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不肯做作業?三種訴求三個應對

孩子不肯做作業?三種訴求三個應對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和孩子之間因爲做作業而起的衝突,終究會在某個時間點,以某種方式結束!儘管,新的衝突有可能還會出現,但當我們知道下一次出現的時候該如何處理怎樣解決,我們的心裏就會格外踏實,不是嗎?

孩子不肯做作業?三種訴求三個應對

情景1:

“作業做完了沒?”媽媽下班,進門第一句就問。

“沒呢!”孩子說。

“放學都一個半小時了,咋還沒做完?”媽媽有點生氣,質問。

“作業特別多,還難!”孩子說。

“你是不是上課又沒專心聽?才一年級,有多難,好好聽課,哪有不會的?”媽媽的怒氣“騰”一下就上來了,頭髮尖尖都要冒火星子了——單位上年輕同事光鮮靚麗能力卓絕的壓力,家裏頭上有老要護理、下有小要上學的壓力,身體越來越糟容顏越來越憔悴的壓力……簡直要瘋了!

情景2:

“作業做完了沒?”媽媽從廚房裏出來,問。

“沒做!”孩子說。

“爲啥不做?”媽媽本來滿腔子愛意,一路上都在想晚飯給孩子做什麼好吃的,一進門就直奔廚房,挖空心思折騰菜式,結果……“沒做”倆字簡直是炸藥桶子開關,“轟”一下子就把媽媽炸的出離憤怒了。

情景3:

“作業做完了沒?”媽媽買菜做飯洗碗好一通忙活,終於打理清爽了,趕緊進孩子房間,問。

“語文做完了。”孩子說。

“數學呢?”媽媽問。

“沒做呢。”孩子說。

“啥?馬上九點了,數學還沒做?你今晚上還想不想睡覺?就知道你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懶驢上磨屎尿多!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找橡皮一會兒削鉛筆,你做到明年也做不完!我這一天累死累活的,還不都是爲了你!你倒好,連個作業都不好好做!”媽媽滿肚子委屈和火氣壓都壓不住了。

以上情景,熟悉吧?因爲孩子不肯做作業、不認真做作業、不積極做作業,媽媽們焦頭爛額、出離憤怒,卻常常無計可施,特別崩潰和焦慮。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因爲媽媽們只看到“不做作業”這個現象,卻沒看到“不做作業”這個現象背後的心理訴求,只有弄明白了孩子真正的心理訴求,才能對了症,才能下準藥。

訴求一、一個用盡氣力的孩子,聽到的卻是父母不斷指責

哪個孩子不想成爲爸爸媽媽心目中的“好孩子”呢?我們大人都有一個想成爲“好人”的情結,而且下意識的想成爲所有人眼中的好人,儘管理智上知道這不可能,但卻常常做着這樣的努力。更何況一個小小孩子!對他而言,爸爸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是他全世界的全部,他怎麼可能不想成爲爸爸媽媽心裏那個“好孩子”呢?所以,作業做了或者沒做、做得慢或者做得快,都是孩子在他那個狀態下、在他能力範圍內盡了全力的結果。

可是,父母親是如何對待孩子這種“盡了全力”的努力?毋庸置疑,天底下哪個父母不想自己孩子表現得更好、不想自己孩子有出息?可是,爲了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和更有出息,父母是怎麼做的呢?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感覺更糟!

讓孩子感覺更糟就會表現更好嗎?不覺得這樣的邏輯很可笑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經不起任何推敲、經不住任何追問的荒唐邏輯,卻在無數個家庭中通行無阻,被無數父母奉爲圭臬!

我們回頭看“情境1”:孩子作業沒做,孩子也說了原因,作業特別多、還難。父母親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當然是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哪!作業是不是真的特別多,超出了孩子時間和能力允可範圍?難度是不是特別高?請注意,這個難度高,不是對父母而言難度是不是高,而是對孩子而言,對那個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而言,難度是不是高了?這樣一種追下去,總是能找到孩子作業沒做完的源頭。再根據那個源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結論:

1、孩子的心理訴求:孩子“愛的語言模式”有可能是身體接觸型,其心理訴求有可能尋求父母親的陪伴和關注。

2、家長的應對策略:

第一步:必須轉變觀念,明白指責除了讓孩子感覺更糟之外,對解決問題絲毫無益。

第二步:非常用心的、專注的聽,傾聽孩子不肯做作業或做不完作業的所有真實原因、真實想法,並一條條記下來,逐一去解決。

第三步:解決不做作業最源頭的辦法,是父母每天再忙也要與孩子約定好專門的時間,一心一意地陪伴孩子,陪他玩耍、讀書、做作業,任何一項活動都可以。重要的不是做什麼,重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是人和人、心與心都“在一起”。

孩子不肯做作業?三種訴求三個應對

訴求二、迴應感受,是打開孩子心門的神奇鑰匙

“作業做完了沒”?媽媽從廚房裏出來,問。

“沒做!”孩子說。

這個時候父母怎麼辦呢?是訴苦、抱怨、責罵怒髮衝冠嗎?

不,不!那樣的話,你就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就把解決孩子不做作業這件事的難度翻了幾番——也有可能永遠都解決不了了,因爲孩子向父母永久的關上了自己的心門!

比如孩子說:“作業特別多,還難!”

這時候,家長應當怎麼迴應呢?“哦,今天作業特別多啊?還挺難的?”

“是啊最啊!”孩子猛點頭。

“嗯,在學校上學一整天,回來做作業又得不少時間,是不是有點辛苦哪?”

“嗯嗯,是的是的!”孩子繼續猛點頭。

媽媽正尋思着怎麼徹底解決。突然想起在“平涼家長之家”之前哪期課上聽了那麼一耳朵,有個“召開家庭小會議”的法子,是不是也可以搬過來用一回?徹底弄明白這孩子寫作業拖拉的毛病是咋回事兒,並徹底地給解決了!

不想孩子說話了,這一聽,可把媽媽給意外的,驚喜壞了:“可能是我寫字有點慢,我會抽時間多練練,以後會快起來的!”

“噢噢,我的寶貝,小腦袋瓜會分析問題了啊,分析的還挺準的,連解決辦法都有了!”媽媽高興極了,驚喜地連連點贊。

“呵呵,我去做作業啦,雖然有點多、有點難,不過我保證,在睡覺之前肯定做完!”孩子信心十足地、樂呵呵地跟媽媽顯擺說。

“好的好的,那媽媽也忙會兒,那本書還有30頁就讀完啦!”媽媽也開心地說。

“嗯嗯,咱們都好好學習!”孩子說。

“有過於難的,你自己解決不了的,就喊媽媽幫忙哦!”媽媽說。

“放心吧,老師都講過的,還有例題呢,就算不會我琢磨琢磨就會啦!”孩子更興奮地說。

親愛的家長們,有沒有發現神逆轉是從哪裏開始的呢?

“作業做完了沒”?

“沒做!”

“沒做!”神逆轉就是從這兩個字開始的。如果按以往的慣例,又一輪的嘮叨、抱怨、責罰又會輪迴上演。可是,這回,不一樣了!

結論:

1、孩子的心理訴求:孩子“愛的語言模式”有可能是肯定的言詞型。其心理訴求是:尋求來自於父母的真心的理解、迴應和接納。

2、家長的應對策略:孩子需要來自於父母的,更多的真心的理解、迴應和接納,那麼就給他,多多的給,比孩子預期的還多。那麼,孩子心底的那點自卑和不安,將會被更有底氣、更強大的勇氣取代,潛藏在他身體內部的潛能將一天天被全部激活。爲什麼一個小小的“理解”會讓孩子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儘管,這種理解不能幫他解決任何問題,但是他心裏沒那麼難過了啊,也沒那麼孤單了啊,因爲孩子感應到了來自於父母的和解,而不是以往的敵對。孩子確切地知道了:父母和他是一國的,是在一起的。那麼,他幹嘛不做個讓自己很舒服、讓父母很喜愛的“好孩子”呢?

訴求三、一個受到鼓勵的孩子,不需要行爲不當

咱們回頭看“情景3”:

“語文做完了。”孩子說。

“數學呢?”媽媽問。

“沒做呢。”孩子說。

“啥?馬上九點了,數學還沒做……叭啦叭啦叭啦”媽媽開始狂轟亂炸。

“不做了!”忍了半天,終於忍無可忍的孩子憤怒的吼了一句。把鉛筆一扔,把桌子的書本、作業、書包“嘩啦”一下全推到地上,然後轉身往牀上一撲,拽被子蒙了頭,成了個小木頭娃娃,一動不動的了。

媽媽簡直要氣瘋了,像個沒頭蒼蠅一樣在地上打轉轉。這打也不是個打法兒,罵也不是個罵法兒,這咋整啊啊啊啊……越想越氣,越想越急,越想越委屈,萬千滋味洶涌澎湃上心頭,禁不住悲從心起,一屁股坐到地上,嚎啕大哭。

爲什麼?爲什麼?這到底是爲什麼?

怎麼辦?怎麼辦?這到底要怎麼辦?

小小的一個做作業事件,怎麼就弄成“生與死的哲學思考”了呢?

被子下窩着的孩子在流淚:這還讓不讓人活了啊!

地板上踞着的媽媽在流淚:這日子可咋過啊!

結論:

1、孩子的心理訴求:孩子“愛的語言模式”有可能是需求服務型。他有可能不希望家長過多的控制、過多的干涉。他希望和平的解決問題,他希望能夠爲家長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家長全部包辦。

2、家長的應對策略:

第一步:孩子什麼時候做作業,讓他自己定個時間段。請注意,所謂時間段,就是有起點、有終點。換句話說:請孩子一定要定出做作業的截止時間。截止時間到達之前,作業必須完成;作業完成之後的所有時間,全部歸孩子自已支配。“截止時間”,這是上天給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多麼磨人、多麼艱難、多麼痛苦的事,到了那個“點兒”就意味着結束了,意味着花開見月明。有了“截止時間”,就有了切實可見的、明明白白的目標。有那個明晃晃的目標在那裏,做作業這事兒再怎麼不願意幹、再怎麼難幹,孩子因爲清楚明白地知道在哪個點“結束”,所以也沒那麼面目可憎和難受了。反正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還不如痛痛快快的伸出去,乾乾脆脆的捱了那一刀!於是,作業便常常在規定的截止時間之前,完成了。

第二步:家長可以適當的笨一點,不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和包辦。比如家裏頭有扇門一動彈就咯吱咯吱響,媽媽可以請教孩子,“這門老是響,可討厭了,咋辦呢?媽媽弄不來,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孩子興高采烈的說交給我了。一種是他有此類生活經驗,他就會跟你找點潤滑油滴上去,另一種是他沒這生活經驗,他就會去找這方面的資料,比如問問度娘呀什麼的,總之,他肯定能給你辦妥了。當然,他有可能把油灑到地上了,也可能把門弄髒了——這些小小麻煩算什麼!畢竟,有什麼不一樣了呢,一些新的轉變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萌芽正在破土,不是嗎?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