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手抄報內容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手抄報內容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小知識

一、在臺風來臨前,我們要做好以下準備:

1、隨時注意收聽收看氣象消息,做好防範工作。要弄清楚自己所處的區域是否是颱風要襲擊的危險區域。

2、瞭解安全撤離的路徑以及政府提供的避風場所。

3、颱風可能造成停水停電等現象,要及時做好日常生活的儲備工作。

4、在家中時要關好門窗,將放置在陽臺的花盆、雨篷等進行檢查和加固,防止被風颳落,造成砸傷砸死事故。

5、疏通泄水、排水設施,保持其暢通。

6、及時加固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防止屋塌傷人。

7、露天集體活動或室內大型集會應及時取消,並做好人員疏散工作。

二、在臺風來臨時,我們要做好以下事項:

1、注意收聽收看有關媒體對臺風的報道,及時瞭解颱風的最新情況,密切關注颱風動向。

2、颱風來時風力較大,因此大家應減少外出。

3、不要在危舊住房、廠房、工棚、臨時建築、在建工程、市政公用設施(如路燈等)、吊機、施工電梯、腳手架、電線杆、樹木、廣告牌、鐵塔等地方躲風避雨。

4、颱風來臨時,千萬不要在河、湖、海的路堤或橋上行走,不要在強風影響區域開車。如果必須外出行走,要穿上顏色鮮豔、緊身合體的衣服,行走時彎腰把身體縮成一團,以減少受風面積。儘可能避開地下通道等易積水地區。颱風中不要赤腳或穿涼鞋,雨靴最好,防雨又絕緣,預防觸電。汽車經過積水路段要小心,看到水比較多時,最好不要強行通過,謹防發動機進水。

5、騎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或摩托車在風中受到的衝力,比步行更大,車頭易失控。所以颱風直接影響期間,最好勿騎車。

6、如果在路上看到有電線被風吹斷、掉在地上,千萬別用手觸摸,也不能靠近。馬上撥打當地熱線電話通知搶修人員。

7、颱風帶來的暴雨容易引發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災害易發地區和已發生高強度大暴雨地區,要提高警惕,及時撤離。

8、如發現危房、積水,請及時聯繫相關部門。有險情時,服從有關部門指揮,安全轉移。

9、如遇雷雨大風,應及時將正在運轉的家用電器關閉,並拔出插頭;如果不慎家中進水,應立即切斷電源。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手抄報內容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颱風的介紹

颱風(英語: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爲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爲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分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臺及香港天文臺之強颱風、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而言,“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臺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科學家曾估算,一箇中等強度的颱風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上百個氫彈、或10億噸黃色炸藥所釋放能量的總和。

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麪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爲颱風,按照其強度,分爲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自1989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爲: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11 級,(24.5~32.6m/s);

颱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m/s);

強颱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50.9m/s);

超強颱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手抄報內容 第2張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颱風名字由來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爲: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纔開始使用“颱風”這一名稱,作爲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關於“颱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臺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臺風都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爲颱風。“颱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的。

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爲“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1588年),並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颱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颱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

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

(1)指亞洲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海域的熱帶氣旋。

(2)颱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麪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

(3)隨着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

①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爲“颱風”;比如在東亞、東南亞一帶就稱爲“颱風”。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颱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

③在菲律賓被稱作“碧瑤風”。

④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

⑤在印度半島被稱作“熱帶氣旋”。

⑥在澳洲被稱作“畏來風”。

⑦在墨西哥人則稱之爲“鞭打”。

⑧在南半球則稱“旋風”。

(4)颱風過境常伴隨着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爲順時針方向)。在天氣圖上,颱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爲一組同心圓。颱風中心爲低壓中心,以氣流的垂直運動爲主,風平浪靜,天氣晴朗;颱風眼附近爲漩渦風雨區,風大雨大。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颱風,是超強颱風泰培(英語:Typhoon Tip,臺灣譯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

颱風的成因是地面溫度高,氣流上升,海面風和水蒸氣由於比重大,沿地面補充地面空氣,海面溫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氣、水蒸氣補充空間,由於海面大,溫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氣多,降雨範圍廣,水蒸氣結水時體積縮小,周圍水蒸氣補充便形成大風。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手抄報內容 第3張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臺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檯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佈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爲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麪、關島附近洋麪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佔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颱風只佔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颱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臺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颱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颱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爲發展成颱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雲圖分析,認爲每年有三分之二臺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爲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颱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臺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強度並進行分類:

熱帶擾動級別

(由於熱帶擾動是熱帶風暴的前身,爲了對其研究和追蹤,有一套獨特的分級方式):

以反映熱帶擾動的結構好壞程度分爲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強成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就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告(TCFA),這時的擾動可能是Medium或High級別。但是,並非所有系統在獲升格爲熱帶低壓前都會發出TCFA,尤在當前東亞命名機構爲日本氣象廳(JMA)的情況下,若JMA相當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慣常發報時間發佈TCFA,也可能直接升爲熱帶低壓(這樣的情況較少見)。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手抄報內容 第4張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颱風結構

颱風是一個強大而具破壞力的氣旋性漩渦,發展成熟的颱風,其底層按輻合氣流速度大小分爲三個區域:①外圈,又稱爲大風區。自颱風邊緣到渦旋區外緣,半徑約200~300km,其主要特點是風速向中心急增,風力可達6級以上;②中圈,又稱渦旋區。從大風區邊緣到颱風眼壁,半徑約在100km,是颱風中對流和風、雨最強烈區域,破壞力最大;③內圈,又稱颱風眼區。半徑約5~30km。多呈圓形,風速迅速減小或靜風。

颱風內各種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水平分佈可以分爲外層區(包括外雲帶和內雲帶)、雲牆區和颱風眼區三個區域;鉛直方向可以分爲低空流入層(大約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層(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間上升氣流層(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個層次(圖1颱風結構示意圖)。在臺風外圍的低層,有數支同颱風區等壓線的螺旋狀氣流捲入颱風區,輻合上升,促使對流雲系發展,形成颱風外層區的外雲帶和內雲帶;相應雲系有數條螺旋狀雨帶。捲入氣流越向颱風內部旋進,切向風速也越來越大,在離颱風中心的一定距離處,氣流不再旋進,於是大量的潮溼空氣被迫強烈上升,形成環繞中心的高聳雲牆,組成雲牆的積雨雲頂可高達19公里,這就是雲牆區。

颱風中最大風速發生在雲牆的內側,最大暴雨發生在雲牆區,所以雲牆區是最容易形成災害的狂風暴雨區。當雲牆區的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後,由於氣壓梯度的減弱,大量空氣被迫外拋,形成流出層,而小部分空氣向內流入颱風中心並下沉,造成晴朗的颱風中心,即颱風眼區。颱風眼半徑約在10~70公里之間,平均約25公里。雲牆區的潛熱釋放增溫和颱風眼區的下沉增溫,使颱風成爲一個暖心的低壓系統。

颱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於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繫起來,這是颱風環流的主要特徵。颱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沉運動造成的,它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裏有最強的下沉運動。在臺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處於眼壁之中。

颱風能量

颱風結構的不對稱性也是人們注意的特點。分析表明,無論是在臺風內區和外區都有明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對於颱風發展和動量及動能的輸送等有重要的作用。天氣尺度的颱風是大氣中很強的動能源,因而對大氣環流的變化和維持應有重要的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能量問題上還有人指出,角動量的水平渦旋輸送在臺風外區很重要;另外,在外區動量的產生和輸送也很重要,它們在臺風能量收支中不應加以忽略,這些都與颱風的不對稱性有關。

颱風眼

颱風中心叫颱風眼,以其爲同心圓由內向外分別是旋渦風雨區和外圍大風區。颱風眼的形成, 系由於颱風內的風是反時針方向吹動,使中心空氣發生旋轉,而旋轉時所造成之離心力,與向中心旋轉吹入之風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強風不能再向中心聚合, 因此形成颱風中心數十公里範圍內的無風現象,而且因爲有空氣下沉增溫現象, 導致雲消雨散而成爲颱風眼。

【防颱風安全手抄報】防颱風手抄報內容 第5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