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辦?

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辦?

孩子爲何不聽話

1、聽不懂

爸媽說的話超出孩子認知範圍。比方叫一個五歲小孩去反省,他頭上會冒出很多問號,因爲大腦中掌控反思能力的前額葉區尚未發展成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反省。或是要求小一的學生寫功課要有紀律,他也只能當做耳邊風。

2、做不到

當爸媽一次拋出太多訊息,孩子無法一次到位。要出門了啦,還在慢吞吞,電視趕快關掉、穿藍色那件外套、襪子在牀上……趕快,你只有十分鐘!當時間緊迫時,大人如機關槍般一口氣拋出五、六個訊息,但孩子的腦袋記不住,有抓住的通常只有最後那一句!

3、答不出來

大人氣頭上說話,孩子不知怎麼迴應。爸媽有時會有天外飛來的哲學家問句,比如盛怒當下問小孩:爲什麼你不讓我當一個好媽媽?你爲什麼不當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哥哥?憑良心說,這類問題真的有答案嗎?

4、聽不進去

反覆叨唸,孩子自然當成背景音樂。這題你明明就會卻寫錯,還說你有檢查,做事情跟你爸一樣,不仔細又嘴硬,以後……當一個重複、負向、情緒漸強的嘮叨碎念不斷迴盪在耳邊,會被當成一種背景噪音,小孩可與之自然共存,卻完全聽不進去,尤其是小男孩。

5、被誤會

爸媽不給機會說明,孩子乾脆關閉溝通大門。王小明,跟你說不要打架,你今天在學校爲什麼打架,沒收ipad三天!爸!那是因爲……還狡辯!馬上沒收!王小明沒機會把話說完,他是爲被欺負的同學打抱不平,他自己早就後悔了。但王小明沒說話餘地,已經被貼上壞小孩標籤。

因此,爸媽想要真正說對話,不能只顧發泄自己的情緒,沒有注意到孩子當下是否準確接收到訊息,一定得轉個方向、摒除本位思考,瞭解顧客需求,從分齡的發展理論、腦科學、性別差異、心理學、父母效能學等科學根據,理解孩子的特質、能力與侷限,才能說出孩子聽得懂、也做得到的教養話語。

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辦? 第2張

解決衝突第一步

先自問孩子爲什麼做不到

專家提醒,教養遇到難題,父母應先自問爲什麼孩子做不到,而非先問該怎麼教。因爲搞不懂爲什麼,卻一直丟出該怎麼教的各種策略,很可能下錯藥,完全無效,只會讓親子溝通愈來愈挫折。

綜整發展理論與專家採訪,若將孩子的年段切成學前、學齡跟青少年三個階段,可歸納出該年段對應的發展任務:學前是耐挫力的練習;學齡階段重點是跟學習紀律相關的自我管理;邁入青少年最大的挑戰則是自我認同與評價。

而孩子分齡的行爲和管教狀況題,主要來自於爸媽跟小孩,對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任務,有著品質跟速度的不同標準。比如學前兒看到玩具就搶,還在捉摸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學習克服野蠻人的直覺,但爸媽已經跳到希望教導等待跟禮貌。學齡兒還在培養學習時間感,試圖理解父母氣急敗壞的只剩十分鐘到底是什麼狀況,爸媽卻在後面不斷催促、一次交辦五個任務。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爸媽卻老是緊張兮兮的嫌棄同一掛的朋友,擔心孩子會被帶壞。

親職專家李顯文回想兩個女兒小學低年級時,她們一家僑居馬來西亞,午後的雷雨降溫過快容易著涼,因此一下雨,她會希望她們養成關掉冷氣的習慣。

有次雷雨下了一陣子,樓上冷氣還在轉,她努力剋制想上樓罵人的衝動,耐住性子站在門口等,然後心中倒數三、二、一,開門那刻,嗶!她們剛好就把冷氣給關了!李顯文省了一頓發怒,好好的讚美了女兒。她因而體悟,大人容易急,但小孩再快也快不過父母,沒有人喜歡做什麼都被盯、被碎念,父母並不用那麼急著做些什麼,只要願意等一下,孩子總是會做好的。

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辦? 第3張

解決衝突第二步

孩子長大,爸媽也要懂得換身分

此外,爸媽除了從科學角度來理解孩子的狀態,也要跟著孩子長大、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才能找到親子互動的最佳舞步。學前兒需要從往外探索中找到自我肯定,因此爸媽是示範好行爲、給予適切讚美的教練;學齡兒需要一些策略當鷹架,不斷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跟內在動機,因此爸媽是協助者顧問的角色;青少年追求自主跟自我瞭解,爸媽則是稍稍往後退的盟友角色,在信任基礎下幫助孩子成長。

爸媽在盛怒之下說出的不恰當管教語句,比不說還糟,因此,爸媽戒吼是開啓親子溝通誠意的第一扇大門。心理學教授艾克曼(Paul Ekman)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中提到,當情緒壓過理智,大腦會經歷一段情緒不反應期,這段期間大腦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只有短短的幾秒鐘,則可迅速將注意力放在眼前問題做出反應;但若不反應期太久,則會出現不適當的情緒化行爲,讓人充滿偏見,除非能覺察到自己的不反應期,纔有機會重新找回理智。

說話術像丟接球,說了還要記得聆聽對方的迴應。溝通是指彼此雙向交換訊息的行爲,不是由爸媽單向告知、發出指令要求孩子聽話執行,因此孩子的感受跟想法必須得到相當程度的平等重視,爸媽真要學溝通,就得先選擇自己的姿態,是高高在上、還是蹲下來目光跟孩子直視。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