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給予進城小公民陽光教育

給予進城小公民陽光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流動兒童”,從稱呼上就可以看出這羣孩子的特點:流動。孩子跟隨着父母在社會漂流,適應着不同的生存環境。如今,進城小公民正在良好地適應着這個時代,他們的生存環

給予進城小公民陽光教育
  “流動兒童”,從稱呼上就可以看出這羣孩子的特點:流動。孩子跟隨着父母在社會漂流,適應着不同的生存環境。如今,進城小公民正在良好地適應着這個時代,他們的生存環境,包括健康衛生環境、安全自立環境、教育文化環境、政策權利環境等已經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是,流動兒童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教育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所以,國家必須關注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同時在這個問題上投入力量和資金。我聽過這麼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不無疑惑地問他的校長:“同樣看着五星紅旗升起,爲什麼我們就不能成爲紅旗的一角?”校長一時語塞。他不知道該怎樣向學生解釋,由於學校缺乏相應的合法地位,學生不僅無法參加各種少年兒童組織和評優等活動,甚至學校也無法頒發畢業證書,孩子們的學歷也不被社會承認。由此可以看出,他們處在一個相對劣勢的環境中,他們過早就體會到了一種社會不公平待遇。調查顯示,98.1%的進城小公民認爲父母關心他們的學習。因此,能夠得到平等的教育是所有進城小公民和他們父母的共同心願。然而進城小公民早期教育的嚴重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8歲以下的進城小公民佔所有進城小公民人數12.1%,他們一般不進城市託兒所或幼兒園,嚴重缺乏兒童的早期教育。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校舍大多借用城鄉接合部民房、工棚、廢棄廠房,消防設備不齊全,教室門狹窄,缺乏安全意識。所以,社會要爲這些流動兒童,構建平等、無差別、無歧視的教育環境。以北京爲例,到2000年底,約有200所以上流動兒童學校,4萬名以上流動兒童學生在該類學校就讀。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兒童中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有調查表明,我國流動兒童的受教育狀況不及全國兒童的平均水平,在九城市中近20%的流動兒童無法進入當地公立學校學習。3到6週歲流動兒童中,入托比例爲60.7%,低於城市戶籍兒童入托率。流動兒童的失學率較高,達到9.3%,不能適齡入學表現尤爲突出,6週歲流動兒童未入學的比例高達46.9%。我們應該明確這一點:那就是流動兒童同樣是社會的未來。爲了所有的兒童都能平等享受應有權利,爲了近2000萬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關懷、尊重流動兒童,給他們一個沒有歧視的公平環境。相關鏈接憲法規定,“中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那麼只要在中國境內,應該享受到的權利和義務都應跟着公民走 。”外來人口到北京工作、繳稅、創造價值,憑什麼不讓他們的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呢?這種情況嚴重侵犯了兒童的基本權益。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處工作人員指出:每一個孩子都有權享受陽光,但歷時一年的調查再次證明,流動兒童的權益維護狀況堪憂。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的限制人口流動功能不斷弱化,但民工的教育、就業機會等依然受到種種鉗制。跟隨父母離開戶籍所在地或在都市出生的“二代移民”們,更無法得到與城市同齡人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相對弱勢地位導致“移民二代”喪失了許多平等機會,而平等機會的喪失更使他們減少了改變命運的可能。實際上,民工子女的權益維護問題並不僅僅侷限於教育領域。今天的教育問題,很有可能成爲明天的社會問題。民工子女未能入學,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童工激增。調查發現,在失學的12到14週歲流動兒童中,有60%的人已經開始工作。“二代移民”的命運與這個社會緊密相連。民工大多勞苦奔波,他們的子女也隨之飽受磨難。在他們眼中,自己和城市兒童之間的差別已近鴻溝。這種“心理傷害”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很可能會成爲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打工子弟教育研究課題組地研究者指出:農村流動人口是介於農民與市民之間的一個社會羣體,他們是“戶籍”農民,卻又是“編外”市民。他們的孩子也是不同於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的一羣,雖然他們在戶籍上仍是農村人口,但他們比純粹的農村兒童更多的經歷了“城市生活”,而他們的城市生活又絕不相同於純粹的城市孩子。這種特殊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使得他們比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經歷得更多,也更早熟。冰心老人的小女兒、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吳青老師,非常關注流動兒童的生存情況,她說,“我們應該到每一個角落,把沒錢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挖出來,讓他接受平等的教育,以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這是政府的職責!如果不對流動人口子女進行正規、有效的教育,他們難免會產生仇視社會的心理,這是很危險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