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你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報喜不報憂?

你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報喜不報憂?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兒嘰嘰喳喳,身體上的疼痛,心裏面的害怕,都會一一跟我道來。我則給她安慰,幫她解決,喜歡她把這些“憂”報給我。

有時聽着聽着,她的“憂”,我並沒有給出解決的辦法,她自己說着說着,就已不了了之。

你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報喜不報憂?


我知道,此時她的心情是平靜的,甚至喜悅的,所有的“憂”在媽媽聽說後都已不見了。因爲我也曾如她一樣,把所有的“憂”,都如竹筒倒豆子一般講給媽媽聽。哪怕手指上紮根刺、鞋子裏進了一顆沙子這樣的一點點的不如意都要告訴媽媽。

媽媽多半時候不會給出有價值的意見,但她安靜地聽了,有時還跟着焦慮:“那怎麼辦呢?”我卻像把祕密倒進了樹洞裏,全然放開,再沒有了自己的負擔一樣,輕鬆起來。

可是這種狀況持續到母親突然離世,我就像被離心力狠狠甩了出去,找不到方向,不只心沒有了着落,那些“憂”更無從述說。有時想起什麼事,想對媽媽說,拿起電話撥打,纔想起媽已不在,瞬間便如泄了氣的皮球,鼓不起勇氣,再把自己的小煩憂來對誰說一說。

我只能找一個沒有迴應的樹洞,掩蓋自己的“憂”與愁。舉凡工作中的不順心,生活中的小煩惱,和老公吵架,和女兒生氣,這些煩人的瑣事,我都不會再對父親講,只會對他說我又遇到了什麼好事,知道了怎樣的一個笑話,聽說了哪些新聞……

你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報喜不報憂? 第2張


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從尋求慰藉的“奶娃娃”,變成了父母的“報喜鳥”。

是什麼時候,我們變了呢?一定有那麼一個原因,讓我們在心裏上瞬間長大,告別那個凡事都需要一個傾聽的懷抱。

意識到父母不再萬能時,我們會變。

相比我而言,小堂妹蘭蘭很久都不對母親報“憂”了,不只是憂,還包括一切心裏話。蘭蘭的理由是:“跟他們說有用嗎?他們又解決不了問題。”

她還只是追星少女時,想要去看周董的演唱會,現場吔。她媽媽卻很爲難,一則演唱會都在大城市,生活在小城裏的姑娘跑一趟遙遠的大城市只爲看一場演出不值得。另外,費用太多,沒有人有時間陪她去。

蘭蘭媽把這些原因一說完,蘭蘭對爸爸媽媽的崇拜值一下子down到底了。後來她又發現了很多父母辦不到的事情,心慢慢冷下來,以後再有父母視爲無法理解的事情,她都自己想辦法,範圍逐漸擴大到了幾乎所有的事情上。

“這代表我成熟長大了,不是嗎?”蘭蘭這樣說,我竟無言以對。她沒有說錯呀,從心理上依賴父母,不等於沒有長大嗎?知道父母非萬能的現實,就像知道有白天和黑夜一樣自然,等到父母真的做不到,也就不會失望了。

你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報喜不報憂? 第3張

體會到父母不容易時,我們會變。

都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爲家裏的小娃娃累得焦頭爛額之際,靜下心來想,父母也曾爲我們如此操勞過,哪裏忍心還來煩他們呢?

小君媽原來也是個嬌嬌女,原本打算孩子生下來就讓自己的媽媽給帶,她要到大城市去打拼。可是,她自己照顧孩子才幾個月,便已深知其苦,不忍心把這麼大的拖累留給媽媽。藉口要培養與孩子的感情,將來好讓孩子跟媽親,便推翻了以前的計劃,還對自己媽整天說孩子多有趣,絕口不提養兒的辛苦。

不想讓父母擔心時,我們會變。

小溪說,她從離家出外讀書時起,便不再跟父母報“憂”了。原因很簡單,路途遙遠,把“憂”說給他們聽,只是徒增煩惱而已。

她至今忘不了,大一第一個學期,她因想家,半夜睡不着,偷偷哭泣,又怕影響別人,便跑到走廊蹲了半個小時。沒想到由此着了涼。第二天給家裏打電話,一個“媽”字喊完,她的淚就流了出來,半天哽咽不說話。媽媽在電話那端急得直問怎麼了,要不要媽媽買票去看她。這一句話驚醒了她,哪是需要還有勞動遠方的父母?於是,她強忍着淚,纔打消了媽媽的疑慮。

自此,她學會了報喜不報憂。

你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報喜不報憂? 第4張


變得報喜不報憂,是我們在向無知的少年時代告別,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真正獨立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一種轉變,意味着心理上與父母的剝離。

爲人子女,我們完成這種剝離的時候會有失落,但也讓父母減輕了負擔。 爲人父母,既盼望孩子長大,又留戀孩子依偎在自己懷裏的時光,只盼着孩子依戀自己的時間長些再長些,卻不能拒絕孩子的長大和獨立。只能珍惜他對自己的每一次信賴與依靠,直到他完成心理的告別,漸漸變成父母的主心骨。

想着那不算遙遠的將來,我更加珍惜女兒事無鉅細都會對我喋喋不休的時光,只願她報喜不報憂的時候來得晚些再晚些,不要過早體會父母的不易,不要過早了解父母的擔憂,多享受一會兒“父母萬能”的時刻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