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所謂的“問題孩子”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問題孩子”是什麼樣的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謂的“問題孩子”是什麼樣的?到底是什麼“問題孩子”,家長對“問題孩子”是如何理解的?其實小編想說的是,有問題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被朋友邀請一起觀看了她5歲女兒的“六一”兒童節節目演出。朋友很開心,很自豪,一邊給自己老公錄孩子跳舞視頻,一邊和我說:“我家艾米是不是跳得很棒!”

同樣是媽媽,太能理解她以及看臺周圍家長這種“我家寶貝最優秀!”的心情了!基本上真的是應了那句老話——孩子是自家的好!

但是,有一位家長的情緒卻與大家不太一樣——皺着眉毛,抿着嘴角,眼神兒挑剔的看着舞臺

朋友看我有些好奇,順着我的目光看了過去,然後告訴我說:“這個媽媽住在我家樓下,平時接送孩子上下學,總能碰到她訓孩子。”

朋友說,對方家裏是個女孩兒,和艾米同歲。但是不知爲什麼這家人總說自家孩子是“問題孩子”。

聽到這裏特別震驚,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居然能被稱爲“問題孩子”,而且還是家人這麼說。到底是孩子真的做了什麼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還是家長自己給孩子貼錯了標籤?

整場活動中,動媽總是不由自主的會看向那位媽媽。直到活動散場,終於看到了這位媽媽拎着女孩兒的衣服肩膀處大步向前走着,完全不顧及有些跟不上她步伐的女孩。

到了停車場,動媽抱着撒嬌要表揚的艾米等着朋友取車。就看到這位媽媽在和孩子“互打”,她打一下孩子,孩子就還手一下。最後,就見她把孩子抓過來,用一直胳膊夾住,另一隻手邊打孩子屁股,邊說:“你還怪我打你?你看你跳的舞,那是什麼舞?街邊扭秧歌的都比你這好看!我就說你是問題孩子,你還不服氣?怎麼?我哪裏說得不對了,你說啊?!”

5歲的艾米看看我,然後趴在我耳邊說:“姨姨,瑤瑤(那個小女孩)媽媽可兇了,總罵瑤瑤!”

在回來路上,我就問艾米:“瑤瑤每次因爲什麼,她媽媽會兇她呀?”

艾米說,衣服弄髒了會被罵,吃飯吃少了會被罵,放學時從教室出來晚了會被罵,還有好多情況下,也不知道爲什麼還說會被罵。

朋友邊開車邊補充說:“有幾次我聽到她罵孩子,說孩子就是故意的,還反問孩子是不是有病。哪有她那麼當媽媽的,孩子也是夠倒黴了!”

其實,很多時候有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所謂的“問題孩子”是什麼樣的

有問題的家長喜歡當差評師

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是個寶寶時,一般都是抱有欣賞的態度是,孩子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獨坐、第一次會叫“爸爸”“媽媽”,第一次會走。。。。。。

很多個第一次出現時,家長們大多都是激動的,覺得自家寶寶好聰明,絕對遺傳了自己優秀的基因。但是,不知何時開始,有些家長開始變得挑剔,覺得自家孩子好像和別人家孩子比起來總是差了點什麼。於是,自家曾經被當做“寶貝疙瘩”的孩子就變得怎麼看怎麼厭煩了。

動媽之前替嫂子給侄女開家長會,家長會後,就有家長帶着孩子和我們打招呼、聊天。

其中,一個家長當時說了類似這樣的話:“你看洋洋多乖巧,願意學習還聽話,還能幫忙照顧妹妹。再看我家這個,一天天就知道玩,還總氣我,我說一句她能頂十句,沒事在家就和她弟弟打架。開個家長會我都覺得丟人,我怎麼這個倒黴。”

不說別的,首先我和這位家長不熟,其次當着自家孩子的面前這麼說孩子,也太傷孩子自尊心了。這麼一看,真正倒黴的應該是這個孩子吧!

有問題的家長缺乏認可他人的能力

不知道爲什麼很多家長喜歡貶低自家孩子,且在貶低孩子的時候,自己會有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甚至洋洋得意的感覺。好似能夠通過貶低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好與強大一樣。

前同事小琴,特別不喜歡與她媽媽通電話。我們之前都不知道什麼原因,直到有一次公司聚餐時她媽媽打電話給她。

她媽媽特別大的聲音從話筒裏傳出來:“你說你,又不漂亮,又不賢惠的,要學歷沒學歷,要長相沒長相的,你二姨介紹的男生怎麼就不合適你了。你能不能把自己位置擺正了,有點自知之明?想當初。。。。。。”小琴特別尷尬的掛了電話後說,她媽媽每次打電話都催她相親,而且每次都把她說得一文不值。她說:“每次把我說德越不堪,她就越高興。不知道的還以爲我是她撿來的仇家的孩子呢!”

其實,小琴媽媽的這種情況,中國很多父母都有,就是心理功能不夠成熟和完善,還不能夠欣賞和認可他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E Bernc)根據對自己和他人所採取的基本生活態度,提出了四種人際交往心理模式:

我不好一你好:通常這類人很自卑,在人際關係中容易放棄自我或順從他人,他們會花很多的努力去贏得他人的讚賞。

我不好一你也不好:這類人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別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別人,內心十分孤獨。

我好一你不好:這類人總認爲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把人際交往中失敗的責任推在他人身上,常導致自己固執己見。

我好一你也好:這類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能夠接納自己和他人,正視現實,並努力去改變他們能改變的事物,善於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點與長處,是一種成熟、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模式。

而顯而易見的是,小琴的媽媽就是我好——你不好的那一類。即其內心模式是相對分裂對立的,只有對錯、好壞之分。

而事實是,別人的“好”,並不會削弱自己的“好”,別人好,也並不能代表我們自己就差。

孩子其實還是那個好孩子,還是那個需要我們關心愛護的孩子,只是我們身爲父母的太過吝嗇於積極、適當的讚美了。

Nathaniel Branden在《自尊心理學》一書中提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行爲。”

而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理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評價體系。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的評價體系

自家一歲半的孩子近期特別喜歡咬衣服,然後手裏狠狠地拽着衣服的另一端。姥姥每次看到就會說:“你在這樣,我們就不喜歡你了,以後也不帶你出去玩了。”

每次姥姥這麼說的時候,孩子都會又哭又鬧的,而且咬衣服的頻率更高了。

直到我那天拿了一面鏡子給他,指着鏡子裏的他說:“寶寶你看,你這個樣子好看麼?你覺得好看你就繼續”說着,我又把他平時玩得高興的照片給他看了看。

從那以後,孩子基本就不再咬衣服拽着玩了。

其實,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既不是用我們的標準來評價,也不是我們替孩子做出評價,而是我們需要用引導的方式教會孩子正確評價自我。

很多時候,其實“問題孩子”的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他遇到的“問題家長”的身上。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經常對莫翰奇說:“粗暴無禮並不是你的本性”。看到孩子善良美好的一面,並用正確的方式去把它引導出來,這纔是所有家長或者其他教育者應該做的事。

最後,借用一段知乎中關於“爲什麼養孩子”的高贊回答來結束今天的內容:

養孩子,是爲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掙臉,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看一遍,讓我有機會與他們同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