翻版。) —楊子鈺

我爸爸像老狼。(理由:我們在家裏經常玩老狼老狼幾點鐘的遊戲,經常把媽媽抓起來。) —吳昊

我爸爸是我的小夥伴。(理由:每次沒人陪我玩的時候,爸爸會過來陪我搭積木,一起看書。) —邢昱祺

  父親的變遷

  從嚴父到奶爸

提到父親,你腦海裏首先冒出的是什麼形象?是朱自清筆下的“背影”,是安東尼·布朗記憶裏的大力士,還是電影《超級奶爸》裏的特工奶爸?

的確,父親這個角色,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從一名父親的角度,爲我們梳理父親角色的變遷。

農業社會講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這種社會分工,使得“嚴父慈母”成了中國家庭的傳統結構模式,在這背後則是“父權爲重”的父親角色定位。

威嚴、含蓄,讓中國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天生就與孩子打成一片。

父親希望孩子一切聽從自己的意見,走自己安排好的路,有的則希望孩子能彌補自己曾經的遺憾,實現自己曾經的夢想。

隨着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父親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受到了挑戰,父親的角色和母親一樣,已化爲家庭成員之一,與母親一起構成家庭教育、親情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那時的很多爸爸,雖然洗脫了上一輩嚴肅寡言的父親形象,會在閒時逗孩子玩,但孩子一鬧騰,又躲得遠遠的了。

“事實上,父親角色的變遷,並不意味着父親責任感的縮小,反而給新時期的父親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在家庭、社會中扮演好父親這個角色。”王人平說。

於是我們看到,曾經淡出家庭教育的父愛教育開始迴歸。

比如近些年來,虎爸、鷹爸的出現,儘管他們的教育方式有褒有貶,但至少,他們在家庭教育的參與度上已經大大提高。

“鷹爸”何烈勝對自我的角色設定是這樣的:“多多(兒子)10歲前,會嚴格按照我的規劃行進,家長是教練;10到16歲,作爲參謀長,允許多多獨立思想介入;16歲以後多多將以他的思想決定他的行爲,我只是顧問;20歲以後,我成爲觀衆。”

而更多的80後爸爸,他們以“奶爸”自居,雖然級別不夠super(高),但樂於跟子女溝通,在家中跟子女打成一片,喜歡搞笑,凝聚和諧氣氛。

不過,在王人平的理念中,更重要的不是參與度,而是平等性—父子、父女間關係的平等。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是不同的,媽媽更多靠語言去教育孩子,而爸爸更多扮演行爲的榜樣,他們給孩子的力量,要靠行爲去體現。在生活中,爸爸是玩伴,在學習上,爸爸是導師,幫助他們克服難題,而不像媽媽更多扮演的是督促者。”

就像在英語中, Father(父親)與Daddy(爹爹)兩詞所包含的情感色彩相去甚遠。如今,許多美國人更喜歡用Daddy或Dad,而不用Father。

王人平認爲,現代父親的形象,應當既是一個嚴厲、努力工作的Father,同時又是一個和藹可親、富有人情味的Daddy。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