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過於好勝、輸不起、慣於攀比……原來是缺了這個

孩子過於好勝、輸不起、慣於攀比……原來是缺了這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句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人天生就有比較的能力,只不過不同階段用以比較的參照物有所不同;也因爲有了比較,所以會自卑。
自卑是根植入我們基因裏的東西,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超越自卑,追求一種卓越感。也正是因爲自卑,才驅動我們不斷改變和進步。
作爲父母,額外需要了解的是,超越自卑的課題,並非成人獨有。打從一出生,孩子們就開始面對這一挑戰了。
相對成人而言,孩子們在面對這個遼闊的大世界,以及面對充滿權力鬥爭的成人世界之時,其實會更頻繁地被無助、渺小的自卑感困擾。

正因爲這樣,有心的父母會很容易觀察到,小孩子更喜歡跟大孩子一起玩;父母陪孩子玩的時候適當示弱,會給孩子帶去巨大的愉悅和興奮感;角色扮演遊戲中,孩子們更傾向扮演恐龍、怪獸等攻擊性更強、更有力量的角色。

孩子過於好勝、輸不起、慣於攀比……原來是缺了這個

上述這些,其實都是孩子跟從內心的成長需求,自行在尋找心理營養,以期克服心中瀰漫着的那份無力與自卑。
有的孩子很幸運,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得到父母充分的長按、情感上的支持,這會是孩子克服自卑的寶貴資源。
相反,那些太好勝、輸不起、愛比較的孩子,大都缺乏父母長按,亟需真正的接納與認可。
他們的內心,往往住着一個虛弱的“小我”,那個小小的我,能量匱乏,自卑,急切仰賴外界的評價確立自己,甚至過度依賴物質滿足,去填補內裏的虛空。
可惜的是,仍然有大量父母認爲,現在的孩子“太安逸了”,需要時不時給點“壓力”、“警醒”、“督促”才行;還有一些父母,無論對自己還是孩子,要求都很高。
這些都很容易於無形中人爲培養出過於好勝、輸不起、慣於攀比的孩子。
如何避免養出這種表面上愛攀比,內裏卻能量匱乏的孩子呢?我曾在下面這期育兒脫口秀節目中詳細聊到過這一話題:
《怎樣應對孩子的攀比心》
關於這個話題,我想額外強調幾點:
❶ 要比目標,不要比物質
比較其實沒錯,但是要講求方法。如果僅僅是從物質上來比,只能養出片面追求物質的小孩。比如孩子讀了書以後,哪個同學買了什麼品牌的衣服,哪個小夥伴經常去吃什麼好吃的之類,這些都會很輕易地刺激到孩子的攀比意識,若父母不能立即滿足或者能力達不到,就會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甚至是問題行爲如偷竊等。
❷ 縱向比(拿自己的現在和從前比),而不是橫向
父母需要把目光迴歸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停止無意義的比較,多一些欣賞和鼓勵,寶寶纔會自然而然地進步。多長按自己的寶寶,看見寶寶自身的進步,客觀評價寶寶的成績,寶寶才能正確看待自己。
放棄“別人家孩子”,也放過自己家孩子。不談希望,只提建議;不提要求,只是提醒。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歡自己,纔是我們做父母的正經事兒。
❸ 避免過多的獎勵和過多的保護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小成就,會給以過多的獎勵。而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又表現得不夠接納。這樣過分強調“贏”這件事,以及對待成敗的態度差異太大,會讓孩子對於“輸”的容忍度變低,並且傾向於把注意力都投注在外部,太過在意“他們又如何如何了……”。
還有一種父母,對孩子提供了過多的保護,也會養出好勝且敏感的孩子。因爲父母太過全能,給孩子的支持和替代過多,其實孩子相對就少了很多獨立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
這種過多的保護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大人對孩子日常生活的替代,一種是對孩子認知和判斷力的左右和替代,後者常見於高知家庭,他們經歷了完整的摸索和奮鬥過程,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提早告訴自己的孩子,反倒讓孩子侷限在了自己的經驗和對這個世界的單一評價裏,看不到或者聽不得更多的不同聲音。
而且,評判太多,替代太多,就會讓孩子誤以爲父母的本領、見識就是自己的本領和見識。孩子逐漸會以爲,自己就是完美無缺的。大一些後,他們將無法面對自己身上的任何瑕疵,一旦遭遇不如意,就會有調適的困難。大人看起來,就是好勝且敏感。
❹ 父母自己不焦躁,不比較
大多數輸不起、好勝、愛比較的孩子,也會有一個同樣的爸爸或媽媽。所以,不希望孩子變成什麼人,父母先要避免成爲那樣的壞榜樣才行。
其實,真正能夠接納自己、做好自己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這中間飽含着生命智慧。譬如下面這個小故事所透露的: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下山去化緣,回到山腳下時,天已經黑了。
小和尚看着前方,擔心地問老和尚:師傅,天這麼黑,路這麼遠,山上還有懸崖峭壁,飛鳥走獸,我們這一盞小小的燈籠,只能照亮腳下這一點點地方,我們怎麼才能回到家啊?
老和尚看看小和尚,平靜地說:
看腳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