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要怎麼說孩子才愛聽?試試這個方法!

父母要怎麼說孩子才愛聽?試試這個方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間某個字寫壞了,拿一塊橡皮用力擦,結果紙被撕成兩半。媽媽說,換一張紙寫吧。孩子不同意。一定要用膠帶把紙粘起來接着往下寫。媽媽怕孩子鬧,只好答應。

可這一粘,似乎把雙方的情緒都粘壞了。孩子的字怎麼也寫不好,擦了寫,寫了擦。媽媽也有點氣惱。我都答應你粘起來了,還這樣沒完沒了。

僵持到大半夜,只好先睡覺。第二天醒來,孩子的情緒並沒有轉好。他先是小聲抽泣,後來索性以字沒寫好,沒法向老師交待,堅持不去上學。這件事情令媽媽懊惱困惑,於是求助。媽媽說:孩子總是爲寫字這樣的小事情胡攪蠻纏,大吵大鬧,怎麼辦?

我憑一個心理學習者的直覺感到讓孩子胡攪蠻纏的不是因爲寫字這件小事,而是別的在他看來很重要的事。但到底是什麼呢?

我試着對媽媽說:可能孩子有更深的情緒沒有表達出來,等他心情平靜一點的時候問問他。

媽媽說:這只是一件事情,他很多事情都在那裏糾結。他讓你告訴他怎麼辦,你給他的建議他又不聽。

在我的觀察和認識裏面,只有受到過強硬對待,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纔會特別不聽父母的話或者表面上順從,內心非常叛逆,一旦有了自我選擇的機會,那些限制全部會像彈簧一樣彈回現實。

後來在媽媽敘述裏果然找到了原因:孩子在媽媽的要求下成爲一名寄宿生。他常常說不想要住在學校裏。

可是媽媽爲了一個學區的名額,從來沒有理會過他的內心。直到一件件事情讓媽媽感到心力交瘁。她沒有明白問題的癥結在於她沒有給過孩子同理心。

父母要怎麼說孩子才愛聽?試試這個方法!

2

我參加某次心理培訓課的時候,心理老師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說有一位資深的心理醫生面對來訪的心理疾病患者總是把他帶到一間空空的鋪着木地板的房間。然後換上和患者差不多的外套,對他說:來吧,我們一起躺下。

於是倆人真的並排躺在屋子裏,眼睛不對望彼此,而是一起看着天花板。說也奇怪,平素不容易打開心扉的患者此後像開了話匣子,對並排躺着的哥們兒迅速掏心掏肺起來。

第二個故事說有一個精神病患者,認爲自己是一隻蘑菇。他每天都撐着一把傘蹲在角落,成天不吃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治療他的心理醫生想了個辦法。

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在旁邊。病人見了,奇怪地問:你是誰?醫生若無其事地回答:我也是蘑菇。過了一會兒,醫生站起來,在屋子裏到處走動。病人問道:你不是蘑菇麼?怎麼走來走去?醫生說:蘑菇也可以走來走去。

病人開始效仿。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一個漢堡開始吃起來。病人又問:蘑菇也可以吃東西?醫生平靜地說:可以啊。邊說邊咬得更大口一些。病人想了想覺得也對,便開始進食了。幾個星期後,病人可以正常地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這兩個故事其實說的都是關於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就是移情,是站在對方的立場進行思考的方式,也就是了解並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並將這種瞭解傳達給對方的一種技術與能力。

如同上面的兩個故事所表達的那樣,很多時候一個生命不需要指導、勸慰、幫助、代勞,只需要擁有另一個生命的傾情關注、全然接納,安安靜靜地陪伴和傾聽,獲得一份同理心。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點類似於上面故事裏醫生和患者的關係。他們看待和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對問題的探索和表達以及運用語言的習慣都大不相同。

如果這兩種人總是都各說各的,就會好比兩列背道而馳的火車,永遠沒有交集。這個時候就會非常需要同理心的技巧。

孩子的品性是由父母的言行舉止塑造的。向孩子展示同理心的溝通技巧等於教會他寬容溫暖,善解人意。

父母要怎麼說孩子才愛聽?試試這個方法! 第2張

3

我們先來認識下什麼不是同理心的溝通技巧。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曾說過:對於從別人那裏聽到的大多數陳述,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做出判斷與評價。對的,錯的,聰明的,愚蠢的,沒關係的,不合理的等等,很少去仔細理解他的陳述對他本人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出判斷和評價都不屬於同理心的溝通。

孩子說:哦,我不小心燙到手指了。媽媽,我燙傷了。好疼啊!媽媽連忙跑過去,拿起孩子手指一看:沒什麼!很快會好的!下次小心點!

媽媽的迴應很常見。沒什麼,很快會好的和小心點這些用詞都屬於判斷和評價。當我們迫不及待地給出判斷和評價時,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迴應,因此都不屬於同理心的溝通。

孩子說:哦,我不小心燙到手指了。媽媽,我燙傷了。好疼啊!媽媽連忙跑過去,拿起孩子手指一看:哦,肯定很疼吧。

在這個迴應中,句式顯得非常簡單,有的時候可以直接重複孩子的用詞,但這可不是模仿或抄襲,而恰恰是同理心的溝通技巧中反映式的表達方法。

反映在英文單詞中叫mirror,是鏡子或真實寫照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時候要當自己是一面鏡子,把他們說的話以及說話背後的情緒狀態及時地反映出來。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孩子會對能理解他們處境和感受的成人產生信任和好感,從而更願意聽從和接受他們的建議。

父母要怎麼說孩子才愛聽?試試這個方法! 第3張

4

同理心的溝通技巧實施起來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傾聽

傾聽的重點是專注,不打斷對方,尤其不做判斷和評價。

假如有一天孩子說: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了。如果你聽到之後立刻變得憂心忡忡或者滿腔怒火,那是因爲你在內心對孩子的話做出了價值判斷。在因價值判斷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的支配下,通常沒有辦法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心也無從談起。

第二步、換位思考

在這一步要求父母努力揣摩,進入孩子的世界,反覆詢問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孩子,我面對像他一樣面對的問題,我的情緒和行爲應該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會不會和他一樣?會不會比他還遜?

第三步、反映式表達

在這一步父母要把孩子說的話以及揣摩到的孩子說話時的情緒狀態表達出來讓他感受到。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覺得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喜歡我。我們要回應的不是:哦,寶貝,不會的,大家都很喜歡你。也不是:別瞎想了,你要主動和小朋友玩,大家就會喜歡你的。

反應式的表達則是:寶貝,你的意思是你感覺到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太喜歡你,這讓你感到失落難過了,對麼?

區別是前面的兩種迴應方法只能讓孩子感到她的想法在你這裏是行不通的,最好收回去,於是他要麼不再回應,要麼虛假地迴應。而後一種迴應讓他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並且你鼓勵他繼續表達。

第四步、檢驗共情的效果

通過孩子的反應判斷每次反映技巧使用的效果,以便進一步修正。父母可以問自己當孩子聽到我的迴應時,是緊張侷促的,還是舒適放鬆的。這也是督促父母不斷檢驗自己同理心溝通技巧的嫺熟程度

同理心是爲人父母需要畢生修煉的態度和技巧。這一點是在我讀過日本最偉大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童年故事後深刻感受到的。

河合小時候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爲此他在成爲心理學家後還寫了一本書《愛哭鬼小隼》。當時日本社會的教育觀念宣揚的是男孩有淚不輕彈,不能哭,要拼命忍住。

愛哭的男孩會遭到大家的一致嘲笑。所以小河合每當遇事想哭的時候總是特別壓抑,想痛痛快快哭出來,又害怕大家笑話他,十分難受。

終於有一次,媽媽發現了小河合的祕密。媽媽鼓勵他說:如果真的有難過的事,男孩子也是可以哭出來的。河合不知道有多感激媽媽。因爲這句話把他解放出來。他從媽媽這裏學會了寬容別人,理解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正是這樣的心理,長大後,他對了解人們的內心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走上一代心理學大家的道路。我讀到河合隼雄的文字和觀點時,總是被他從容不迫的氣度打動。

即便他已經是心理學界的權威,但他總能敞開心扉,把內心最柔軟細緻的感動說出來。他的這種人格力量顯然受到兒時被母親理解的莫大影響。

也許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莫過於一份同理之心。它等於愛,等於天地,等於至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