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孕婦保健 > 流產多次,把墮胎當便飯還能懷上嗎?

流產多次,把墮胎當便飯還能懷上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流產,我們都知道這對女性的傷害十分大。可是還是有一些女性根本就不懂得去珍惜自己的身體。將墮胎當便飯,可是懂事後,卻還想懷孕,這還能懷上嗎?

說到流產,我們都知道這對女性的傷害十分大。可是還是有一些女性根本就不懂得去珍惜自己的身體。將墮胎當便飯,可是懂事後,卻還想懷孕,這還能懷上嗎?

胎兒來到孕媽肚裏是一種緣分,如果媽媽們處於在婚狀態,那麼即使是房子、車子、新工作、職位晉升等等全都沒有到達你預期的結果,這些理由也不足以讓你們去放棄一個小生命。因爲生活總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房子、車子、票子和孩子不會完全以媽媽們預想的順序出現。

從孕媽的描述來看,只有2017年3月22日這一次是自然流產,前幾次均爲人工流產,應不屬於習慣性流產。至於是否能再次懷孕,答案是:不確定!因爲多次人工流產對身體的影響很大,所以有可能會導致不孕。

在門診接觸了太多人工流產後不孕的女性,所以只要是我的門診,遇到想做人流的女性,如果她們將來還想爲人母,我都會盡力把她們勸回去,因爲治療不孕過程中所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對於女性來說真的是災難性的。

據中國婦幼保健協會數據顯示:

繼發性不孕不育患者中88.2%有人工流產史,重複流產4次導致的不孕發生率可高達92%。

如此之高的不孕症概率,多是因爲女性在多次人工流產或在人流過程中由於刮宮過度,損傷了子宮內膜基底層,使子宮內膜不能再生長,導致受精卵無法着牀和發育,因而出現無法懷孕的情況。

除了不孕症之外,人流對女性的主要危害還有以下5點:

子宮穿孔

出血

胚胎組織殘留子宮

再孕流產及早產率高

再孕胎盤異常

我國目前每年約有1000萬以上女性接受人流手術,人流率達39.3%,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其中20-29歲年輕女性人流數佔全部人流的62%,且上海、北京等城市重複流產率已高於50%。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和行爲也越來越開放,但是落後與貧乏的醫學知識跟不上人們超前的思想與行爲,所以有許多人都不把流產當回事,十六七歲的女孩做人流似乎已經很平常了,20歲左右就已經流產多次的女性也不在少數。

曾經在產科坐診時,就遇到過一個19歲的女大學生小妍被急救車送到我這兒來診治——子宮破裂大出血。

她在來我這之前,已經由“黑診所”裏所謂的醫生實施過了人流手術,然而由於“醫生”的不專業,造成小妍的子宮下段破裂,嚴重大出血,我只得緊急爲她進行子宮修補,術中共輸血近500cc,好在保住了她的生命,但今後是否能再懷孕,還要看小妍子宮的恢復情況。

小妍的這種情況正是因爲缺乏應有的性教育與醫學知識,這也是多數人共同存在的問題。生活中不乏見到許多對正確性知識一無所知的女性,在接受人流的女性中,約有54.3%的女性是因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導致意外懷孕而進行人流。

流產多次,把墮胎當便飯還能懷上嗎?

這種知識的盲區和毫不在意的態度,使得她們不得不在“偷食過禁果”後付出相應的代價。在那些價格低廉、不需要任何相關證件就可以進行人流手術的“黑診所”中,不合格的醫療設備以及不過關的醫療技術對於女性的傷害,輕者腹痛、感染,重者大出血、子宮破裂危及生命。

類似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個例,現今社會中存在許多這樣像小妍一樣不懂得保護自己的人。菌菌前一陣在十月呵護問診後臺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她說她已經懷孕8個月,但與其他媽媽不同的是,她並不期待孩子的降生,因爲連她自己也不清楚這個孩子到底是丈夫的還是情人的。

這種問題其實不只一個媽媽向菌菌諮詢過,可是我想說的是,作爲醫生,面對任何疑難雜症我們都可以去挑戰,但是我們也僅僅只能醫治患者的身體。而很多人從思想和態度上對於此種事情的不以爲然,即便是再權威的醫生也是無法醫治的。

懷揣着這樣的心態,女性所要面臨的就不只是流產的疼痛、琢磨孩子血緣的擔驚受怕了,從社會和家庭上的影響回力來看,對於女性各方面的懲罰將比身體的傷害更痛苦。

也許有人會反駁菌菌說:“這都什麼年代啦”,可是菌菌還是要告訴大家,年輕可以放縱,但是不要任性,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可是擁有正確的三觀和愛自己纔是對自己身體和未來生活負責任的前提。

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就會負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但無論處在哪一種角色或環境下,都應該對年輕、生活及以後家庭有着正確的三觀。

因爲人生來就是趨利避害的,嚮往美好是每個人的天性,然而如果眼中盡是所謂的“美好”,而忘了做人處事的底線,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自己反向的放縱,是不愛自己的表現。

一直覺得,自律即自由,明白自己在哪個階段需要做怎樣的事情,爲自己設定一定的底線,纔是對自己最大的愛與寬容。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