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現代心理學解讀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現代心理學解讀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現代心理學解讀

首先,讓我們來進一步討論“棍棒教育”的合理性。在我的諮詢工作中,總能聽到家長們這樣的抱怨:“我跟他講道理了呀,講了100遍了,可是沒用啊,着急了我就只有打了呀...”聽起來很無奈也很無辜。

問題是,家長們真的有這麼“無辜”嗎?試問,家長們在打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因爲實在無法剋制自己的憤怒情緒而“下狠手”的情況呢?您又會不會因爲“失手”後自己後悔不已呢?

那麼“棍棒教育”又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我想首先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體驗到的一定是來自外界的過度的,不可預期的壓力。壓力可以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適量的,可預期的,並且有模式化的壓力。一種是過度的,不可預期的,有創傷可能性的壓力(包括在父母嚴厲教育或體罰下人爲造成的壓力)。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現代心理學解讀 第2張

第一種壓力的確對人類的發展是有益的。比如說,一個小孩要學會一個新詞彙時,大腦需要被反覆刺激產生出對應的“突觸連接”才能使其獲得對這一詞彙的記憶。而這個時候,腦皮層上感到的適度的壓力,有助於大腦對這一詞彙的“突觸連接”進行強化,從而使得對這一詞彙的記憶更加精準深刻。所以說,適度的,可預期的,形成了模式化的壓力是有益於大腦思維活動的。

然而,第二種壓力卻往往有可能對孩子的大腦造成“創傷性”的危害。心理學家西蒙·萊文曾經在幼鼠身上做過一個關於這種壓力反應的實驗。他發現,幼鼠生命早期體驗的過度的,不可預期的壓力,就算僅僅是幾分鐘,也會對幼鼠大腦中的壓力反應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影響。這些幼鼠此後對周圍的環境變得異常敏感,就算最細微的環境變化也會使它們焦慮,驚恐,失控。

這個實驗恰恰證明了:早期環境的影響是如何在大腦中留下印記,隨後又伴隨人一生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現代心理學解讀 第3張

不過有些家長會提出質疑,他們爲自己辯解道:“打孩子沒那麼大事兒,孩子們都有復原能力,他們長大了就懂了。”

然而,現代心理學的實驗證明: 有復原能力的孩子是鍛煉出來的,並非天生如此。大腦在其早期的發展中往往是最敏感,最容易受到經歷改變的——不管是好的經歷還是壞的經歷。

假設,您有一個“易怒”的孩子,在家裏不聽話,動不動就發火;在學校裏經常跟同學起衝突而且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爲他從小經常被家長打罵(或者經歷父母爭吵),大腦體驗了過度的,不可預期的壓力。

這些壓力對其壓力反應神經系統產生了反覆的激化,從而造成了大腦尚處於發育階段的壓力反應神經系統組織(包括受體,敏感度等)的一系列改變。孩子的大腦之所以作出這些改變,實際上是爲了“應對”他所受到的“棍棒”經歷。

最終導致了他對在家裏和學校裏最細微的“挑釁信號”做出的“過激反應”。換句話說,“棍棒底下”的孩子的大腦對壓力的過度敏感性很有可能伴隨他的一生。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大腦的複雜性在於其基因傾向和該傾向在進化過程中受的環境塑造的複合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棍棒教育”下的過度壓力,會讓孩子們在生命的初期難以應對,而對他們的壓力反應系統造成的影響往往是不可逆的,伴隨一生的。也就是說,越嚴厲的“棍棒教育”往往越不可能出“孝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現代心理學解讀 第4張

可是,這時又會有家長們列舉出各個“別家孩子”的例子,來說明別人家的孩子從小被“混合雙打”照樣成了“孝子”。“孝”有“無違”的意思,即不違背父母。而孔子定義的“孝”則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那麼,讓我們來好好想一想,我們孕育一個孩子,撫養他,愛護他,教育他,爲他奔走半生,難道僅是希望他能成爲一個“不違背父母”的孩子嗎?作爲父母,難道不希望他成爲一個會獨立思考,會獨立選擇,對獨立面對人生的人嗎?難道不希望他成爲一個無論面對什麼都敢於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的人嗎?難道不希望他擁有包容自己和他人的博愛的心的人嗎?如果您想要孩子成爲這樣的人,請不要任意摧毀他生命向上生長的能量;請不要隨意對一個萌發的美好生命過度的審判;請不要無意就成爲了他生命裏無法擺脫的陰暗角落。

作爲父母,我們最終的幸福將是欣賞着我們的孩子,成爲了他自己。

參考書目

《登天之梯——一個兒童心理諮詢師的診療筆記》【美】布魯斯·D.佩裏,【美】邁亞·塞拉維茨

李淼晞,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理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理碩士。擅長0-6歲兒童心理髮展、青少年心理行爲問題、母嬰問題、親子關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