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愛問“爲什麼”,父母如何招架?

孩子愛問“爲什麼”,父母如何招架?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來看看下面這幅四格漫畫:
孩子愛問“爲什麼”,父母如何招架?

漫畫裏,孩子問了媽媽各種爲什麼。一開始,媽媽會很耐心地講解。但是到後面,媽媽直接煩了,不願意言語。相信每位媽媽都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階段。孩子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爲什麼”?不同的情況下,孩子的問題背後,其實有着不同的需求。常見的孩子問爲什麼,有下面兩類:
分析:第一類孩子問“爲什麼”,是在探索世界
對策:陪孩子一起探究爲什麼,幫助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媽媽經常會跟我說:
我們家孩子“爲什麼”太多了,從早到晚,天天追着我問爲什麼,我哪知道那麼多爲什麼呢?他問我火車爲什麼要趴着走,而不是站着走,你說我怎麼回答呢?
很多孩子的問題很好玩,問問題是他們探索、瞭解這個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每個孩子都有問問題的權利,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爲什麼”。即使孩子問的問題,我們不知道如何回答,起碼我們可以做到誠實。告訴孩子我不知道,這不丟臉。同時可以引導孩子去查閱資料、去觀察,鼓勵孩子求證。或者爲孩子準備一套好的百科全書。
曾經有一段時間,開心會問我海底裏的很多魚是什麼魚,我確實不知道。於是我跟她說,媽媽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這些魚到底叫什麼吧。於是我給她買了一本大字典,大字典裏面有圖片、有解釋、有說明,然後我們倆一起去看,原來這個魚叫箭魚,原來那個魚叫鰻魚。後來,她就開始慢慢地瞭解,甚至認識的比我還多。後來我們再去看很多書的時候,她就常常會說,媽媽我知道這是什麼魚。換她開始教我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你面對一個愛問“爲什麼”的孩子時,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爲這意味着孩子進入了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高峯期。孩子有這些發展的需求,滿足他們是做父母的責任。若我們在這個時候能充分給予孩子各種條件、各種刺激、各種知識,孩子的學習和吸收能力將會是驚人的。孩子智力發展的五個核心要素: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創新的思維力,這些核心的要素,實際上在問“爲什麼”的過程中,就都完成了。
所以,請記得,面對“問題”孩子,父母要當好老師的角色,並且要更有耐心。如今我們常常會感嘆中國孩子缺乏創作力和想象力。這種狀況父母其實也擔負有責任。很多孩子因爲說錯話或者問錯問題,而被父母呵斥過,或者是因爲問的問題觸及了父母的痛點,或者讓父母覺得尷尬之類。
孩子的問題,你若知道,就回答。若不知道,就亮明態度:“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跟你一起去找答案。”還有時候,你也可以對孩子發問的行爲表示讚賞,比如和孩子說:“我覺得你的問題特別好,那麼你覺得這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呢?”如此把問題拋給孩子,尤其是三歲以上的孩子,讓他通過自己的小腦瓜來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激發孩子思考的一種方式。

分析:第二類孩子問“爲什麼”,是需要了解正在進行中的事情,獲得自主權和力量感

孩子愛問“爲什麼”,父母如何招架? 第2張

對策:給孩子立“規則”前,先講清楚原因,再執行
微信上一位媽媽問我:
我女兒快六歲了,上大班,最近老愛問爲什麼,告訴她答案了她還是問爲什麼,比如做遊戲要遵守規則,她就問爲什麼要遵守規則,爲什麼不能按她說的那樣去做,任性極了,說着說着還哭鼻子,非要那樣做才行,我都不知道該怎樣做。有時我生氣了就不理她,她就問爲什麼我不理她,爲什麼吃飯不能問問題,我告訴她答案了,她還是一直再問,爲什麼不能這樣做,我都不知道該如何跟她解釋了。
對於案例裏孩子的這些問題,其實媽媽應該高興。若平時只知道按照父母的話去做,那樣的乖乖孩子並不一定好。
心理諮詢中最常見的一類來訪者,幼時在家裏就是“乖孩子”形象。這些乖孩子一開始也許會養起來很順利,但是隨着學習越來越需要思考能力和應用力時,孩子的思維就逐漸跟不上了。不只是學習成績,在生活中也會出現各種問題。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習慣的孩子,最後很容易受到思維的限制。
生活中很常見孩子問出的類似上述案例的“爲什麼”:“媽媽,爲什麼這個規則是這樣的;媽媽,爲什麼我晚上不能吃糖;媽媽,爲什麼我不能看電視……”這其實是孩子在對父母所立的規則、對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探究,背後的心理語言則是:我需要弄明白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我需要掌控我自己的生活,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提前跟孩子講明原因,然後再設立規則。
比如我家開心,晚上我跟她說過不準吃糖的時候,我是提前這樣做的。我們先看了一個繪本,叫做《牙醫怕怕鱷魚怕怕》,我相信很多父母親也給孩子買過這本書。“鱷魚牙疼,他去看醫生,它很害怕拔牙,因爲很疼;醫生也很害怕,因爲他怕鱷魚咬他。”在這個講述的過程中,我跟開心傳達了一個信息:鱷魚這麼大的動物,這麼堅強的動物,它都害怕拔牙,這就說明拔牙太疼了。講過幾次,開心就知道了:拔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比打針還疼。因爲每個孩子都打過預防針,我把拔牙跟打針做對比,也就給她找到了一個她體驗過的經歷,她就好理解了。
“那鱷魚爲什麼會牙疼呢?”我說:“書上沒有說,其實就是因爲它吃糖吃太多了。”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我們不能吃太多糖,尤其是不能睡覺前吃太多糖。
當我把這個原因跟她講很多遍以後,然後再跟她商量約定好一個關於吃糖的規矩。如果有一天晚上開心說:“媽媽我想吃糖。”我就會說:“你忘了鱷魚的牙齒嗎?你忘了咱們的規則:N點以後就不能吃糖嗎?”
現在,開心自己就會說:“鱷魚長蛀牙了,去找醫生了,拔牙很疼,要少吃糖。”
看,孩子就是這樣開始懂得了這些問題。
若你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被孩子的“爲什麼”給問倒了,那麼我的建議就是:當你再跟孩子講規則時,先講好原因,並且要從孩子親身經歷過的體驗出發,去跟她講這個原因,然後再去制定規則,孩子就會更容易遵從了。
需要提醒的是:規則是可以調整的
孩子就“規則”問題問爲什麼的時候,往往也就意味着親子間的對抗開始了。若父母太嚴厲,或者過於執着於“規則”,有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我想要再強調一點,即給孩子立規則時,有一個原則:越小的孩子,規則的彈性應該越大,越大的孩子,規則的彈性應該越小。
規則的彈性大指的是什麼?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的博弈,比如孩子說:“媽媽,我可不可以再看一分鐘的電視,媽媽我能不能再看一分鐘的書,媽媽你能不能再給我講一個故事再睡覺……”可能你前面說了:“寶貝,我們該睡覺了”,這個時候他提出了這樣的需求,這個規則能不能改?在我看來是可以改的。
再舉個開心睡覺的例子。我跟開心約定好睡前的流程:洗漱、講睡前故事、睡覺。一段時間,我們睡到牀上以後,關上燈,我就開始跟開心講睡前故事。過了一段時間,開始唱睡前歌。再過了一段時間,開心又跟我提新的要求,說媽媽你能給我講個什麼故事嗎?你能給我唱個什麼歌嗎?你能陪我玩個什麼遊戲嗎?這些會跟我們約定的規則不一樣,但我都會滿足。然後再過一段時間,我會發現,她不需要我講故事,也不需要我唱歌,直接就跟我說,媽媽晚安,我愛媽媽。說完就睡覺了。
孩子的發展都有階段性。所以,除了一些原則上的問題,譬如說晚上睡覺前刷了牙就不能再吃東西了,像這種規則我們是不破壞的,很多規則我們是可以更改,可以調整的。孩子並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次破壞了規矩,以後次次都破壞規矩。這種考量,爸爸媽媽還是得根據孩子自身的一些特點,孩子給你提出的要求,以及你給孩子定下的規則之間,去做一個權衡,目的只是爲了讓孩子快樂成長。
總之,當你面對一個“爲什麼”的孩子時,千萬不要愁,實際上這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因爲這至少說明孩子在快速發展。給他知識,給他陪伴,並享受過程中的快樂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