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對改革開放40年的感想

對改革開放40年的感想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感想一

我是一個90後的青年,雖說伴隨改革開放的時間並沒有40年,但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改革開放的飛速歲月,今天我很榮幸落筆在此 。

童年時很少有品種多樣的蔬菜肉食蔬菜,那時候包餃子是最開心的事,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年少時候健力寶和各種新奇的圖書逐漸出現於我們的視野,連環畫已經被鐳射錄像和裝幀精美的漫畫小說取代,五分錢一根的冰棍消失了。

那時候的雪糕佔據了童年的眼球,15寸的黃河黑白電視已經換成了21寸的熊貓彩電,裏面播放的已經不僅僅是新聞聯播和動物世界

青年的時代,超市的蔬菜比肉類本土生產多樣化,進口區域類目更是種類繁多,汽車、火車、飛機、地鐵等交通工具已經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聯網智能時代悄然來臨。

飲水不忘掘進人 居安當思谷來源,歷史告訴我們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引來了改革春風,開啓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推動了中國駛進了一個高速前進的快車道。

從那時起 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和前進40年時間40年實踐40年歲月讓華夏兒女迎來了思想的解放,現在我們中華民族昂首闊步走向世界,成爲泱泱大國。

最後我作爲一個90後深刻的爲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自豪,雖然我沒有經歷改革開放40年,但是我見證了40年風雨滄桑,鳳凰涅槃,巨龍騰飛的過程,因爲我身在這支強大的民族中,我時時願爲這支民族無怨無悔的付出我的童年、我的年少、我的青春我的一切和我的餘生40年。

對改革開放40年的感想

感想二

自從我有了記憶起,到我目前的生活,家裏的房子總共經歷了幾次的變化,而每一次都有換的原因,但不管如何變化,每一次的變遷只有一個結果:房子變得越來越漂亮,條件也是越來越優越,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幸福。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孩提時代,我家住房的客廳和廚房都是泥磚瓦建設成的,房子的主要部位纔是用紅磚徹成的。一年夏天的雨季,連續幾天雨後的一天中午,雨水還在下過不停,伴隨着雨線敲擊瓦片的鼓點聲,滲漏進屋的雨水曲曲彎彎地順着牆壁爬下;在風雨飄搖中,家裏的房子屋脊頂上裂痕漸漸地大了起來,不斷往下延伸,拉開了一條拳頭般的大縫。母親嚇得大驚失色,揹着最小的六弟,然後左手拉着我右手拉着四弟,箭一般衝往鄰居家。驚魂未定的我們站在鄰居屋檐下,只聽到“隆隆”的陣陣悶雷響聲音,房子夷爲平地,嚇得我們兄弟三人放聲痛哭。緊接下來,父親東借西借,很快買回紅磚、石灰等建材。那時候,舅父和他們的堂兄弟都是建築好手,他們不計報酬,踏着自行車早出晚歸往返近30公里的路程,幫助我家重建房子,村中嬸伯奶也紛紛參加我家建房子的行列。衆人拾此火焰高,一個月光景後,我家三房一廳的磚瓦房落成了。儘管房間簡樸,儘管從樣式到佈局總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是總算有個遮陽擋雨的地方,我們住在新建的房子裏,聞着新屋散發出的泥土芳香,感到親切舒坦。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父母親擁抱着改革開放的春天,辛苦耕作,豐收季節家裏的南瓜多得連牀底下也堆放着。糧食多了父母親從市場購回一批又一批的雞苗飼養,記得那時候,母親每天早上要挑三擔雞到門前的嶺頭放養;家裏的豬欄一次又一次地擴大,別人家一年到頭只飼養一頭豬,我家裏一次就飼養五頭豬,一年出欄幾次豬,村裏人每次路過我家豬欄,無不露出羨慕的目光。每天晚上,母親九點鐘還在斬豬料,早上五點鐘準時起牀煲早餐和煮豬料,日子雖然辛苦,她的臉上總是洋溢着喜悅。

幾年的積累,手上有了錢,父母親盤算着建樓房。兵馬末動糧草先行。事前,父母親買了大量木柴,委託親戚燒紅磚,接着父親經常到大壩河邊拉沙子,以降低建房成本。有一天,爲了節省成本,父親拂曉起牀,和一個駕駛拖拉機的朋友出發,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被曬得滿面通紅的父親從七十公里遠的縣城拉回了一車鋼筋。一天傍晚,一個親戚受父親的委託,拉來一東風車水泥,父母親、我以及兩個弟弟趕忙將水泥卸下車。深夜纔將水泥卸完,我連手指都搬痛,頭髮洗了三次也沒有將上面的水泥洗乾淨。1987年,是父母親引以爲驕傲的一年,時機成熟,父母拿定主意建設樓房。建房子大事,全家總動員,所有能夠動用的力量都運用上。放學回家的四弟,每天要騎着自行車到數公里外的高橋圩買青菜、豬肉。建房時,順便挖了一個井,那挖出來的黃泥堆積如山,母親硬是用她弱小的肩膀一擔擔地挑出到門外。

幾個月後,兩層樓房落成,儘管裝修簡樸,客廳裏擺着黑白電視機,進宅那天,按客家人的風俗習慣,擺了十桌酒席慶祝,那漫天飄紅的炮竹用十幾米長的竹竿架起來燒了一次又一次,親友們祝賀聲和讚歎聲此起彼伏,父母親樂開花,臉上充滿陽光。

隨着父親的工作變動,我們舉家遷到鎮上居住,我們兄弟三人也先後參加工作,一家人居住在鎮安排的一幢兩層的樓房裏,儘管不豪華,但是空調機、熱水器等等設備齊全,居住蠻舒適的。後來四弟又搬到鎮中心校的一套房子居住。2008年,看到省市領導經常提倡一小時生活圈,在父母和弟弟的關心支持下,幾經對比選擇,我在縣城購買了一套140平方的房子。房子地處中心,出行、入學、購物都很方便,每戶還有一個車位,樓的主要位置還有視頻24小時監控。樓頂上有空中花園、健身房,空中花園裏春天百花爭豔,奼紫嫣紅,綠意鴦然,生機勃勃。我的房子有三個陽臺,光線充足,地板鑲了瓷磚,廚房和兩個衛生間也鑲了半牆高的瓷磚,室內的牆壁塗泥紙,雪白亮堂,抽油煙機、洗衣機、冰箱等現代化家電齊全。夏日,只要稍微打開一點窗門,便涼風習習。我和愛人是知足常樂的人,住進去的第一夜,我倆異常興奮,感到生活是多麼幸福美滿。六弟1997年大學畢業後,於廣州供職,工作十多年買了300多平方的房子,我每次到廣州,都要到六弟家裏一次。每當鳥瞰着那一望無際無比繁華的廣州城時,我都有說不出的感慨。有一次,六弟駕駛着他的私家車和我一起到天河購書中心,他由衷地說:“我們能擁有這一切,這要功歸於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及改革開放,否則便沒有我們山旮旯孩子們的今天。”我點頭稱是,這是我一貫以來的觀點。

2013年,原先分給父親的住房要進行“三舊”改造,父親沒有異議,率先搬出房子。父親又召集我們兄弟三人,商議安居大計,決定在鎮區上再建設一幢房子。於是,籌款、購地皮、擇日、請工程隊、拉磚等等密鑼緊鼓地進行着,工地裏熱火朝天。經過我們一年的奔波勞碌,一幢全新五層的樓房落成。

家鄉的老家房子,是我們曾經生息的地方,在那裏有過我們的辛酸和快樂,更烙記着時代前進的影印。是年春節來臨之際,我和父親還有四弟六弟按照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回到老家打掃房子,站在樓頂上極目遠眺,不看不知道,看了嚇得一大跳。農村已經翻天覆地變化着——昔日是官方或者商賈顯赫身份象徵的小轎車,或停放在鄉親的門前或穿梭於寬敞的硬底化村道間,村子裏綠葉成蔭,幢幢鄉村別墅掩映其中,這些樓房修豪華大方,樓頂上還安裝着太陽能熱水器呢。鄉情濃厚,村裏的一位嫂子知道我們回來,送來一藍青菜,言及變化她喜上眉梢道,現在農村種糧蓋房子連飼養母豬都有補助啦!父親欣喜笑道:“現在農民的日子真愜意!當然啦,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這幾次房子的變遷,不僅是一次次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這種變化,折射着時代向前的腳步,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旋律,演繹着社會和諧百姓小康的軌跡。

對改革開放40年的感想 第2張

感想三

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速度,遠超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200多年、三次工業革命的過程,我親身經歷改革開放發展變化,感受至深經歷了這一過程。我是高六六級畢業生,快要高考時,文化革命開始了。十年的文化革命,工農業發展止步不前,人民生活必須品限量供給,工業用品從火柴,肥皂,洗衣粉,到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都憑糧票、布票、肉蛋奶票、油票供應,日常生活,生產用品一切按計劃指標分配。1980年,我的工資只有四五十塊錢,當時我的設想蓋兩間小瓦房,買一臺海燕牌14寸黑白電視機,坐在熱炕上,一家人可以看上電影、戲劇就心滿意足了。在農村,一個公社(現在的鄉鎮)只有一臺東方紅輪式拖拉機,農業生產主要靠牲畜,當時家人還是農村戶口,分有責任田,種地靠牲畜,收割用鐮刀,農村沒有公共汽車,出行條件好的騎自行車,大部分人上集靠步行。我在1979年湊合蓋了兩間土木結構的小瓦房,土坯自己打,地基拉土自己墊。房子蓋起了,因沒有門窗,買不到廉價指標材料,一年後,借錢買高價材料做了門窗,窗戶沒有玻璃,用報紙糊上,就這樣簡陋的搬入了新房。

看病農村沒有醫保,生病住不起醫院,只能在農村醫療室買些藥服用,我父親心臟病,52歲就去世了。交通、通訊環境極差,戶縣只有一條西安到餘下的鐵路,去省城車票四角錢,上午9點開車,11:15到西安,下午4:50發車,七點返戶,辦事晚了,當天不能趕回來,西安住宿吃飯都非常緊張。住宿安排得提前預約,吃飯要排隊等候。給外地發電報,打電話,必須到縣城郵電局去,機關單位電話機都是手搖式,個人通信只能用書信的方式獲取信息,主要依靠官方報紙和廣播,縣上沒有電視臺。

我1984年回縣工作,1986年家屬農轉非,吃糧國家定量供應。由於改革先由農村開始,農民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產量大幅提高,農民首先解決了吃飯問題,我老婆她家一年產的小麥可以吃兩年,雜糧一般很少吃,過去雜糧是主要口糧(小麥一般用於交公糧),國家1953年實行的糧食統進統銷政策,(後來增加了棉花和食用油),於1992年廢止。這時所有按人供應的生活生產用品都取消了計劃指標,各種票證已成了歷史的紀念品,市場日趨活躍,城鄉居民豐衣足食。

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人民生活生產環境,文化修養不斷改善、提高,1991年我家簡隨瓦房變成了兩層小洋房,18寸彩電換成了29寸彩電,用上了洗衣機,95年又添置了電冰箱,用上了石油液化氣,讓我沒想到的是,96年家裏裝上了電話,與外界聯繫十分方便。日常生活更爲優越,市場肉蛋奶各種產品應有盡有,衣服常穿常新,一改過去全家的衣服靠我老婆用縫紉機機自己做的歷史,現在一切從市場上選購,既便宜、又時髦。

變化最大的就是通信和交通。96年用上固定電話,97年就用上了手機,98年大哥大就換成了摩托羅拉掌中寶,2006年全家人人用上了手機,2015年換上智能手機可以上網。

現在區內交通十分便利,村村通公交,去西安公交、高速、快客、的士、巴士班車定時發出或招手即享,西城高鐵、城際高鐵等交通網線穿境而過,家家戶戶用上小汽車,出行十分便捷,全省旅遊盛地渼陂湖己經開放,歷史人文景觀隨處可見,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普遍由小三居換上大三居,由高層換成別墅小院,由小高層換上了電梯高層。改革開放四十年,我親歷了國家改革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所料不及。

感受改革變化,感恩黨的領導。我深信在習主席爲中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隨着我國軍事經濟實力不斷的提升,改革開放不再受西方國家掣肘,我們的幸福生活一定會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一定能夠實現。

對改革開放40年的感想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