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能直接反應出很多情況!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能直接反應出很多情況!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明明覺得有些話不能這樣說出去,不能這樣的態度對孩子,但是情緒來了,什麼都抵擋不住了。

我有個8歲女兒,性格文靜,內向,我比較頭疼一點的就是,她不愛說話,具體說是不愛跟大人說話,除了家裏人(爸爸,媽媽,姥姥,姥爺)外,外面的成年人,她是不用語言交流的。比如去上鋼琴課,老師問她,這個禮拜在家練得怎樣?她都是低着頭,不吱聲。問她,八六拍子怎麼打節奏,在那想幾分鐘沒有迴應。等等類似這樣的吧,事後我都會問她,老師剛纔問你,媽媽看見你跟老師沒有迴應,是什麼情況?她一般給我的回答是,不知道該怎麼說,也就是她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不知道從哪開始說,得想一會,我比較困惑。

這個媽媽說了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當自己情緒來了,想說就說或者打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首先,8歲的孩子是沒有問題。孩子是鏡子,如果有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另外如果父母好了,孩子會滯後半年左右也會變好。

這個是有一個詞彙,“見諸行動”, “見諸行動”是心理防禦機制中的一種,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通常指將潛意識的慾望作直接的表達,以避免自身內在的感覺被察覺。

當這個媽媽有慾望的時候,直接就採取了行動,而在慾望和行動中間,還有一個“感覺”。媽媽不能忍受自己的“感覺”,這個“感覺”流露的時候,媽媽是受不了的,所以只能是“見諸行動”。

而這個“見諸行動”是早年的“強迫性重複”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在對他的孩子的觀察中發現,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

這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爲強迫性重複。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能直接反應出很多情況!

所以,當媽媽在“強迫性重複”的時候,其實是早年關係的重複。

早年的強迫性行動,需要干預,最好的辦法是找諮詢師,一對一,也可以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來讓這些關係更新。

如果是自己練習,每次在“強迫性重複”馬上要“見諸行動”,允許自己的感覺停留幾秒鐘,讓自己的感受被察覺,然後流動起來。這個可以幫助到“見諸行動”的改變。

經過無數次“感受”被察覺之後,行動就會慢慢的改變。“見諸行動”就會變成“有領悟的行動”。而“有領悟性的行動”之後,自己就能控制自己的行爲和語言了。

這位媽媽還提到是孩子不願意和大人交流和溝通。

剛好,我家的大女兒也是8歲,是個話嘮子。一個是因爲天性,一個是因爲家裏環境鼓勵發聲。

所以媽媽可以做一下覺察,就是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自己的言語是不是利於孩子表達的。

我舉個例子,我家女兒會說,我不喜歡誰誰誰。我的一般回答,就是,哦,你覺得他很討厭,對嗎?然後,我女兒就會巴拉拉啦的說上一通。

整個過程,我只是附和,但是,我女兒是感受到我和她站在一起,她的感受她的想法我都支持的。整個過程中,我沒有任何的評判。就是說,她有權利在我面前說任何人的壞話,然後我不做任何的評判。

所以,可以把自己和孩子的對話寫下來,看看,裏面是不是有一些壓制,是不是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站在對立面的。

慢慢來,我們都是第一次做媽媽,允許自己做的不好,先覺察,看見就是改變。

當情緒來的時候,讓我們去體會這個情緒,讓“感覺”這個概念可以飛一會兒。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