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皆禍害?放開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父母皆禍害?放開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世界上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更何況在當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爲對孩子有何影響。父母已老,他們仍是那個會嘮叨你記得按時吃飯、不要熬夜的人。我們如果老是沉溺於這種傷害中,難道從某種意義上講,不也是在爲今天的不如意找藉口嗎?

我們只能選擇原諒,原諒他們不經意的傷害,也原諒自己的不美好,並給自己機會去作出改變。作爲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只有行動,當下的、立即的行動才能改變現狀。

抱怨只會讓你作繭自縛,讓你在舊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當你在泥潭裏掙扎時,真正心疼你的還是你的父母。

以下這篇文章寫出了我的心聲,願大家都能破繭重生。


文:小小蘇媽媽。

父母皆禍害?放開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今天不聊娃,聊聊我們自己。

正文:

蘇寶出生後,爲防產後抑鬱,我找到一個心理諮詢師,叫Rebecca,美國人,仨娃媽,真誠直白、不拘一格。她的專業水平有口皆碑,一直有長長的waitlist, 很難預約到。

第一次見面,她自我介紹的一席話給我印象很深:”很多人想象中的心理諮詢,是躺在沙發上昏昏欲睡的追憶童年,細數自己糟糕的父母在童年時都給了自己哪些傷害,導致自己現在還一蹶不振。我這裏絕對不是這種諮詢風格。我給這些人的唯一建議就是Wake up! Your past has no control over your present life. Unless you let it“(你的過去無法控制現在的你,除非你自己讓它控制你)。

接下來她和我聊了下自己的領域:積極心理學。這種諮詢方式關注的是如何通過人自己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感受和行爲。用大白話說,你怎麼看待世界,世界就會怎麼對你。

父母皆禍害?放開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第2張

我已經有一年多沒見過Rebecca了,但最近忽然想起她,是因爲一個遠房親戚大二的孩子加了我的微信,問我出國留學要些什麼材料。本來這些信息都可以在學校網站上查到,我想她可能是查起來有難度,就告訴她基本上每個學校都需要這些的:

一是要英語語言成績過關

她說我英語很差,四級都沒過

然後最好有一些有趣的實習經歷

她說我唯一的經歷就是在學生會外聯部拉過贊助

三是英語小短文,要寫寫爲什麼喜歡想申請的專業

她說好像並沒有特別喜歡某個專業

我納悶了,說那你爲什麼出國?

她很鄭重其事的告訴我:是爲了逃避”原生家庭“。

然後她的話匣子打開了,說自己現在成績中等,缺乏自信,不知道以後該幹嘛。自己爹媽沒什麼本事,對她的教育也特別失敗。他們喜歡束縛她的手腳,打擊她的信心,從小她想做什麼都告訴她不行。導致現在自己依賴性強,什麼都不敢嘗試,覺得自己low,笨,醜。

她接着說對出國這件事沒有什麼信念,出國只不過爲了畢業後不回到老家城市、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已。簡言之,自己混成這樣,都是爹媽造成的。小姑娘對出國留學的程序一問三不知,倒是頭頭是道的給我科普了”父母皆禍害“如何正確,儼然是原生家庭問題的心理專家。

我回答抱歉,我get不到你的點。你已經21歲了,混的差還怪爹媽?最後我才弄明白,這個小姑娘找到我,是希望我來爲她寫留學申請文書。我告訴她no way, 那等於是作弊啊。那天的聊天沒能很好的進行下去,後來也沒了下文,估計小姑娘把我給拉黑了。

揭穿得了多少真相,就得無視多少拉黑。

你不成功,都是童年的錯嗎?


我曾經看過一個女孩寫自己的母親非常嚴厲,導致她長大後,雖然遠離了母親,仍然壓抑着自己,從來不敢笑。特別是最近找工作屢屢失敗,投了幾百份簡歷只拿到一個面試,卻第一輪就被刷了,她分析面試失敗是因爲自己不會笑。這歸根結底都是母親的錯。我忍不住想問,這姑娘找的是什麼工作,工作要求就是會笑?面試失敗,恐怕還和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足有關吧。

再說,小時候不敢笑,可以理解和同情;但現在長大獨立了,誰也管不着老孃了,想幹嘛幹嘛,睡着都應該笑醒啊。笑不出來是什麼鬼,又沒面癱。

對不起,對這種把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咎母親沒有提供足夠心靈撫觸的成年巨嬰,我毫無同情心。

當然,有一些孩子從小成長在缺陷非常嚴重的畸形家庭,經歷過家暴、虐待甚至性侵。這些孩子在成年後很可能出現心理問題,這是需要外界幫助和系統心理療愈的。這種療愈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

然而,今天這篇文章裏討論的,更多是那些從小並沒受多少挫折,下班回家就打遊戲,等着爹媽做好飯菜的成年人。被老闆批評了,趕緊找兩篇“原生家庭”雞湯文轉發朋友圈,歸咎父母,按摩靈魂。

嫌爹媽當年不會養娃,你來試試?

這幾年,這種題目的文章經常刷爆朋友圈:“做父母必看,原生家庭如何毀滅孩子!”或者“你的所有不幸,都源自母親”,或者“母親三句話,決定孩子一生幸福,再不看就晚了”。這種標題只能讓我呵呵。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其中會有傷痛有幸福有挫折。點點滴滴的經歷,正面的、負面的,造就了今天我我們。一個母親說三句話,就能對孩子人生起決定性影響?騙鬼啦。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耿耿於懷都來自一種不實際的期望:期望父母是完美的。這是最典型的兩歲以下孩子的心理:父母就是我的全世界,父母應該是完美的。

父母皆禍害?放開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第3張

然而聖經裏說過:

Indeed, there is not a righteous man on earth who continually does good and who never sins.

持續行善的完美之人,世上實在沒有。(Ecclesiastes 7:20)

高考作文裏常常有人用偉大來形容父愛和母愛。我不贊同。私以爲,所謂父愛母愛,無非是一個充滿瑕疵的生命,學着去愛另一個也會有瑕疵的小生命而已。

蘇寶去年出生後,第一次當爹媽的我和蘇爸面對這哇哇大叫的一坨肉,有點崩潰。不是有個勵志故事說科比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見過凌晨四點鐘的洛杉磯嗎。估計每個新手媽媽聽完這個段子,都笑了。老孃不僅見過凌晨四點的紐約,還見過凌晨一點的紐約,兩點的紐約,三點半的紐約好嗎。

養娃是審視自身瑕疵的最佳機會,我偶爾的壞脾氣、玻璃心,都被蘇寶這面鏡子照得通通透透。我曾因爲母乳餵養一開始的不順利,在深夜失聲痛哭過;也曾經因爲娃每晚夜醒數次,覺得自己活下去都成問題;甚至在娃面前發過火。一個人帶娃後我深刻體會到,沒有人天生會當爹媽。做父母是個一天天適應、摸索、學習的過程,是一場舉步維艱的自我修行。

當年我們二三十歲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恐怕是一樣充滿困惑的吧。小生命的到來讓我更懂得了父母之愛的艱辛。對父母少了一些抱怨,多了感恩和理解。人類是高級複雜又充滿缺陷的個體,世上哪有完美的人類、完美的父母,完美的童年。養育路上,我自己最多是個70分的媽媽。有什麼資格要求自己的原生父母做到100分呢。

有些人童年不美好,但仍然能夠幸福

有那麼一羣人,無論經歷了什麼,都有種擊敗過去的超能力。這種能力叫自我修復力(resilience)。

父母皆禍害?放開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第4張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Garmezy曾經對幾千個孩子做過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並沒有決定性影響。其中一個9歲的小男孩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的父親長期缺席,母親酗酒,他每天都帶着同樣的午餐去學校:一個只有兩片面包的三明治,裏面什麼都沒夾,因爲沒有人給他做飯。然而,他不希望別人因爲他的遭遇而同情他,每天都面帶微笑帶着他的三明治去學校。這個孩子屬於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的共同點在於:具備自我修復力。

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就屬於這樣一羣人:她的童年不僅不幸,簡直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被親戚強暴、被虐待,14歲意外懷孕,孩子生下來兩週就夭折了。但是她學會了反抗命運、擁抱不完美。她把負面經歷變成財富,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自己。這是一種選擇。沒能打敗你的,終將讓你強大。

哥倫比亞大學臨牀心理專家George Bonanno(蘇媽學院的教授)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幸的經歷本身並不一定是壞事,傷害我們的,是我們對這些經歷的迴應。只有我們對不幸的事情做出負面的迴應時,它纔會傷害到我們。反之,如果我們能把不幸的經歷當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反而可能會從中獲益。人類面對不幸經歷,修復力比我們想象中強大得多。

在哥大讀書的時候,導師給我推薦過一本書: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書中的核心建議之一就是:樂觀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獲得的,一個人能系統的給自己越多正面暗示,就越容易變成樂觀的人。同樣,自我修復力也可以通過對自己大腦的不斷訓練而獲得。

我很喜歡的另一本書作叫做《看見成長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growth mind(成長型思維)的好書。作者給讀者的建議是:一個人要改變別人很難。只能通過改變自己、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才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

父母皆禍害?放開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第5張

假如父母辜負了你,你可以選擇不辜負自己的孩子:比如,一個酗酒、賭博、不負責任的父親,他的兒子成年後,逐漸有了對這些經歷的理解能力,可以選擇做個更好的父親,好好愛自己的孩子。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強勢母親的女兒,選擇成爲了溫柔包容的媽媽;冷暴力的父親,兒子卻成了體貼的暖男老公。美劇“犯罪心理”的主角Hotch說過,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一些成了殺人犯,一些卻變成了保護者(警察)。

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傷害,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變成一種饋贈。因爲傷害讓我們更能理解,某些人格缺陷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而有意識的去避免再用同樣的方式傷害下一代。不管童年有多糟,如果你已經是成年人,告訴自己“我不需要再做受害者了”。儘管,做到這些,需要漫長的自我訓練,非一日之功。

我們身上都帶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不懂愛的父母,都是曾經沒有得到愛的小孩。成年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從精神上脫離對原生家庭的依賴,成爲獨立的人。

原諒父母,等於釋放了過去的自己,總有一天我們得要和自己的過去握手言和。愛是本能,但不恨,是種選擇。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揹着包袱摸石頭過河。不如先扔掉對“原生家庭”的埋怨,輕鬆前行吧。(全文完)

參考資料來源:

另,文中提及的兩本書英文全名分別爲: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Martin E. P. Seligman)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Carol Dweck)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