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拿啥咬啥是哪裏出問題

孩子拿啥咬啥是哪裏出問題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拿啥咬啥是哪裏出問題?孩子老喜歡咬東西是什麼行爲?接下來看看下文了解一下關於孩子咬東西行爲是什麼原因?

不少自閉症兒童的家長抱怨:“我孩子什麼都往嘴裏放,拿到什麼咬什麼,不管餓不餓,也不管這個東西能不能吃。”很多自閉症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咬東西的行爲,有的只是咬特定的物件,有的是拿到什麼咬什麼,書、玩具、鉛筆、自己的衣服和手臂。

首先,家長要仔細觀察,咬東西的行爲發生在一天的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當時家裏有什麼人在場,行爲之前和之後都發生了什麼......持續記錄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發現某種規律:每次做作業之前或者每天早晨上學之前,孩子咬東西的行爲比較嚴重。或者孩子最近咬東西的行爲變本加厲,再分析一下家中有沒有明顯的變化:比如爸爸突然需要出差三週,家裏添了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剛剛換了保姆等。需要提醒一點,嬰兒長牙的時候,見什麼咬什麼,六七歲的兒童換牙的時候會老覺得牙牀癢,想拿個東西放嘴裏咬。如果您的孩子處於這個階段,請先排除此項。

孩子拿啥咬啥是哪裏出問題

一、行爲原因

1.獲取注意力

孩子每次咬手腕,家長都會很驚慌,放下手裏的事情,馬上奔過來關心地問他怎麼了,或者制止他,或者責備他,總之是給予了注意力。

2.逃避

孩子上課咬桌子,咬書本,老師會給予警告,警告幾次還咬,老師就會把他送到校長辦公室,然後學校打電話給家長,孩子早早被接回家。

3.自我刺激

孩子多數在無聊的時候會發生這種行爲。

關於行爲方面的對應方法,最簡單也常被忽視的是改變環境。如果孩子只固定咬幾樣東西,請把這幾樣東西收起來。如果孩子做功課的間歇,擡頭看到的是一面白牆,讓他感到無聊,行爲也因此加劇,那麼請貼上他喜歡的畫或者照片。如果那面牆上鋪天蓋地地掛滿了各種飾物,讓孩子感到不自在,請把裝飾精簡一下。

安排高結構化的活動:由於閒暇時間總是讓自閉症的孩子感到無所事事,儘量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參加音樂,畫畫等活動,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好玩的事情上。孩子在專注別的活動時,通常顧不上咬東西。

進行有效的功能性溝通:孩子需要家長注意力的時候,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訓練他們如何使用語言、手勢或者圖片交流系統來替代問題行爲。

行爲消減:孩子的逃避行爲,過去一直得到不恰當的強化,也就是被家長早早接回家。如果老師可以實施行爲消減,不再要求父母接孩子回去。

區別性強化(不可兼容行爲): 做一些遊戲,遊戲的時候孩子不能同時咬東西。比如吹泡泡的時候不能咬東西;拍手的時候不能咬手;說話的時候不能咬人;咬吸管的時候就不能咬自己手臂等等。

4.善用強化物

根據頻率或者時段設置行爲矯正目標和相應的獎勵制度;每小時咬東西不超過5次,連續達標三次,獎勵孩子下午看電影;或者目標是孩子停止啃手指甲,“等指甲重新長好了,媽媽帶你去做好看的公主彩甲”。

二、感統原因

行爲和感統兩者並不矛盾,行爲的幾大功能中,有一項就是自我刺激,另外,感統失調在自閉症孩子中確實普遍存在,無時不刻地在影響着他們的行爲。試想一個由於感統失調感到非常焦慮的孩子,上課怎麼能專心聽講? 遇到問題又怎麼能夠平靜地分析,做出正確的選擇?有研究數據表明,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自閉症孩子有焦慮的問題。

咬東西這一行爲,很多時候焦慮佔了很大因素。一位自閉症孩子曾經這樣描述他的焦慮:“每天早晨醒來,焦慮像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襲來。隨着一天的進展,海浪會越來越大。”我們都有感到焦慮的時候,試想如果你醒着的每分每秒都是焦慮的,如果沒有宣泄的渠道,對應的方法,這一天該怎麼過?

除了由情緒與感統的失調引起的焦慮以外,觀察孩子是不是在尋求額外的感官刺激。這類孩子通常平時就無法安靜坐好,他們的身體、手總是要不停地動。如果他們的特殊行爲是咬東西,那麼他們的口腔、舌頭、牙齒或者下顎可能需要更多的刺激。家長需要細心觀察,孩子咬東西的時候,是不是變得高興而且平靜?如果是這種情況,咬東西是他們對自己特殊感統需求的對應方法,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直接制止這種感統需要。與其“給孩子一個咬起來就覺得很難受的東西,從而減少這種行爲”,不如從提供安全的替代品入手。

比如引導孩子咬一些由安全材料製成的,特殊設計的感統玩具。考慮在加餐的時候提供牛肉乾,紅蘿蔔,蘋果等耐咀嚼的食物:還可以讓孩子用吸管吸濃稠的酸奶或奶昔,滿足孩子的感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進行增加本體覺輸入的活動,比如跳蹦蹦牀,推購物車,跑步,穿加重馬甲等,這些活動對身體和大腦都有平靜的作用。

很多成年人都需要口腔部分的刺激,每天都在潛意識地進行自我調節。大街上嚼口香糖的人比比皆是,看球賽的時候你喜歡的球星可能正在嚼菸草,開會的時候某位同事在咬鉛筆頭,這些行爲無處不在,需不需要干預?在於程度。

不管是從行爲還是感統入手,細緻的觀察是綜合的家庭干預方案的基礎。隨着干預後孩子自我調節的能力不斷提高,興趣不斷擴展,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咬東西的問題在逐漸好轉。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