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孩子的同桌是個“問題”小孩?!

當孩子的同桌是個“問題”小孩?!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朋友打來電話訴苦:“牛牛的同桌真讓我頭疼死了,小動作特別多,特別愛說話,還拉着牛牛一起說,扯他衣服,藏他課本。今天因爲上課一起說話被老師點名批評了兩次!你說我應不應該讓老師給他換個同桌啊?老師會不會覺得我事兒多啊,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兒子自控力也不行。你說多奇怪,牛牛居然說不用換,也不讓我和老師說。這可怎麼辦呢?”

無獨有偶,最近有個媽媽前來諮詢,說孩子回家說了同桌的一些行爲:測驗的時候偷看書本,搞壞教室的衛生用具,亂拿同學的東西,感覺“品行”不太好,擔心孩子會受到影響,問怎麼辦?

還有一個家長也很苦悶:“我孩子的同桌好像有點強迫症,經常嫌我孩子說話聲音大,東西稍微放在他那邊一點就很生氣,我要不要和老師說換個同桌?”

當我們在育子路上努力前行時,半路卻殺出個“問題”同桌,怎麼辦呢?這裏的問題我打了引號,是因爲所有的孩子都是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所有的不良習慣或不端行爲都有其背後的原因,不能輕易下道德的評判。“換人”也許是最簡單快捷的解決方法,有些情況我們也確實需要和老師溝通,尊重一些孩子的特別之處,但是我們還要更多的思考:當孩子遇到人生中第一個不那麼如意的同伴,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對孩子長遠技能的獲得更有益處呢?

中國有句古語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其影響,爲孩子爭取一個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成爲很多家長奮鬥的動力。同桌是孩子在學校裏最緊密最親密的一個小環境,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品學兼優的好同桌,倆人能互幫互助,至少不會互拉後腿。如果是個“問題”孩子,真是如坐鍼氈了。我們好擔心,擔心孩子受其不良的影響;好害怕,害怕孩子會跟着學一些不好的行爲。作爲一個媽媽,我深深理解每一位家長對於孩子的那種保護,想讓他遠離一切不好的人和事物,可是我們不能時時刻刻保護他們,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再次思考怎樣纔是真正的保護。

冷靜下來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擔憂和恐懼是因爲我們缺乏信任。我們不信任我們的孩子,我們不相信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相信他有堅持好的行爲的意願,不相信他可以在這段關係中有積極的學習;我們對自己也是這樣不自信,我們不相信我們纔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不相信我們有方法能幫助孩子化挑戰爲學習的機會;我們也不相信老師,老師作爲課堂的管理者會放任擾亂秩序,影響大局現象的發生嗎?事實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朋友孩子的同桌很快就被老師換了,給這個孩子換了一個能管住自己還能提醒別人的女生。老師會有自己的觀察和判斷。

當然,我不是要讓父母對孩子的同桌完全無視,這是孩子在一天的學校生活裏接觸和互動最多的一個人,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孩子和他的關係及交往過程。所以,當孩子回來告訴你他的同桌是個怎樣的人,都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時,我們需要非常耐心的傾聽,如果發生了一些讓你有些憂慮的事件,更要保持淡定,儘量搞清楚事情的原貌,不輕易給那個孩子下道德的評判。因爲我們對那個讓我們憂心的孩子表現的不那麼敵對和憤怒時,孩子其實已經從我們這裏學習到了與人交往的最基本的原則:尊重和理解。

當孩子的同桌是個“問題”小孩?!

所以當孩子遭遇“問題”同桌,傾聽是第一步,不加評判的的傾聽,儘可能讓孩子再說的更多一些。

有的父母很存不住氣,一聽說同桌上課和自己孩子說話不好好聽講就着急了,一聽說同桌行爲不端更加緊張,恨不得馬上讓老師趕緊換人,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孩子在這樣的關係中有所成長。孩子必須和不同的人接觸,積累不同的經驗,孩子的社交能力才能不斷積累和發展。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那麼小,自我約束力還不夠,很容易受影響,大人讓他自己去適應,去堅持,真的不現實啊。的確,孩子很容易被帶動,但是如果只是課堂上的不守紀律,相信老師必要時會主動進行干預。如果是同桌確實有特別之處,比如那個有些“強迫症”的孩子,我們也建議積極和老師溝通,找到對孩子有益的解決方案。

暢銷全球50年,被譽爲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的《孩子:挑戰》一書中這樣寫到:“當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時,父母會本能的反對這個人,申明自己的觀念和立場,想盡辦法去減少或消除這個人對孩子的影響,其實這沒有什麼用,孩子不需要別人給自己的環境設置防線或者全面規劃,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這些影響產生反應時我們如何給孩子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孩子如何反應纔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要做的第二步就是開放式的探討和巧妙的引導。

“大家都在聽老師講課,有人說話,你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是老師,會有什麼感受?”“同桌要和你說話,完全不理他確實很難,可是一定會有辦法的,你能想出來嗎?”

有的家長會說,學習我還不那麼擔心,行爲品德方面的問題卻是一定不能忽視的。比如同桌有偷東西的行爲,有作弊的行爲,或者其他欺負同學的行爲。當我們特別看重這些不良行爲的後果,特別強調孩子絕對不能學,甚至不要和這種人交往時,我們不僅粗暴的對這個道德價值觀尚未成型的同桌下了評判,而且錯失了和孩子一起來探討這些行爲的絕佳機會,甚至有可能失去孩子的信任,因爲孩子雖然可能不認可這些行爲,卻仍然是同桌的朋友。開放式的探討會告訴我們如何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引導。

我們不給這個同桌貼任何標籤,我們也不需要給孩子長篇大論的說教,我們可以藉此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智力自己做出判斷。

媽媽:“我很好奇他爲什麼要拿同學的文具呢?你知道他爲什麼會這麼做嗎?”

孩子:“他自己沒有吧。”

媽媽:“如果你是那個丟了文具的同學會什麼感受?”

孩子:“我肯定很生氣。實在想要可以和我說,我也許能借給他或者送給他。”

媽媽:“媽媽不太明白他爲什麼要偷看書呢。”

孩子:“他想寫對,也怕老師批評吧。”

媽媽:“如果你是老師,知道成績是抄來的會怎麼感受?”

孩子:“被騙的感覺吧,可自己還是不會啊,其實也騙了自己。回去多寫幾遍下次就能通過了。”“他不會的地方我也可以幫他”。

在這樣開放式的溝通中,我們沒有把我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我們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我們的尊重讓孩子非常坦誠的表達自己,孩子往往會給我們超出預期的判斷、理解和見解。然後你會發現孩子其實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在問其相關人的感受時你會發現孩子在思考不良行爲的原因,會發現孩子童真的善良,甚至孩子開始尋求他的解決辦法。

如此,如果您覺得同桌是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大大的禮物,我們得以反思我們對自己教養方式的信心,對孩子的信心;我們的傾聽讓孩子願意說出他觀察到的一切,我們通過開放式的探討贏得孩子的尊重,獲得和諧的親子關係;我們通過啓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的寬容還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鼓勵孩子儘可能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並儘自己可能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文章寫到這裏,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太理想化了吧,做不到啊,很多時候最簡單的辦法不也達到效果了嗎。實際上,我們在給家長的諮詢中,也鼓勵家長積極和老師溝通,努力尋求對自己孩子,對那個同桌都有益處的解決方案,多數案例最後也真的換了同桌,但是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孩子長遠技能的獲得和有價值品質的培養,所以我們可以嘗試文中幾點做法,好好把握孩子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把這個“問題”轉變爲促進孩子成長、我們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